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稷下人物考辨》(见《齐鲁学刊》1983年第2期)一文(以下简称《考辨》),在稷下人物研究方面作了一些新的探索,其精神是可贵的。但我认为也有值得商榷之处。现将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意见提出来,以就教于《考辨》的作者和学术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2.
<正> 宋钘,战国时宋国人,与尹文齐名,同游稷下,因并言黄老之意,被后世称为宋尹学派,在当时很有影响。在《孟子》书中,宋钘写作宋牼,《庄子·逍遥游》、《韩非子》写作宋荣,《荀子》、《庄子·天下篇》写作家钘。宋钘的生卒年代不可确考,我们只能根据《孟子》的记载推其大概。《告子下篇》说:“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置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这里说的秦楚构兵发生在周赧王三年,楚怀王十七年。《史记·楚世家》说:“怀王十六年,……发兵西击秦,秦亦发兵击之。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遂取汉中之郡。楚怀王大怒,乃悉国兵复袭秦,战于蓝田,大败楚军。”当时,正值燕人畔齐(见《孟  相似文献   

3.
<正> 稷下哲学家的认识论是较丰富的,他们在认识论、名实观和思维方法等方面都有独自的见解,由于见解的不同导致了他们之间的争辩。一、关于认识论的争辩稷下哲学家在认识的来源和过程、认识主体的修养两方面展开了争辩。(一)认识的来源和过程争辩是由淳于髡和孟子挑起来的: 孟子说齐宣王而不说。淳于髡侍。孟子曰:  相似文献   

4.
<正> 年十五游学于齐,齐襄王时于稷下“最为老师”、“三为祭酒”的荀子,是公认的稷下大师。他“生于赵,游于齐,尝一入秦,而仕于楚,卒葬于楚。”其生卒年难以确考,据汪中《荀子年表》,他大致活动在赵惠文王元年(齐湣王三年,公元前二九八年)至赵悼襄王七年(齐王建二十七年,公元前二三八年)这六十年之间。这六十年,他大部分时间该是在稷下度过的,大概经历了齐稷下学宫由复盛到衰落的一段时期。荀子的思想可以说是受学于  相似文献   

5.
俞林波 《船山学刊》2012,(1):109-111
"因"作为哲学范畴引起了稷下诸子的广泛关注和探讨。稷下学宫创立以后延续久远,帛书《黄帝四经》是稷下学宫早期学者的著作,《管子》是稷下学宫中心时代的学者的著作,帛书《黄帝四经》和《管子》都对"因"进行了讨论。稷下学者慎到、田骈、尹文也对"因"有所思考。稷下诸子对"因"的探讨,丰富完善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汉代学者所认定的稷下先生,是那一时代不同时间段里在齐国逗留过的一些二三流学者.严格来说,他们之中并没有纯粹的思想家,也没有把做学者、做思想家当作一回事.对于这些学者,单独研究其思想或许有必要,但是,若把他们归入一个学派来看待,则有夸大其辞之嫌.所谓稷下学官也好,稷下学派也罢,或者是出于汉代学者的美好愿望,或者是齐国君主曾有过的奢望,或者是齐国历史上昙花一现的政治败笔.  相似文献   

7.
稷下先生内有无墨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时,田齐设立稷下学宫,各派学者鹿麅集稷下。“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史记·田齐世家》)齐王对稷下先生“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史记·孟荀列传》)。稷下先生的顶峰数字相当惊人。司马迁说:“(齐)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田齐世家》)上面说的驺衍等七十六人是其中的佼佼者。据今人钩稽辨析,“稷下学宫的学者分别属于儒、道、黄老、阴阳、名辨、纵横、兵等  相似文献   

8.
<正> 稷下名辩思潮在名家思想发展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很有研究的必要。名辩思潮滥觞于春秋末期。它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不同倾向,其发展结果是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名辩理论体系:一是由荀况建立起来的唯物主义逻辑学说;二是以惠施、特别是以公孙龙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诡辩学说。后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名家学说。名家诡辩学说当渊源于邓析的“两可说”。邓析,春秋末郑国人,《汉书·艺文志》列其为名家第一,《吕览·离谓》篇说他“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  相似文献   

9.
稷下之宫与稷下学曲英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战国时期,齐都临淄建有稷下之宫,养土兴学,成为诸侯国的文化学术中心,为一时盛事,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实值得大书一笔。对于其兴衰及诸学派活动等已多见述论①,然似未充分注意到其前期养士与中后期兴学之别,且稷下之宫及...  相似文献   

10.
<正> 战国时期田齐创建的稷下学宫,拥有“数百千人”的学者和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它不仅兼有最高学府、学术研究院和政府智囊团等多方面的功能,为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全方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过程中起了极重要的作用。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转折时期。这期间前进与倒退、变革与保守的矛盾通过各阶级、阶层及国与国之间的斗争充分暴露出来。这些矛盾斗争反映在思想文化上便是道德观、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以至世界观等方面的大论战、大讨论。稷下学宫的先生和学士们,作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在这场百家争鸣中都作了充分表演。有的还通过亲自参加的政治活动贯彻、实践了自己的思想观点。他们的言行所体现的那些优秀的品格、气节和风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他们所创立的政治学说、道德学说和哲学思想,则逐渐成为民族精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正> 荀子是先秦最博学的哲人,他的学说遍涉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名学(逻辑)、法学、历史、军事和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对先秦诸子几乎都作过批判,又有所吸收,立足于儒道,汇通百家之学,成为先秦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荀子博而据要,他最最突出的贡献仍然是在哲学方面,是先秦最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惯于运用“本来相顺,终始相应”(《礼论》)、“物各从其类也”、“物类之起,必有所始”(《劝学》)、“凡物(事物)有乘(根原)而来”(《大略》)的本体论思维方式,追根求源、清枝理蔓地建构了自己的学说体系。表现出一种鲜明的超迈旧说、刻意求新的战斗精神与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2.
<正> (五)知与行荀子提出了一套化性、治世、胜天的主张,这在战国末期,无疑是震聋发聩之论。但是要推行这一套主张,就必须正确解决人的知与行的问题。知行观在荀子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关于人的认识问题论述很多,其最高目的在于引导人们正确掌握改造人、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任务是解放思想,冲破旧观念和各种偏见的束缚,他名之日:“解蔽”。  相似文献   

