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文章论述了中国特殊国情下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特点,并从农村经济的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及城乡劳动力全息循环流动三个方面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日本是发达国家劳动力转移成功模式的典范之一。日本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实行了迅速实现工业化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客观上制约了劳动力正常流动。分析比较两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总结发展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定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劳动力就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难点在农村,只有真正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才能避免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同时避免引发其他社会问题。本文运用劳动经济学的有关理论,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特征进行了分析;应用数学模型,测算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运用抽样调查数据,描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运用多种定量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跨区域流动进行了因素分折,定量地指出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完善,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解放。与此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也逐点显现出来,乡镇企业的发展虽然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但仅此还不足以及纳农村剩余劳动力。90年代以来出现的“民工潮”,即显现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的客观必然性,也突出地反是非曲直出农村就业不充分的严重趋势。目前,我国近5亿的农村劳动者中,有1亿多剩余劳动力,跨地区就业的农村劳动者已达几千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关系我…  相似文献   

5.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关键措施之一,本文分析了制约金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制度、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流动盲目性大等因素,探讨了金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存在的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现有的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层次较低等问题,提出了完善有关政策和制度,调整产业结构、扩大转移市场,构建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建立多渠道培训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其演变趋势——一个新的分析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诱发了劳动力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流动。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强化了东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弱化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从而使城市化的地区差距与劳动力流动之间产生了正反馈效应。这种正反馈效应决定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和打破地区间不均衡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是以城市化和城镇化建设为契机,由工业化和技术进步引发的产业结构变化导致的城乡劳动力以城镇为中介,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和从城市向农村流动并存的态势。而我国现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单向流动,给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带来了不少问题。文章认为,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是缓解农村和城市劳动力双重过剩局面,加速城市化进程和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80年代末期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出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跨地域流动,这是生产商品化、农村工业化、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是,由于人们的观念、经济体制、劳动管理制度、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条件制后性的原因,一些社会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些问题解决的好坏,关系到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就此谈一些认识.一、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及其流动的原因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4.4亿多人,剩余劳动力有1.2亿,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增加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我国每年有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 ,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既为我国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人力资源 ,同时又给整个社会尤其是农村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 ,以市场经济为导向 ,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 ,使农村劳动力实现向二、三产业的有效转移 ,逐步减少过多的农业劳动力对社会造成的压力 ,对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等方面都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及其流动的总体状况   1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规模与结构。根据全面统…  相似文献   

10.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农业边际生产率等于零或很低的那部分的劳动力。而这些劳动力主要潜伏在种植业部门。所以农业剩余劳动力就是对种植业而言的。那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提法是不妥当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是农业劳动力在社区内部、产业内部,或者社区之间、产业之间的流动。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平面式转移,就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不同时期的制度规定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流动的结果和特征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人口城镇化是必然趋势,而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在不完善或不完全的市场环境中进行的,为此,必须对现有不利于劳动力流动的制度进行加速变革。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成人教育的改革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成人教育的改革发展张传燧关键词剩余劳动力,成人教育,改革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G72090年代农民工跨区域大规模流动,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民工潮"。全国跨省区流动的农民工大约6000-8000万。但这只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1/4。9...  相似文献   

13.
美国、日本、印度三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遇到农业劳动力如何转移的问题。美国和日本转移速度很快,印度则比较缓慢,而且在转移过程中都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十分突出而重要的问题。在整个50~70年代中,我国农村积蓄了大约2记过剩劳动力被“隐性化”滞留在农村。83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便开始了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历史进程,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更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开始了跨区域远距离的流动而形成“民工潮”。目前,常年流动的农村劳动力大约5000~6000万人,且正以每…  相似文献   

14.
湖北是农村劳动力大省,但不是劳动力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较为艰巨。分析了湖北省农村劳动力现状,阐述了外出务工、内部转移、乡镇企业吸收、城镇化建设是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流向,针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提出应该从制度改革、经济增长方式、政策与劳动力素质等角度解决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剖析与出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之首先列举了我国农村利条劳动力的类型.主要有(1)结构型剩余。(2)积累型剩余。(3)效率型剩余。接着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结合中国现实状况、作者认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较理想的模式即全方位模式,即乡镇消化,第三产业转移,国内移民模式等。  相似文献   

16.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即解放农村生产力,已成为深化农村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据全国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每年跨省流动的农村劳动力都在几千万人左右。农村劳动力流出最多的省份是经济不发达的内陆省份,尤以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省份如安徽省最为突出。我省1992年农村劳动力2432万人,耕地436.56万公顷,劳均耕地0.18公顷,若按解放初劳均耕种0.67公顷土地的水平进行估算,农业只需要650万人左右。除已进入乡镇企业535万人,劳务输出约500万人以外,农村仍存在700—800万剩余劳动力,并且预计每年将新生成剩余劳动力60多万人。研究这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一项牵涉奔小康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劳动力市场化并不充分,低端劳动力进入市场存在素质障碍和信息障碍,高端劳动力进入市场存在政策障碍。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求劳动力市场重心下移,让市场走近广大农村,便于低端劳动力低成本地进入劳动力市场并促其有序流动;二是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从政策上打破人才单位所有制,促使高端劳动力农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同时这一体系也有助于巩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果,激发广大低端劳动力参与市场经济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贫困农民的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就在于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但中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有效地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政府必须实施有效的公共管理,加大宣传力度,把农村劳动力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轨道,建立健全劳务转移就业的组织体系,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加大扶贫力度,从而实现中国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日趋尖锐,如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山西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和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的制约因素,提出与之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过剩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安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我国应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宏观调控 ,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财政保障体制 ,协调产业政策 ,完善现有的金融税收体制 ,建立在政府宏观调控下有序流动和运行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