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红高粱》是用现代诗学的笔法书写生命的赞歌。叙事视角转换挥洒自如,纵横驰骋;运用象征手法,物我合一,诗化生命;作者感觉敏锐纤细、自由灵动。整个作品意蕴深刻,风格隽永,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2.
从现代性叙事理论的角度对在20世纪中国历史语境中的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之间的某些核心观念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 ,把文学史写作的概念和框架放在现代性的历史图景中判断其意义  相似文献   

3.
创作主体的个体作家的心态直接作用于创作过程,制约文学作品的风貌,作家群体相同相近的心态则可以直接影响一个时期文坛的创作趋向.影响文学创作文学演进的创作主体心态包涵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由人生观、历史观等制约并构成的创作心态;二是由审美态度、艺术追求等制约并构成的创作心态;三是由作家写作时的心境制约并构成的写作心态.创作主体的个体心态、群体心态与文学发展的联系应该受到文学史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类后现代小说叙事是对中国后现代小说的一种特殊称谓,其目的主要是要说明中国后现代小说中西合璧的特色。同时,类后现代小说叙事也是中国新时期小说发展过程中一道极为独特的景观,它以独特的外部表征超越了以往历代小说的艺术传统,引发了中国小说叙事的艺术变革,并进而使中国当代小说与世界小说艺术潮流趋于同步。本文主要运用了叙事学的理论,从文学史视野的角度从三个主要方面探讨了中国类后现代小说叙事的发生、演进过程以及艺术特征,并进而在评估其意义价值的过程中预言其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内地、台湾、香港、澳门、海外的治文学史者各有其本土,本土以外的汉语文学就构成了其境外,不管置身何处"本土",都需要避免"本土中心"或"本土边缘"心态,以本土和境外文学的互为参照,建立一种跨越本土的、流动性的文学史观,身处本土,却能关注境外;在学术"旅行"中既能反观"原乡"所在,又能对"他乡"在地文化有深切关怀.从不同的本土出发,聚合起多重的流动的文学史观照,才能充分接纳汉语新文学历史和现状的丰富性.在这样一种本土和境外互为参照的文学史视野中,我们就有可能借助于汉语新文学的一些认识对文学史分期问题进行新的思考.思想启蒙和民族认同冲突中的文学转换,政治意识形态下文学"主体性"的追求,稳定的多元价值社会结构形成进程中文学的多向发展,这三种形态构成了"五四"前后产生的新文学始终前进的状态,它们是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海外华人社会都面临过的最重要的文学课题,其实践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学时期.  相似文献   

6.
从文学史哲学层面反省现当代文学史编写,如下问题有待深入思考:编写者缺乏本体性的“文学”观念自觉,导致文学史的编写缺乏“中心意识”支持,文学事实选择及作家作品评价随意性很大;在传统“圆型”时间观念作用下,现当代文学强调的是文学的时代之“变”而非文学史内部的“通”,古今文学缺乏必要的对话;文学史叙述的空间意识不足,自然-地理形态的文学史外部空间,与文学“物自体”的内部空间尚未能进入文学史表述;对文学史编写的目的理解存在偏差,突出文学史的文学教育与学术传承功能,而缺乏文学史哲学意义上的对文学“古与今”、“常与变”的演变规律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与时下流行的普遍具有宏大体系建构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相比,陈子善先生的文学史书写确实显得有些"另类",或者借用他新近出版的《边缘识小》一书的"边缘"二字概括,可能更为精当。他说:"我所讨论的,并非文学史上的‘宏大叙事’,并非当下学界关注的具有理论深度的中心论题,只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些并不重大的具体问题,只是我个人感兴趣的自以为有点意思甚至比较好玩的人、书、事,  相似文献   

