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优秀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是内在联系的,培育现代民族精神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把优秀文化传统与新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将其转化为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被人们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二是将优秀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对接,培养人们现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观念。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学及批评中的宗教意识的不同层次分析,认为目前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中宗教意识的价值定位及阐释应注意宗教意识下的民族现代化、文化认同及超越等问题.文学批评中的宗教意识研究必须要同现代性的社会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过于强调少数民族文学中宗教意识的原始性和神圣价值是对当下少数民族文化及精神生活的简单化认同.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各民族共建中华民族、共享中华文化意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建构共享的历史文化记忆和共享的现实文化形式,从中凝练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共识,为全体社会成员生成共有国家认同打下文化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作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著名学者,在诗歌创作和学术研究中体现出鲜明的历史意识。其历史意识生成于自我漫长的文化人生历程中,不仅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尤其表现在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的学术研究中,形成了诗歌作品特别是学术世界中厚重的历史感。他的历史意识成为自我精神的一部分,既具有现代性又具有现实性,在现实基础上从历史中激活有利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原动力,同时批判阻碍中国文化进步的劣根性。本文从闻一多文化人生历程角度梳理了闻一多历史意识生成的过程和生成中的历史意识,以说明闻一多整体的文化世界和自我精神中的历史意识特性。  相似文献   

5.
土家族土司文学所反映的土司时期武陵山土家族地区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土司时期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所蕴含的国家意识、中华文化认同、家国情怀和开放包容精神等思想文化内涵,为解读武陵山土家族地区世代和谐的民族关系提供了历史依据,也是土家族和中华各民族共同开疆拓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培育精神的有力例证。土家族土司文学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土家族土司文学的时代价值,反映了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乃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融入中华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和演进逻辑,是土家族文化研究的新发现,有助于推动各民族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还比较薄弱,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培育公民意识是近代启蒙以来就面临的任务,在社会转型期培育公民意识尤为重要。培育公民意识需要首先确定中国公民意识的基本内涵,其次是从全方位进行培育。  相似文献   

7.
社科学报评鉴意识具有整体性、自省性、层递性、恒久性、细微性特点 ;社科学报评鉴意识的增强是从理论学术上反映、阐释和解决社会问题 ,以体现中国文化特征的社科学报与外国文化碰撞和融合、使社科学报自身得到净化的现实所需要的 ;社科学报评鉴意识要以实践作为支撑 ,这种实践可称为 :群体实践、交流实践、评比实践、自修实践  相似文献   

8.
作为公民社会与公民伦理所蕴涵和期待的现代性精神气质的具体承载,公民意识的形成不仅直接关涉公民社会精神气质能否真正获得社会主体内在的人格支持而具有价值依托,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现代化过程的精神动力与发展路向。当代高职女大学生所面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现实境遇与中国传统伦理及其人格范型的双重制约,决定了现代公民意识培育的必要性和关键性。高职女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需要以主体意识、权责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为着力点,通过富有现代性特征的公民教育来完成。  相似文献   

9.
当下的学院派民族声乐主要存在着片面夸大演唱的科学性、缺少艺术精神、表演风格雷同等问题。透过这些表象,究其根源还是学院派民族声乐的演唱者和教师缺少文化主体意识所造成的。因此,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敬畏,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对于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和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戊戌变法突出了学术的主体意识,有利于突破传统经学的局限,开启了学术理论创新的大门。同时它又促进了西方学术的进一步传播,导致西方学术与中国学术的初步结合。它奠定了中国近现代学术的三个主要特点:一、学术主体意识是学术研究的灵魂;二、它以国民为价值本位;三、它重视西方学术理论和学术方法的吸收。今天在总结百年学术时,我们应对戊戌变法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的地位给予充分认识  相似文献   

11.
缺少想象的艺术是苍白的艺术,在想象中建立创作意识,从意识中发挥想象,才能实现艺术语言的更新  相似文献   

12.
生态是自然的状态,人类生存于自然环境中,有史以来就应是生态的和谐存在与发展。在农耕时代,人类虽然不自觉生态的价值与意义,却是敬畏自然,与自然平等相处而符合生态伦理的。然而,近代以降,人类的工具理性大加凸显,自然生态在城市化与工业化过程中遭受严重的破坏,人类也在破坏过程中觉醒生态的意义与生态责任的承担。而实践生态伦理的路径或者说发展生态伦理的指向应是全社会的责任担当,特别是公共政府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3.
民族意识的研究对于深刻理解现代民族和民族主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学界民族意识概念进行了评析,分类探讨了民族主义与民族意识的关系,揭示出民族主义对于现代民族意识形成有根本性的影响,而现代民族的民族意识营造是民族主义的资产阶级属性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高校学报是一种特殊的期刊品种,它以学术性、理论性和综合性为主要特征,在文化建设上担负着传播知识、进行文化积累的使命。学报编辑对学报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高校学报对外交流不断扩大、质量竞争日显激烈的新形式下,增强学报编辑主体的策划意识、学术意识、著作权意识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摘要:村民自治的有序开展离不开作为主体参与者的农民公民意识的提高,当前我国农民公民意识还存在许多问题,还需从壮大衣村市场经济、推进村级民主实践、重塑乡村政治文化、深入开展公民教育等四方面加强对其培育,最终实现农民向现代公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结合我国的水资源利用状况,论述了水资源对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出增强公民水资源意识、节水意识、水灾害意识、水环境意识、依法用水和依法管水意识以及加强水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英语学习者中,语言产出能力与语言理解能力的“失衡”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本文以语言输入能力应不断匹配语言输出能力为契机,简要论述了为交际而输入和吸收语言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汉语环境下提高语言输出准确性和流利性的必由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诗学从周秦到南北朝,是文学观念逐渐自觉的演进期;唐代到北宋,诗学以诗歌创作理论研究为主。自北宋始,宋人的诗歌创作出现了困境,有了向前代优秀创作学习的诉求,诗学显露出文本转向的端倪,这种文本转向的倾向在南宋得以加强。随着诗学的文本倾向逐步加强,宋人论诗所具有的文学经典意识也逐渐突显出来。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确立,大学作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库”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继续教育作为全日制普通教育的必要补充,以周期短、投资少、收效显著而得到社会的好评。而适应新形势发展,进一步提高继续教育质量、效益,必须抓好继续教育师资建设,而继续教育师资角色意识、继续教育市场化和师资管理开放化意识、继续教育与全日制教育整体发展意识的确立是抓好继续教育师资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90年代的女性文学 ,避开了性别政治简单分裂的危险 ,融敏锐的性别体悟与宽厚的人间情怀于一体 ,从跨性别外视点与女性内观点“联网”的角度进行自我审视、世俗关怀及对于历史、文化的多重思考和全息化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