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客观性”范畴是目前涉及较多、含义模糊的哲学范畴之一。对它的众多界说中,以那种从与“主观性”相对的角度把“客观性”表述为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说法最为流行。广义地说,这种表述是正确的。但是,仅从这种规定来了解“客观性”,并未把握这个范畴的真实思想。因为,翻开哲学史就会发现,无论是洛克把“客观性”说成是外物存在的属性,还是康德把它说成是先天范畴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或者是黑格尔把它说成是“绝对精神”的本质属性,他们都不否认“客观性”是一种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普遍必然性,相反,承认这一点正是他们的不同学说的共同之点。哲学史上的这个事实提醒我们:“客观性”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有用性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中都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基础性范畴。可是至今却甚少有人对它作过系统的考察。本文试就这个范畴的含义、分类、特性、演化和地位等略作辨析。一、有用性的含义和分类据《辞海》、《汉语大词典》和(TheOxfordEng-lishDictionary》,有用性(Utility)与效用同义。这里的‘审”是“存在”的意思,“用”是“功效、作用和影响”的意思,所以,“有用”是指“存在功效、作用和影响”。本质上它表示一种关系,一种“存在”,因而具有客观性。目前许多辞典都没有把有用和有利加以区别。其实,有利的对称词是…  相似文献   

3.
王永昌同志的文章《“客观性”范畴初探》(见《人文杂志》1986年第4期),对“客观性”范畴的基本含义作了一些探讨。王文在对“客观性”范畴作了一番分析后提出:“‘客观性’的最一般、最基本的含义,是指某物不依赖于另一物的一种属性和意义,即某物具有不依赖于另一物而存在的一种‘两物’相互关系中所显示、体现和表露出来的特性。”并且认为这是“根据列宁的一系列论述”而得出的  相似文献   

4.
社会存在,即“人们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马恩选集》第2卷,第82页;《马恩全集》第3卷,第28~29页)它是一个十分广泛的哲学范畴,是对社会生活现象最高度的概括。它应当包括: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政治生活、社会精神生活。 社会存在首先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组成。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指  相似文献   

5.
人们对社会发展的道路进行再认识,审视的目光首先对准了社会历史演进的“五形态论”.有人提出,它是一种典型的“单线发展论”,根本不成其为普遍规律,应当代之以“三形态论”(即关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的理论).这里涉及到一个方法论问题,有必要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决定作用”和“反作用”,是一对哲学范畴,它主要是反映物质和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一对范畴。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马克思还使用过“决定性的反作用”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891页)。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也曾对这一对范畴作过明确的表述:“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  相似文献   

7.
“自性”是佛法义理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术语,尤其是在有部和中观宗的论典中频频出现,所以,本文试图对“自性”这一范畴进行试探性分析,通过比较有部与中观宗的自性范畴,明确双方对“自性”范畴的使用是一种同名异议的使用。并指出有部论典中出现的“自性”一词,其意义与“自相”相当,指诸法的功能相状,而中观宗的“自性”是一种假设。  相似文献   

8.
如何理解“实践”这一概念的含义,涉及到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作用,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历史观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实践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居于特殊地位,这在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工作的同志中历来是认识一致的。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重新认识实践范畴,重新解释实践概念的内涵,从而把实践范畴从过去的一个认识论范畴扩展到社会历史生活领域,把它看作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存在形式,对于拓宽和深化人们对实践概念的理解,准确而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把实践抬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用实践范畴取代唯物主义本体论的物质范畴、存在范畴,并因此导出所谓“物质是否是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疑问,进而否认客观实在的客观性,是令人不能接受的。本文将立足于目前哲学研究中的热点和焦点,逐一驳斥“实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南方谈话”后“经济发展平台”作为一个新概念或一种新理念,在我国逐步形成并被人们普遍接受,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南方谈话”的基本精神,可以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台阶论”、“结构论”、“阶段话”(“飞跃论”)、“创新论”,对我国经济在新世纪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价值、利益与集体主义价值观   价值是关系范畴。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他们的外界的关系中产生的。”伦理学上所使用的价值,是指调整人们行为的道德价值,它通过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出来。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价值由经济基础决定,又通过“利益”这一“中介”而实现。利益是人对周围世界一定对象的需要,它有个人利益 (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需要的总和 )和集体利益 (按着一定关系所构成的联合体的共同利益 )之分。所谓集体,不是指任何狭隘的集团、组织和地区,而是指社会、人民和群众。集体主义是…  相似文献   

11.
周德刚 《理论界》2003,(2):102-103
一、理学体系中知行范畴的解析: 理学范畴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基本结构是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的有机统一。它由理气论(天)、心性论(人)、知行论(中介)、天人论(结论)四个部分组成,整个体系从天开始,过渡到人,  相似文献   

