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重要思想,也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邓小平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大课题的过程中,始终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来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从而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的理论宝库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2.
关于对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是和列宁、毛泽东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一脉相承的。邓小平既继承了他们的利用外资和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思想 ,同时又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创新 ,提出倡办经济特区 ,作为利用资本主义的窗口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一国两制”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充分认识到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都认为利用资本主义应发挥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认识,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面对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是利用资本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引进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方法是利用资本主义的主要内容,并探讨了实践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思想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5.
利用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史上的伟大创举。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开创了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先河;斯大林利用西方资本主义加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毛泽东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进行了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邓小平加大利用资本主义的力度,进一步把中国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列宁和邓小平在对外开放,学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长处的思想的比,阐明邓小平继承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列宁借鉴、利用资本主义社会文明成果的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列主义科学主义学说的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7.
利用资本主义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系统阐述了为什么要利用资本主义以及怎样利用资本主义等问题,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阶段,毛泽东依据马列主义关于利用与借鉴资本主义的基本理论,对于如何利用、借鉴资本主义发展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进行了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然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由于"左"的思想束缚,毛泽东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内排斥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拒绝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错过了一些难得的机遇。分析毛泽东放弃利用与借鉴资本主义的社会根源、理论根源、认识根源以及思想根源,有利于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总结利用和借鉴资本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对列宁关于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依据、时代内涵、利用形式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将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去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本文认为,邓小平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客观地、科学地分析了利用资本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一,根据事物普遍联系性原理,指出孤立起来求发展是不可能的;其二,根据矛盾特殊性原理,独具见解地提出了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论”;其三,根据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提出了改革开放“试”和“看”的思想;而在此基础上,邓小平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资本主义的诸多具体方法。因而,邓小平关于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经对资本主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资本主义观。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是变动的,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肯定—否定的过程。邓小平在坚信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同时,肯定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江泽民在充分认识到资本主义必然被代替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看到了其发展的潜力,主张与资本主义合作来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三代领导人的资本主义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观的四大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以来,从邓小平到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进程中不断地实现社会主义观的创新,其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历史方位观的创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观的创新、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创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观创新等。社会主义观不断创新,深化了我们党对“三个规律”的认识,使党在理论、路线和纲领上进一步保持了党的先进性,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3.
郭德钦 《南都学坛》2011,31(5):93-96
在当代中国,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贡献突出表现在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然而,这些创新往往被所谓的"正统论"者视为"异端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异端于"两个凡是"观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异端于"以阶级斗争为纲";"全面改革开放论"异端于"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主义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异端于"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异端于"高度发达的超英赶美的已建成的社会主义"论。实践证明,正是这些"异端论"才真正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对毛泽东民生理论的扬弃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毛泽东民生理论进行了大胆的扬弃与创新,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有效破解了毛泽东留下的民生难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生事业发展的正确道路。邓小平民生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体系的本源理论。邓小平不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体系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思想,是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观点是: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创造比资本主义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政治;以政治体制改革为动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以法制建设为保障,在保持社会稳定中实现政治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外交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淡化意识形态,强调国家利益;力主求同存异,希望共同发展;不缠历史恩怨,注重开辟未来;既要韬光养晦,更应有所作为等一系列外交思想,无不彰显邓小平卓越的外交智慧。重温邓小平外交思想,对我国新时期外交政策的制定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外文化关系思想是毛泽东、邓小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指导当时的革命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为中国能够在当今世界相互激荡的洪流中保持民族特色与优势,为当代中国正确处理中外文化关系提供正确指针。本文试图通过比较毛泽东、邓小平关于中外文化关系的思想,探究他们之间继承、纠正与发展的关系,通过对毛泽东、邓小平关于中外文化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异同点、相异的主客观原因以及当代价值这几方面的考察,以期加深对毛泽东和邓小平文化思想的认识,为当代中国正确处理中外文化关系及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和谐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文章根据《全宋诗》第67册3520卷资料,对宋代诗人邓林的生平事迹及其《皇荂曲》之外新辑佚诗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辨。因为同时代姓名相同的几位邓林事迹相混淆,造成了《皇荂曲》作者邓林小传的模糊。据方志等材料对以下数位同名邓林作了深入辨析:A邓林,字楚材,福清人,淳熙五年(1178年)进士,有《虚斋文集》;B邓林,新淦人,宝秸四年(1256年)进士;C邓林两人,景定三年(1262年)进士,一为南城人,一为崇仁人。《皇荂曲》的作者邓林,字性之,号四清社友,为邓彝叔之子。进而讨论了《全宋诗》和《两宋名贤小集》邓林小传的失误。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也是我国现代旅游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内涵丰富,战略价值重大.在新世纪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学习、研究和实践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