8.
1933—1936年,香港的《红豆》汇集了一个港粤现代诗群,这个诗群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又与20世纪30年代内地现代诗运动有密切联系,其中包括为数不少的知名诗人。可惜的是,《红豆》杂志一直隐而不现,未曾引起国内诗歌研究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版本变迁是一个很普遍的文学现象,但这种现象几乎没有引起多少研究者的注意。本文以文学史中的路遥叙述作为切入点对当代文学史的版本流变进行考察,归纳出文学史修订过程中出现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版本变迁现象——篇幅消长、措辞变更、命名变化,并从路遥作品自身的品质和影响力,文学史家的知识结构和文学史观,政治、文化语境等方面对其原因进行探析,力图为文学史"重写"总结出一点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0.
高蔚 《殷都学刊》2008,29(1):101-105
在现代诗的教学中,无论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作品,还是梳理中国新诗传统的文化资源,教师的西诗经验都是不可或缺的知识储备。就当下现代诗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言,教师缺少相应的西诗文化背景与审美经验,是现代诗教育遭遇的主要困境。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黎族诗人黄照良诗歌创作的内容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黄学魁的诗歌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13.
贾振勇 《人文杂志》2001,(4):96-101
中国现代文学史观的探索与争鸣,是80年代末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强势话语,其潜形态表现为形式主义"审美自治论".审美经验具有多维度内涵,是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总体化审美表达方式的本质特征,是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审美阐释学的理论支点.中国现代文学审美阐释学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多元性和兼容性的理论期待视野.其价值旨向不仅具有当下性关怀,具有历史感和方向感,还维系着文学独特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4.
龚举善 《阴山学刊》2003,16(3):9-13
艺术本体论研究已是20世纪的显学。对于文学创造理论研究而言,本体论堪称最高方法论原则。在世纪之交的开放性语境中,对艺术生态和理论研究有必要进行科学定位。本体论研究虽不失为文学创造理论阐释的重要维度,但也并非文学研究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15.
近代外国文学对中国小说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玲 《北方论丛》2010,(4):44-46
中国近代史上,在外有列强侵略、内有腐败政府的历史背景下,一批有识之士译介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欲以文学开启民智,达到救国济民的目的.译介作品数量之丰、规模之大达到了历史上文学译介之顶峰.这些外国文学译本,对中国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拓展了小说家的思想、丰富了小说类型、改革了小说语言、改变了传统小说的艺术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文学“诗性”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学表现中的“诗性”是文学现代性和审美性最为重要的标志 ,引起了诗学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但有用一般人性去代替和解释“诗性”的哲学化倾向。如果从自然、未知域和语言三个方面来考察文学“诗性”的存在和表现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文学的“诗性”是与人的创造相互对象化的审美过程和结果 ,它以先验自在的形态等待着人们去“融入”、“寻找”和“发现”。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形象的救赎趋向分别经历了政治救赎、自我救赎与族根救赎三种演绎方式.每一种救赎方式都是对于当代文学不同时段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文学格局的明确印证.对现实主义题材中人物形象救赎趋向嬗变轨迹的把握,可以更好地体味当代文学史的脉流与律动,也便于对当代文学五十年的发展历程做一个宏观而明晰的梳理.  相似文献   

18.
日本文化和英、法、美等国的欧美文化汹涌而入,在韩国掀起了一场巨大的文化革命,促成了从语言文字到文学本身的韩国国文文学运动的兴起。韩国的近现代文学在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下,经过各种尝试,在内容和形式上逐渐走向现代化。韩国近现代文学不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性、殖民地文学的性质和世界文学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宋代节日词研究以《全宋词》中节日题材作品为对象,对宋代节日词的创作情况、文本特征和发展动态作出系统而深入地探讨,考察节日词的文学风貌和审美特质,揭示其中所蕴涵的两宋社会生活和文化形态等深层次意义。当前宋代节日词研究多停留于较为零散、感性的层面之上,亦或以民俗文化、都市文化的先验视角凌于对节日词作本身的探讨之上。有鉴于此,有必要在对现有成果进行梳理,以推动宋代节日词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女作家从社会派定的传统角色挣脱出来 ,在文学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群像。她们建构的女性形象不是单一的 ,而是发生了嬗变。冰心一类的作品中出现的是以温情主义为主的温婉、清澈、纯净的淑女 ;冯沅君、庐隐、丁玲等则从主情主义出发塑造了热烈、绝决、不妥协甚而越轨的叛女 ;张爱玲、苏青的作品则由女性生存方式和女性生命体验角度出发 ,努力勾勒出一群心理变态、扭曲的疯女。通过角色的嬗变 ,我们可以看出其间表现出的女作家关于女性、婚姻、恋爱观的变化 ,也可以窥见这些各有思想、追求的女作家的作品 ,不仅在总体上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而且在文化内涵及价值意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