13.
战国时期,齐国在国都临淄稷门外设置学宫,招聘天下贤者来此讲学。于是,“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不治而议论”,故称为“稷下学”。稷下学自田齐桓公午始兴,中经威、宣、闵、襄,至齐王建共六世,约有150余年的历史。它作为当时各国的文化学术中心,虽经几度盛衰,却以历时最久、学者最多、著述最丰、学风最淳而著称于世,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对这一重要文化现象,从汉代至近代几乎无人问津。直到本世纪30年代,才陆续有学者注意。金受申的《稷下派之研究》(1930年出版),虽仅两万字,却是专题研究稷下学的开端。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1935  相似文献   

14.
一、众说纷纭一大儒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文化以十分负面的形象出现,那是因为它被放置入一个由他人缔造的“现代”世局中,一切条件对它(他)来说都是不利的,用来衡量它的所有标准也必然是迥异的。曾读到一篇题名为《孟子的逻辑》的文章,说孟子继承大圣孔子,称为亚圣,“他在说废话方面,也可以说得孔子之真传,且有过之而无不及。”①这文章先拿下面一句所谓“废话”开刀:“(只要)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就)天下平。”②“亲其亲长其长”,是“孝顺自己的双亲,服从自己的尊长”的意思。文章认为全句“不是条件关系,而是同意重复,它的前后两个分句是可…  相似文献   

15.
乌鬼考辨     
乌鬼是一种起源甚古的崇拜形式,何谓乌鬼,历来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本文结合唐宋历史文献和文人诗集,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养乌鬼”是唐代夔州地区蛮獠的一种以家为单位的、用人作为祭品的“祭祖”仪式,而乌鬼则是指当地獠蛮的祖籍神。  相似文献   

16.
木牛流马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诸葛亮“性长于巧思”,“工械技巧,物究其极”。他创制的木牛流马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运载工具,由于记载不详,很久都是一个谜。直到宋代,才有人提出是一种木制独轮车的看法。陈师道《后山丛谈》卷四载:“蜀中有小车独推,载八石,前如牛头。又有大车,用四人推,载十石,盖木牛流马也。”高承的《事物纪原》卷八“舟车帷幄部·小车”一章也说:“蜀相诸葛亮之出征,始造木牛流马以运饷,盖巴蜀道阻,便于登陟故耳。  相似文献   

17.
齐鲁考辨     
<正> 山东省为什么称“齐鲁之邦”?一般说法是因为西周封太公望于营丘,建立了齐国;封周公旦的儿子伯禽于曲阜,建立了鲁国。因此,山东有“齐鲁之邦”的称谓。这种解释并不错,但不够。试问太公建国为什么称齐?伯禽建国又为什么称鲁?山东古国不止齐和鲁,还有滕、薛、莱、莒等等,为什么不称“滕薛”或“莱莒”?  相似文献   

18.
杨恽案考辨     
宣帝诛杨恽历来备受争议.按照汉代的法律,杨恽并犯诽谤、妖言、大逆和怨望四罪而被判死刑可谓罪有应得,司马光等人用后代的法律衡量杨恽的罪行并不妥当.至于他们将杨恽当做一位“刚直”之贤,认为即使他有死罪宣帝也应宥之,这种说法逻辑上也难以成立,因为正是他们所标榜的杨恽式的刚直与宣帝的刑名思想、对故旧的感恩心理和自圣心理相对立,反而成为宣帝不愿赦免他的理由.  相似文献   

19.
陈琳墓考辨     
唐温庭筠有《过陈琳墓》诗,称“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不确。虽然,陈墓在邳志乘也有记载,《大清一统志》称:“魏陈琳墓在邳州界。”《咸丰邳州志》载:“陈琳墓,在旧城,见《元丰九域志》。”但现在旧城却无任何遗迹或有关传说。《邳州志》也未敢肯定,故在“陈琳墓在旧城”加上“今无考”的按语。清顾嗣立撰《温飞卿诗集笺注》亦曾提及此事。据《三国志·魏书》,陈琳为“广陵人”,《嘉靖维扬志》、《康熙宝应县志》和《乾隆盐城县志》均称为“广陵射阳人”,即今扬州宝应县射阳镇。此镇不仅为陈琳出生之地,亦为其埋骨之所。据《嘉靖维扬志·公…  相似文献   

20.
杨家将考辨     
“杨家将”中,杨业领诸子率宋军在幽州大战辽军、六郎延昭镇守三关、延昭孙文广征西等事,虽来自戏剧、小说,但是否为真实历史,史学界见解不一。这是应该按史实予以辨证的。一、杨业及其子孙杨业亦称继业,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曾任云州(山西大同)观察使等职,多次大败辽国。后与辽战时,由于主将潘美(仁美)及护军王侁忌业功,临战不救,业以寡不敌众战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