12.
<正>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三论”的热潮;“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宣传与研究方兴未艾,“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的介绍又汹涌而至。这说明我们社会正站在一个新时代的门槛上,代表这个新时代精神的崭新科学方法正在成长。最近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陈依元撰著的《走向系统·控制·信息时代——“三论”的崛起与社会进步》一书,就是这股热潮中的一朵浪花,值得人们注目。  相似文献   

13.
关于真理本质的实践唯物主义批判和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合论、融合论、实用论、意志论、语义论等多种真理论 ,对真理问题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但从本质看都是不科学的。实践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达到统一的一种认识结果 ,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认识。真理的客观性不是指康德所说的认识之必然普遍的有效性 ,也不是指波普意义上的认识的“非私人性” ,而是指认识与对象的符合性、一致性 ,标志着主体获得了关于客体的某种确定的信息。真理的主观性指的是形式的主观性 ,也就是说真理是具有客观性的观念形态。真理不但是一个认知概念 ,而且也是一个意义指称概念 ,是实践 -认识整体性范畴。真理是人类合理性地表达对象世界的基本方式 ,是主体对客体之存在和本质的客观性意义的承诺 ,表征着人的一种本质力量 ,是实践活动的客体性要素和人的生存的一个基本原则 ,决定着人的生存状况及生存的时空界限  相似文献   

14.
<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所有制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有些同志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了似乎完全相反的结论:即所有制目的论和所有制手段论.本文无意仲裁孰是孰非问题,只是想说明“两论”的争论实际上反映的是生活在现今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不断地认识由自己组成的社会,并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运动的内在脉搏和基本规律的过程.它是人们认识自己周围的自然、社会和自身,努力预测社会发展趋向和未来前景的社会认识活动中的一部分.它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就是所有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和起着怎样的作用,即所有制的角色定位问题.一、全方位理解所有制范畴第一,相对于法权关系而言,所有制的本质是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它是通过人与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社会规律?在社会规律客观性的内容中和发生作用机制的链条上,是否包含主观因素?本文试图从主体和客体关系的视角考察这些问题。我认为,社会规律不是“人活动背后”的力量,而是人活动的规律;客观性范畴和物质性范畴有别,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不排斥人的能动性和观念成份;在社会规律作用机制的链条上,除物质因素外,主观因素也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6.
从理论上探讨社会改革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时代发展的需要。《晋阳学刊》于今年第一期发表了康文斌同志的《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改革理论》一文,提出了这一重要问题,突出了社会改革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地位,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很有意义的。我们也想就社会改革问题,特别对它的含义、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发表一些探索性的意见。一、社会改革的一般含义社会改革是贯彻于社会发展中的不可缺少的一环,在社会主义和未来的共产主义更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把社会改革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不为过分的。要揭示“社会改革”的一般含义,应把它放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加以考虑。“社会改革”是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一种形式,它属于社会发展范畴群中的一个子系统。“社会发展”是反映社会何以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更新的范畴,是由一系列的其他范  相似文献   

17.
学术研究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对一些基本概念缺乏必要的界定和梳理,以致人们经常使用一些概念.却不知其确切之义,“事实”就是这样一个概念.无论是在哲学研究中还是在实际工作中,“事实”一词出现的频率颇高,但几乎没有作“事实究竟是什么?”这样的追问.有鉴于此,彭漪涟教授在1991年发表了《论事实》一文后,五年来做了大量扎实而细致的研究.出版了《事实论》这一学术专著,对“事实”范畴作了基础和开创性的研究.《事实论》给我们的第一个启发就是:必须消除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因此它必然是不断发展的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一些交叉学科层出不穷的新成果,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物,而是为马克思主义提供新的论证,丰富、拓展和深化了它的内涵。日益显示其科学价值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下简称三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行不悖,并且有助于它的丰富和发展。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上述观点。 (一)“三论”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明“三论”产生之前,人们虽然原则上认识到了无机界与有机界、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之间的物质统一性,但是,对其统一的基础,并没有深刻的理解。“三论”以其新的思想对这一原理作出了新的论证并丰富了它的内容。从控制论、信息论、  相似文献   

19.
“气”本是一个哲学范畴,代表了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思维方式,由于这一思维方式注重宇宙的生命有机性和注重宇宙生命运化规律等特点,使它很自然地和美联系起来,并逐步进入美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美学、艺术理论使用最广的范畴之一。气论在由哲学范畴向美学范畴的转化过...  相似文献   

20.
试析“理气论”在刘宗周思想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宗周(1578-1645),字起东,号念台,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因讲学于山阴县城北之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作为明末儒学的殿军,面对王学末流“任心率性而行”,几近于禅的严峻现实,刘氏将“一气流行”为内涵的理气论贯通于心性论,使主体性范畴更具客观必然之特质,以贞定、收束和提升心性论的本体地位。一、阳明心学主体性范畴对客观范畴的消解作为宇宙论的基本范畴,“理气”以及与其直接关联的“道器”、“太极阴阳”等,在张载、二程以及朱熹那里基本上是被用来描述和说明客观物质世界的范畴,并在这些范畴的基础上构筑气、理本体论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