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了印度洋40年以来最强烈的地震,震级高达里氏8.9级.这次地震是自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发生里氏9.2级地震以来的震级最高的地震,也是自1900年以来震级排名第5的强震.此次地震引发海啸,10米多高的海浪席卷了灾区村庄和海滨度假区,波及到斯里兰卡、印度、泰国、印度尼西亚、马尔代夫、缅甸和马来西亚,以及非洲部分地区,造成至少17万人死亡,另有成千上万人失踪,无家可归.对人类造成了如此巨大伤害的海啸是怎样形成的?怎样才能在这样的海啸中避免更多的人员伤亡呢?  相似文献   

2.
国际新闻     
印度洋海啸10周年儿基会称赞国际援助增强抗御灾害能力意识2014年12月26日是印度洋海啸爆发10周年纪念日。儿基会为此发表声明指出,印度洋海啸的发生彻底改变了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的理念和模式。在帮助当地人民进行恢复建设时,抗御未来灾害的意识普遍得到加强。儿基会的声明指出,由于目睹海啸所造成的巨大破  相似文献   

3.
天怒惊魂     
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发生的地震引发的海啸,成为人类历史上记录到的同类灾害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这次海啸造成的灾难是史无前例的,不仅指它造成的人员的大量伤亡,而且死亡人员来自世界各国,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共有的巨大灾难!正因为灾难是巨大的又是人类共有的,国际社会在海啸灾难后立即伸出了援手,纷纷解囊相助,人类社会在重大自然灾难而前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决心和责任爱心得到了最为集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了印度洋40年以来最强烈的地震,震级高达里氏8.9级。这次地震是自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发生里氏9.2级地震以来的震级最高的地震,也是自1900年以来震级排名第5的强震。此次地震引发海啸,10米多高的海浪席卷了  相似文献   

5.
国际新闻     
联合国减灾战略纪念印度洋海啸为制定今后世界减灾战略打下良好基础2015年1月2日联合国减灾战略负责人瓦尔斯特伦表示,10年前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促使国际社会就此后10年的减灾战略达成了一项行动框架协议。而10年后为纪念印度洋海啸而举行的一系列活动,则为即将在日本仙台举行的第三次世界减灾大会做了铺垫性准备,为今后10年的减灾战略制定一项新的计划提供了帮助。为纪念2005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特大海啸,联合  相似文献   

6.
2004年圣诞节之际,一场特大自然灾害降临,印度洋突然发生海啸,造成至少十万人伤亡的一场大悲剧。亚洲这几年似乎是多事之地,SARS刚过,就来了禽流感,而禽流感过后又来了海啸。表面上看,是大自然与人类作对,人类是受害者。  相似文献   

7.
香港无国界社工成立于2004年印度洋海啸发生之际.具有丰富的灾后支持经验。5·12地震发生后第三天,由他们派出的专业社工团队“心灵天使”赶抵了灾区!  相似文献   

8.
传媒览要     
印度洋海啸一周年——关注重建工作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海啸。印度洋海域多个国家纷纷受灾, 死亡人数直线上升。受灾最严前的地区之一——印尼亚齐省基本变成了一片废墟。2005年  相似文献   

9.
无奈的抉择:世纪大灾难VS世纪大救援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海啸不仅仅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国民遭受了毁灭性的海啸袭击,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很多国家来印度洋沿岸旅游度假的国民也遭受袭击。到目前为止,已逾28万人遇难,还有大量虽然侥幸逃过这一劫难但却身受重伤的人们,以及数百万无家可归者,另外还有众多至今仍然没有下落的失踪者,他们其中的一些人或许已经永远地长眠在了静静的海底。而且,在有些受灾地区,由于政府机构被破坏、交通和通讯中断,很多救援工作难以有效展开,救灾物资也难以及时到达,那里的人们面临着缺少生活必需品和缺医…  相似文献   

10.
国际新闻     
正粮农组织亚洲应对海啸等自然灾害能力加强但仍然任重道远2014年12月22日粮农组织今天在新闻公报中指出,十年以来,受印度洋海啸影响最严重的几个国家的备灾能力和灾后应对能力均有所加强,一些国家制定了早期灾害预警系统和明确标示的海啸疏散路线,多项防灾措施目前已经到位,但粮农组织最近主办的东盟成员国研讨会强调,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以及自然资源受侵蚀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气候引发的事件给东盟地区带来的威胁最大,各国仍需进一步提高其抗灾能力。参加此次研讨会的代表均认为,农业、畜牧业、渔业、水产养殖业和林业等部门必须更加积极地参与国家和区域减灾和灾害管理决策的制定讨程,在资金方面作出明确承诺,以帮助  相似文献   

11.
在2005年里,松花江苯污染、江西九江地震、各类矿难事故发生在我们身边,放眼全球,东南亚海啸、禽流感把人们带进了不可预见的恐惧深渊,美国则被一场“卡特里娜”飓风刮得狼狈不堪,浪漫之都巴黎也被一场骚乱带入了岁末的梦魇。这些“天灾人祸”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公共危机。所谓公共危机,主要是相对于个体危机而言的,简单地说就是不可抗拒的灾难性因素造成与大众安危有关的事件。危机,无处不在。在危机中还常常伴生许多谣言,谣言的泛滥会影响危机的处理进  相似文献   

