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们比较一下《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这三部小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书中统率群雄的几位老大——宋江、刘备、唐僧,都是平常人看来的窝囊废,没有什么人格魅力,更无一丝英雄气度。宋江以群盗之首招安拜将;刘备三分天下;唐僧取得真经,功德圆满。三个"无能"的窝囊废最终成就大业,究竟是造化厚  相似文献   

2.
牛津 《决策》2011,(9):80-81
宋江以群盗之首招安拜将;刘备三分天下;唐僧取得真经,功德圆满。三个“无能”之人最终成就大业,究竟是造化厚他,命该如此?还是有其它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一部《水浒传》,就是一部宋江的职业发展史。宋江武艺不如一平常的地煞星,计谋不如吴用等人,却当上了梁山之首。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宋江个人的文武资质未必出众,但他却有驾驭群雄、审时度势的出众才能,更掌握一种登堂入室、脱离草莽必不可少的政治资源。  相似文献   

4.
《水浒》中的职业军人落草为寇,各有不同的路径。后期的呼延灼、徐宁、关胜、孙立等人是在宋江的极力招揽下,半推半就。前期几位武官中,杨志落草的原因和家破人亡的林冲、抱打不平的鲁智深不一样,他从一开始就非常明确地划清与贼寇的界线,甭说泄漏国家机密的宋江没法和他相比,就是鲁达、武松这些公人,对国家的忠贞都不如他。  相似文献   

5.
吴用反水     
鲍鹏山 《领导文萃》2013,(24):43-45
吴用本来是晁盖的至交,一起策动了智劫生辰纲.一起上梁山,一起火并王伦,一起主持梁山大业,算是晁盖的嫡系班底。他与宋江并不认识。第十八回《美髯公智稳插翅虎宋公明私放晁天王》中,宋江跑去晁盖庄上报信,晁盖让宋江见一见尚留在庄上的三位好汉.宋江来到后园,晁盖指着道:“这三位,一个吴学究;一个公孙胜,蓟州来的;一个刘唐,东潞州人。”  相似文献   

6.
<正>《水浒》中有两个做得非常成功的"二把手",前期是辅佐晁盖的宋江,后期是辅佐宋江的卢俊义。宋江上了梁山后,晁盖为报宋江担着血海干系来报信的恩,提出让第一把交椅给宋江。但宋江眼界、智谋都远远高于晁盖,此时第一把交椅已非晁盖的私人钱物,可以私相授受,即使宋江当时真有心取而代之,也不能贸然接受。对宋江而言,当时的第一把交椅是个火山口,他不会傻得寸功未立,仅仅因为自己对晁  相似文献   

7.
王恺  吴丽玮 《领导文萃》2010,(19):52-55
<正>刘备"取天下之量"刘备早年有一事能说明他的气量。张飞怒鞭督邮,是《三国演义》中一段大快人心的故事,但据《三国志·先主传》和裴松之注引《典略》记载,真正怒鞭督邮的其实并不是张飞,而是刘备。  相似文献   

8.
徐焰 《领导文萃》2011,(14):38-40
刘备的形象,经小说《三国演义》的描绘变成一个谦谦君子,几乎在中国家喻户晓。他起家之举的“桃园三结义”,因反映了古代草根阶层的心理寄托,长久地为人们所崇拜。不过若仔细看看史书《三国志》及相关史籍,研究刘备如何从最底层逐步发迹,  相似文献   

9.
高锴 《决策探索》2014,(21):48-48
看过《西游记》的人,对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都有深刻的印象。其实,西游记不只是一部除妖降魔的神话故事,也是一部励志书,他告诉我们,要想取得真经,必须经得起各种磨难的考验和形形色色的诱惑,必须有一种坚韧不拔、永不言败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水浒》中写宋江被刺配江州,路过梁山泊时吴用给他一封信,说是他有一个至爱相交、仗义疏财的朋友,名叫戴宗,做江州两院押牢节级,宋江此去,可以有个照应。  相似文献   

11.
<正>四个和尚一台戏,执行得力方能修得正果。最近,再次翻阅《赢在执行》一书, 不禁联想起耳熟能详.百看不厌的名著《西游记》来.说《西游记》就不能不谈到唐僧师徒。在这个团队中,唐先生德隆望重,意志坚定,自然是最高行政长官; 孙师兄多谋善断,遇水架桥,逢山开路, 姑且算中干;猪同志和沙同志,一个斤斤计较.贪图安逸,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我们把二位当群众。这四名同志虽然性格各异.能力各有大小,但是他们都怀抱同一个远大的理想和最高的目标,就是到西天取得真经。为了完成这个大唐皇上  相似文献   

