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考察当代东盟与中国的关系,应在东盟发展的总体趋势和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特点的大背景下进行。现阶段中国-东盟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东盟作为一个东南亚国家的区域性组织,其对华政策的基本定位、核心内容、重要目的表明,东盟对华关系实际上存在着一个整体(东盟)、两大板块(半岛和海岛)和十个国家三个局面。近期和从更长时期看影响中国-东盟关系的主要是东盟与中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东盟自身的一体化进程和对华政策;东盟与美、日、印等国关系的发展及“大国平衡”战略的调整。  相似文献   

2.
2001年11月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决定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对于该自贸区会将给有关各方带来的效应和影响,许多学者以“双赢”和“共赢”来概括。实际上,对于世界上任何区域合作安排或组织的效益分析,远比此简单的两字复杂。本文拟以《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早期收获”计划已经和将要带来的影响为例来探讨该自贸区的效应。  相似文献   

3.
林琳  王欣 《东岳论丛》2015,36(1):149-152
近年来中国-东盟之间的贸易与投资合作发展不断加快。但针对中国与东盟之间贸易投资关系的研究相对不足。本文运用混合回归的方法对2004-2011年间东盟十国对中国的出口和投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指出中国-东盟贸易与投资呈正相关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就东盟十国对中国的出口和投资而言,出口对投资的影响要大于投资对出口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东盟今后的经贸合作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共同的文化根基是促进中国—东盟区域性国际合作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儒家文化是构筑中国—东盟文化根基的思想共核;大量“同源异流”跨境民族的存在是延续中国—东盟文化根基的重要保障;语言文字的“共性”是巩固中国—东盟文化根基的重要载体;华人“南移”所构成的“大华人”生活圈是发展中国—东盟文化根基的现实基础。促进中国—东盟区域性合作的发展,我们必须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异质”文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促进了广西的经济社会建设,也促进了广西社会科学走进东盟.2000年以来,广西社会科学关注东盟、走进东盟逐渐形成热潮,研究成果大量涌现,许多成果进入党委政府决策,也促进了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的交流和中华文化的传播.文章介绍了广西社会科学走进东盟的具体内容和途径,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对广西社会科学如何进一步走进东盟提出对策意见.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性定址南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成,广西作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枢纽,广西的区住优势也日益凸显.特别是拥有18亿消费者、2万亿美元生产总值、1.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逐渐建立,将为广西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大背景下,探讨广西与东盟的旅游合作与发展,既关系到东盟各国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又关系到广西能否成为中国打开东盟的国际旅游大通道,实现旅游强省、建设富裕广西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促进了广西产业的调整。中国与东盟的口译作为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必须跟上发展的步伐,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广西对东盟口译发展落后,造成了本地人才资源闲置与市场需求量大的矛盾。结合广西产业发展需求,广西在东盟跨文化口译人才的培养上,应该扩大中国-东盟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提高译员的跨文化意识,把高质量的语言服务真正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在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不断深入的同时,贸易结构趋同化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担心.中国-东盟农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结构的趋同化,不仅会阻碍自由贸易区贸易创造与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而且可能导致中国在与东盟及美日的经贸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必须通过校正中国-东盟农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结构,抑制贸易结构趋同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2004年10月25日下午,由广西东南亚研究会,广西年鉴社、广西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一东盟年鉴》创刊号首发式在南宁举行,自治区直属有关部门负责人及社会各界代表共70多人参加。年鉴正值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即将开幕之际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勤 《东南学术》2002,(5):75-79
近年来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迅速发展 ,东盟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中国入世后 ,它将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关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的实施 ,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将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发展 ,双边经贸合作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1.
陆利香 《学术论坛》2012,35(8):183-188
作为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包容性增长之于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意义重大。贫困和不平等的广泛持续存在是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包容性增长的必然要求;相互信任与求同存异则是实现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包容性增长的前提;而必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贸易投资自由化是实现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包容性增长的策略;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未来我国应继续秉承包容性增长的理念,践行包容性增长,积极推动中国-东盟区经济一体化向更深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东盟共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东盟关系开创"钻石十年"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动力内在地来自中国和东盟各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发展目标;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合作的制度化发展、中新合作提供的范本,以及利益交换关系存在潜在的不稳定性、具体合作政策和标准规范上可能存在的分歧等。应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来推进:把握准确方向,明晰合作目标;加强战略沟通,深化互利合作;以渐进的方式,协同推进建设;全面深入把握,真诚携手合作。  相似文献   

13.
东盟自成立以来,在维护地区政治稳定、推动安全合作与经济发展方面扮演着积极与重要的角色。随着东盟地区主义的发展,东盟共同体建设的目标在强化政治安全共同体与经济共同体的同时,向社会与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发展。在东盟社会与文化极其复杂与多样的环境下,社会文化原则的认同与规范一致是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建设成功的基础与前提,以人为本、社会福利、社会正义、捍卫人权、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包容与多元文化主义等现代的社会文化观念,成为建设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基础与重要原则。尤其值得指出,随着中国与东盟地区合作的深入发展,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建设的规范原则以及实践方式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与借鉴,这对中国全面深化与东盟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和平崛起与中国东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光厚 《兰州学刊》2006,46(6):99-102
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的崛起对中国东盟关系的影响这一问题。文章认为通过和平方式崛起是中国崛起的最佳战略选择;中国的和平崛起离不开外部世界的支持,而东盟将在其中扮演十分关键的角色;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会惠及整个世界,而东盟将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收益。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对外建立的第一个自贸区,其成员包括中国和东盟10国,拥有19亿消费人口、1400万平方公里面积、4.5万亿美元的贸易总额,是世界人口最多,由发展中国家南南合作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区内涵盖人口将近全球四分之一,国内生产总值(GDP)约占全球贸易金额的13.3%。就经贸规模而言,中国东盟自贸区已是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教育合作过程中为保障教育质量而安排的一系列规则和程序。文章着重从法律保障、机构保障、信息保障、制度保障、监控保障、争端保障等六个方面论述中国—东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建构框架。  相似文献   

17.
工业、海港等区位理论以及边境区位研究能够有效指导并推进中国-东盟沿边跨国区域合作开发。为此,应基于区位理论加强跨国区域相关国家及地区之间的沟通协调,以形成一致的思想认识与努力方向,并以区位理论系统指导中国-东盟边境区位合作开发的务实推进,具体措施包括加强通道和口岸建设,加强服务于中国-东盟边境区位合作开发的国际协调机制建设等。  相似文献   

18.
黄耀东 《学术论坛》2007,(10):94-99
"早期收获计划"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货物贸易领域的一块"试验田",是拥有18亿人口的中国-东盟大市场走向全面自由贸易的一个重要里程碑①.具有众多国家一级口岸和二级口岸的广西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最前沿,是"早期收获计划"最直接的受惠者和来自东盟冲击最直接的对象.兼有优势和挑战的广西在"早期收获计划"下现况如何?如何利用"早期收获计划",规避各种风险和劣势?这将是文章要着重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第六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之"中国-东盟文化共生与包容性发展研讨会"在贵阳举行,来自东盟八国及韩国、中国的七十余位学者,从中国-东盟文化共生与包容性发展的内涵、面临的问题、未来展望等几大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理解中国-东盟政治关系的变化看,中国-东盟政治关系的发展状况与中国人民寻求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推进小康乃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相适应.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于深化中国-东盟政治合作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