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20世纪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胡惠林 《社会科学》2006,1(11):5-18
20世纪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形成于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所面临的生死存亡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安全史观的全部历史基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刻总结和反思,对于共产党自身建设与发展的理论思考,进而对整个中国的前途与命运的系统理论回答和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全部理论基础;内忧外患所带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需求,构成了社会主义中国前50年的国家文化安全主题。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文化认同危机的出现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更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透过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梳理,可以清晰地了解我国文化建设的得失,系统地把握文化认同问题的成因,对中国当前的文化认同危机采取更具现实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4.
当一种文化成为历史、成为传统的时候,它的物质层面渐渐地消失了,而精神层面则独立于政治、经济之外,以观念形态出现,支配人们的思想行为,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而系统化。中原历史文化是一种精神内涵,它主要起到的是精神激励作用,这是中原崛起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中国慈善的发展转型,从古至今,是一个传承与再造的过程。中国传统慈善深深扎根在传统文化的土壤,其发展的历史格局是政府慈善、宗族慈善、宗教慈善和社会慈善交相运行。传统慈善救助是以政府为主体承担,民间慈善只起辅助和补充的作用。传统慈善救助方式以养济为主。传统慈善发展到近代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开始向近代慈善转型,其最突出的标志是慈善的民间性。近代慈善发展到现当代,本应进行第二次转型,但由于受极左思潮影响,其转型被延缓下来。直到改革开放后,经过从1981年到1994年十四年的中华慈善的全面复兴,此后又经过十四年的发展历程,以2008年出现的全民慈善为标志,才开始中国慈善史上由近代向当代的第二次转型。第二次转型是对政府和慈善组织的考验。政府应当从慈善官办的位置上退出,民办官助才是中国慈善发展的合理定位。慈善组织机构的发展运营,其科学合理的路径选择,应当是走民营化(非政府化)、法制化、系统化、专业化和普及化之路。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2012,(5):246
石云霞撰文《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指出,意识形态安全是文化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们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切实维护和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也发生了前所未  相似文献   

7.
8.
20世纪后半叶,史学界本着民族平等的原则,就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展开讨论。80年代前讨论的重点是怎样理解历史上的中国,包括其涵义、历代疆域、民族、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政权等相关问题;90年代后则转向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及其凝聚力等问题上。  相似文献   

9.
当代文学史料作为去今不远的精神文化积淀,它与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史料之间存在着难以切割的内在关联。如果说古代文学史料是它隔代承续的一种"流",那么现代文学史料就是其前后连贯乃至一脉相承的一种"源"。而从自身的现实发展的角度考察,当代文学史料大体经历了前后两个三十年的曲折过程,在此期间,呈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在当代"前三十年",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规约,其史料塑形僵硬单一,在相当程度上变成了政治史料文本与文本的政治史料;在当代"后三十年",因"意识形态重构"以及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促成,它从史料的生产与存在、内容与形式,到对史料研究的思维与范式、问题与方法等,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转换与调整。  相似文献   

10.
关于微州文化时下已成学界乃至社会上的一大热点话题,在此笔者亦不揣浅陋,从历史与现实观照的角度略谈二三以见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的诚信是家族与朋友间的伦理诚信,这种诚信只靠道德来支撑,是我们诚信缺失的主要根源;传统文化中的义高于信、成王败寇思想也是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进入现代社会,现代西方的契约诚信成为我们发展市场经济的主要借鉴。要想改变诚信缺失的现状,重建我们的诚信,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变人们的伦理依附,扬弃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古为今用,同时要加强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历史的发展对园林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文化和社会两大方面分析我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 ,可以看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与我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尤其是儒、道、佛三家的哲学思想和中国人特有的山水思想。  相似文献   

13.
岭南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视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岭南文化的追问,对岭南文化的本质探求,指限与侧重的,一方面,是指其作为一种精神的土壤和思想的基础,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而存在,另一方面,是指其作为新变发展的动力与价值取向而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峡地区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起源地之一,从地理方位、自然条件等来看,这块地区是远古巴人的发源地。巴人和巴文化的典型特征或表现形态是"巴风巫韵",而巫文化最早则起源于巴人的制盐术,并与女性分不开,它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积淀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构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过程中,整个长江三峡地区都应该确立"巴风巫韵"的历史文化基础。而巫山则处于"一肩挑两头"的核心地位,因此,必须进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开发,才能使巫山真正成为长江三峡旅游的文化象征和情感归属之地。  相似文献   

15.
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文化的关系在先秦的孕育阶段,经过深刻的"华夷之辨",处于关系建构、探索奠立时期。汉唐之间由儒学对我国少数民族先民哲学文化思想观念的初始传播到深入影响,有的少数民族的哲学文化、思维水平甚至显现出与一定时期中原儒学文化的交流融通或理论同构性特征。五代十国两宋时期,演进到我国少数民族哲学文化主体意识增强、各以本民族哲学文化思想观念为母体自主地消化融会儒学,元明清三朝转化创新并涌现出"释儒""伊儒"等少数民族儒学形态。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文化思想观念"和而不同"、交融互动的关系,由外在到内生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了中国少数民族儒学多元化理论形态的创新性建构,是中华各民族团结统一、和谐共进的重要传统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与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历史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既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对我国历史传统思想文化存在的发展和继承,探索其中蕴涵的传统思想渊源,对继承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及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现有不可估量的意义.科学发展现与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在诸多方面存在深刻的历史渊源: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注重综合的思维方式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民为邦本"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社会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是大庆油田企业文化的重要元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情怀和责任意识是大庆油田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大庆油田企业文化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18.
在唯物史观视阈,每个国家和社会都有属于自己的"总问题".如果说"资本统治"属于马克思所生活的那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总问题",那么,传统社会形成并作为残余遗留下来的"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及其权力结构和权力运作方式",则是属于中国特有的"中国总问题".哲学作为在思想中把握的时代,内在要求当代中国的哲学家们要有深邃的问题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提升"中国经验",建构"中国理论",破解"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化发展方向的正确定位、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文化阵地、设施的多样运作,能使文化产业借助于自身优势和潜在功能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这是新时期文化工作必须重视和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一、文化发展方向的正确定位文化发展的思想定位早已明确: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邓小平同志也指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艺术属于人民”;江泽民同志也明确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