12.
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是全球现代化进程中各界关注的焦点。生态环境危机警醒着世人,助推着人类反思的进程。虽然生态环境理论常常滞后于事实,但是,人们围绕生态环境危机进行的社会运动和理论探索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本文试图通过20世纪发生的环境事件以及人们有关生态保护理论的探索为线索梳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背景。  相似文献   

13.
德国素以严谨的劳动法律体系、规范的劳资关系运作著称,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德国的社会经济以及劳资关系遇到了什么挑战?德国劳资关系各界是如何应对危机的?针对这些问题,本刊记者近日采访了对德国劳动关系有深入研究并刚刚从德国考察归来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郑桥。郑桥认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14.
12月26日上午印尼雅加达时间7时58分50秒,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西海域发生强烈地震.经美国地质勘测网测定,地震震级为8.9级,震中位于海底以下40公里处.15分钟之内,科学家启动了整个太平洋海啸预警系统,并给加入该系统的26个国家发出警告.遗憾的是,尽管印尼和泰国都属于"国际海啸预警制度协调小组"成员,但这个预警网的西部边缘却只到泰国和新加坡附近为止,没有延伸到印度洋.海啸发生时,泰南部半岛地区的西部海岸由于没有部署海浪监控传感器浮标,致使当地众多游客和当地民众无法及时得知海啸来袭的警报,更无法确定海啸的运行方向;而受灾严重的印度和斯里兰卡甚至没有加入太平洋海啸预警系统,导致政府未能及时得到信息以降低损失.最终,只有一个位于印尼震中南方的海洋监控站捕捉到了一股海啸的动向:这股海浪的方向是澳大利亚,但其强度实在无法同袭击印度或是斯里兰卡的海啸相比,因为往澳大利亚方向的海浪高最多只有0.6米.  相似文献   

15.
旅游业一直以来都是综合性、风险性强的敏感行业,充满危机。如1998年的特大洪水、2002年的国航空难,东南亚金融危机、“9.11”恐怖事件和伊拉克战争,还有印度洋海啸事件、禽流感等,都曾给我国旅游业带来危机。作为“阳光产业”的旅游业非常敏感,政治、军事、天灾人祸等都有可能危及旅游业的发展及旅游企业的生存。可以说旅游企业的发展就是与危机共舞。  相似文献   

16.
2005年来临前夕,印度洋海啸造成了夺走十几万人生命的大劫难,强烈地震撼了世人的心灵,我国媒体上也掀起了参与者甚广的“人是否应当敬畏自然”的争论波澜。争论的一方认为,生态灾难的发生,天灾与人祸的因素兼而有之,人类盲目开发和利用自然的活动,加剧了自然灾害毁灭人类家园的力量,这是人类对自然缺乏敬畏之心的结果;敬畏自然就是要明白人类不一定就是大自然天生的主宰,大自然也不一定就是天生为人类而存在的,对自然有所不为不是消极的,对自然心存敬畏也不是迷信,而是一种全新的生态伦理。  相似文献   

17.
谢田芳 《现代妇女》2014,(6):295-296
唐·德里罗是当代美国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白噪音》被视为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着重描绘了美国后现代社会消费文化所折射出的人类内心的荒诞、空虚、焦虑和恐惧,这些都是后现代社会所具有的典型病症。本文试图以生态批评的视角对《白噪音》文本进行生态解读。植根于人类深层意识的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过度的消费文化是《白噪音》所呈现的后现代社会生存危机的文化根源。后现代社会的人们用消费所产生的"白噪音"来抵御人类的后现代社会生存危机,只能是缘木求鱼。唯有倡导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才是解决后现代社会生存危机唯一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日本地震和随之而来的海啸与核灾难、美国飓风、苏联核灾难,中国与欧美日各国面对大灾难的应对能力和救灾效果,让我们再次深思: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国家治理经验,是否需要重新审视和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国家和社会治理的经验,如何继往开新?  相似文献   

19.
李黄珍  刘晗 《职业》2009,(2):10-12
金融海啸引发的就业危机,使得诸多应届大学生面临就业困境。职场人士面临失业危险。“兵来将挡,水来土淹”,要想保住饭碗,就不能束手无策、坐以待毙。《职业》杂志通过系列案例分析以及专家采访,给读者们支出十大招。应对就业危机、保住金饭碗。  相似文献   

20.
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波之间的重力长波,其波长约为几十至几百千米,周期为2至200分钟,常见的为2至40分钟。海啸在深海传播时,由于波高和波长之比较小,周期较长,反而难以觉察。当海啸接近岸边时,因海水深度变浅,能量集中,引起振幅增大,骤然形成能量极大的“水墙”,伴随着隆隆的巨响所向披靡地冲向岸边。几乎所有海啸灾害都是由最初的几个波造成的。对这次印度洋海啸,2004年12月26日上午9点04分,我国云南的一个地震观测台记录到了一次超级震动。它的强度如此之大,竟然超出了探测仪设定的上限——记录地面震动曲线的笔头立刻停止了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