12.
《孟子》《陶行知文集》《爱弥儿》都是具有重大历史影响力的教育专著,其内容与“以学生为本”的内涵或相合或相悖,但都有极强的相关性,且三书之间互相补充、互为反衬.本文以“以学生为本”的视角,重新审视并整合了《孟子》《陶行知文集》《爱弥儿》三书的教育思想,并结合当前的教育实际,提出了如何加以借鉴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3.
毫无疑问,曹操、刘备、孙权是三国时期的领军人物。在群雄逐鹿的历史进程中,三人成为英雄中的英雄。天下众多的人才,先后归于三人麾下。清代史学家赵翼说,三国之主用人各有不同: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廿二史札记》卷七)赵翼之论深得历史真谛,但未能探讨曹、刘、孙用  相似文献   

14.
暑假看《西游记》很有感触,表面上的一部引得儿童喜爱的电视剧在细细地品味中也能看出人生百态、咂摸出为人处世的学问。之中,尤其是唐僧的处世艺术值得探究。唐僧虽是金蝉子化身,但是却没有什么降伏妖魔的本邻,既不会变化也不能上天入地,只有一腔对于取经事业的执著。在妖魔鬼怪面前,他显得很无能,可以说是手无缚鸡之力。然而,他却能使三个徒弟团结一致地跟他一道,并最终取得真经,排除神佛的帮助之外,这与他的管理艺术也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可以从唐僧的管理中吸取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5.
重读《三国》,颇有新得。曹操、刘备、孙权三雄性格各有缺陷,却为何无一例外地成功了呢芽然而只要略知三国的人,都不难从这三位杰出的领导者身上发现一个共同点:思贤若渴,极其重视和爱惜人才。他们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此。曹操之爱才自不殆言:见许褚“威风凛凛,心中暗喜”;见徐晃、张颌“暗中称奇”;见贾诩“对答如流,甚爱之”;见许攸“不及鞋履,跣足相迎”。至于曹操礼遇关公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佳话。由此他才能打造三国中最强大的人才阵营。刘备尊贤识人更是有名。他独具慧眼于市井中挑中了关羽、张飞,于深山里访得了旷世奇才诸葛亮。…  相似文献   

16.
《领导决策信息》2009,(16):20-21
中宣部推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台州模式” 2007年.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将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浙江省台州市2004年就出台了《建设文化大市纲要》。2005年召开全市推进文化大市建设大会.出台了建设文化大市的《决定》和相关《意见》,此后,通过实施“三个三”公共文化发展计划.实现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2009年.该市又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17.
<正>辛弃疾在《南乡子》一词中写道: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由此可以看出,在宋代,人们是把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人同等地看作英雄的。只是《三国演义》问世之后,人们就将曹操视为"奸雄",首先是其"奸",其次为其"雄",是将他作为刘备"仁君"形象的一个反衬。因此,几百年来的戏剧舞台上,曹操一直是个"白脸奸  相似文献   

18.
关羽失荆州后,刘备不顾群臣反对,也不顾《隆中对》里“外结好孙权”的基本方针,起倾国之军东伐孙吴,结果彝陵兵败,导致蜀汉国力大损,刘备也身死于白帝城。从此,蜀汉退守益州一隅,三国鼎立之势基本定局。  相似文献   

19.
欺上瞒下     
《领导文萃》2006,(3):167-167
《歧路灯》里,有个仓房老吏说到“欺上瞒下”还有“高下”之分:“我们住衙门的诀窍,要瞒上不瞒下;做官的,却要瞒下不瞒上;那会做官的,就上下齐瞒。”《官场现形记》又说到“一紧二慢三罢休”的官诀,其中虽包含不少名堂,但精髓则是欺上瞒下。书中写瞿耐庵向马老爷请教做官的法门,马老爷的说法是:“我们做官的人有七个字秘诀。哪七个字呢芽叫做‘一紧、二慢、三罢休’。处理事情时,先给人家一个老虎势,一来叫人家害怕,二来叫上司瞧着我们办事还认真,这便叫做‘一紧’。等到人家怕了我们,自然会生出后文无数文章;上司见我们紧在前头,决不至再疑…  相似文献   

20.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个诸葛孔明为他鼎定天下,并为托孤之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早已传为用人的佳话。然而,有人说,这毕竟只是《三国演义》的胡诌,不是真的。古往今来的现实生活中不会这么麻烦.领导要想用个人,叫他来就是了,叫不来,“绑来见我”就是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