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家从意义角度研究"If"条件句,而教学法语法学家从它的形式结构来探究它.Dancygier的"构块语法"则将二者的研究角度结合起来.这种方法着重于条件句形式的各个方面是如何产生条件句所要表达的各种意思的.Dancygier认为将条件句分为"中性"或"开放"和"非真实"或"封闭"两类是不充分的.她运用"预测情态性(predictive modality)"和"后指(backshiR)"两个概念将条件句分为"预测性"和"非预测性"两类.利用这个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If"条件句前提句中一般现在时标将来的语义.  相似文献   

2.
以构式语法和心理空间理论为依据,对英语中可预测性条件句进行语言的认知分析,探讨可预测性条件结构的形式—意义关系及其心理空间的可选择性。  相似文献   

3.
时态是现代汉语动词所具有的语法范畴.语法学界比较共同的看法是,现代汉语动词的时态是通过附着在动词后边的“着”和“了”来实现的.它们的作用和特征是“在于表示变化的过程,即所谓时态,语法意义重于词汇意义,而且附着性很强”.汉语是形态变化不发达的语言,由于近代汉语时态助词“着”和“了”的产生,使汉语语法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英语条件句的意义、结构和特点将其归纳为真实条件句、虚拟条件句和含蓄条件句三种。在翻译过程中,可根据各类条件句的特点和汉语的表达习惯,译成汉语的假设偏正复句和包含愿望或假设虚拟的递进复句两种。  相似文献   

5.
探讨不带从属连词的英语条件句的形式、特点和意义,提出对此条件句的使用建议。  相似文献   

6.
根据If条件句中动词的不同形式,条件句可分为8类。这8类If 件句的结构和语义的用法各不相同。研究If条件句If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英语中的时态不仅具有表征谓语动作发生时间及所处状态的功能,更蕴含了丰富的人际意义。本文以功能语法中人际意义的理论框架为基础并将此框架扩大,用美国总统奥巴马纪念9·11事件9周年演讲中的精彩片段作语料,探讨演讲中时态所具有的人际意义。希望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时态的非时间用法,增加表达人际意义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刘壮虎、李小五在文献[1]中建立了一种有两个条件的主次条件句逻辑 C2Lm.以此为基础,讨论主次条件句中的多余条件问题,证明了文献[1]中提出的一种扩充是不成立的.另外建立了 C2Lm的一个刻画某种多余条件的扩充系统 C1,证明了它的一些语法及语义性质  相似文献   

9.
刘壮虎、李小五在文献[1]中建立了一种有两个条件的主次条件句逻辑C2Lm.以此为基础,讨论主次条件句中的多余条件问题,证明了文献[1]中提出的一种扩充是不成立的.另外建立了C2Lm的一个刻画某种多余条件的扩充系统C1,证明了它的一些语法及语义性质.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的“推陈出新”论,作为其人民本位的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共时态意义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继承性学说和批判辩证法思想的中国化发展;在历时态意义上,又是对传统诗学“通变”说的现代性与革命性转化。  相似文献   

11.
日语逆接接续助词很多,用法也很复杂多变。本文将对其中的「テモ」和「タトコロデ」意义和用法的异同点进行分析。主要以前句条件句的真实性为视角,利用语用学观点进行探讨。和「タトコロデ」相比,「テモ」的用法多,适用范围广泛,对前句条件句是否为既定条件句没有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在德雷茨克和诺齐克传统中,模态认识论关注由反事实条件句表达的模态联系,如敏感性和反事实安全性。认知封闭失效是作为知识必要条件的反事实条件句封闭失效的结果,该结果依赖斯塔尔内克-刘易斯语义学。这种语义学因忽略模态算子“would”的独立意义而应被摒弃。作为其替代的反事实条件句的组合语义学认为,反事实条件句是语境受限的严格条件句。在替代语义学中,加强前件律和逆否规则等逻辑原则有效,因而原本失效的反事实条件句在替代语义中均有效,认知封闭原则成立。  相似文献   

13.
条件句是复句中比较典型同时又很重要的一类,无论对于语言的本体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如果"句作为条件句中的一员,可以分为用于推知、应变、质疑、祈使、评说和证实六类。其中表推知的"如果"句是该范畴的原型,不同类别的"如果"句依据家族相似的原则进行聚合,它们偏离原型的过程也就是主观性不断增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条件句(Conditionals)是最难处理的语法专题之一。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条件句的范畴化过程有着较强的解释力。本文以英语If条件句范畴化的认知过程为切入点,对If条件句范畴典型的界定,If条件句范畴的扩展及If条件句范畴的模糊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意在揭示原型范畴理论在此认知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推动原型范畴理论和条件句研究的有机结合,丰富原型范畴理论在句法学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实质条件句和蕴涵的关系如何?实质条件句与日常语言中的条件句的关系如何?这是关于实质条件句的两个基本问题。澄清了实质条件句和蕴涵的关系,指出不能将蕴涵混同于相应的实质条件句的真理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所谓的蕴涵悖论。应该将实质条件句在技术上的价值与它在日常语言中的对应物这两个问题分开处理,并论证了以实质条件句概念解释日常语言中的直陈单独条件句的适当性,指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卡尔纳普所谓之辩明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前,对英语中条件句的研究是语言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然而,对于不具备真值的If-非真实条件句的研究却往往局限于语法层面.在语言交际中,If-非真实条件句作为自然语言而大量存在着,它可能是礼貌的委婉语,也可能是欲扬故抑的低调,还可能是酸涩的反语,同样的一种表达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和修辞意义.语用和修辞框架中的If-非真实条件句,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语言效果.  相似文献   

17.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语言运用中条件句的使用比较频繁。本文以美国统一商法典——信用证篇为语料,对其中的If条件句的使用情况做了简单的统计分析,印证了人们对规范性法律文件中的法律英语If条件句的使用情况的感性认识,即规范性法律文件中If条件句使用情况比较频繁,且绝大多数为真实性条件句,并从分析条件句的作用的角度解释了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8.
英语中的条件句有很多种,其中有可能实现的条件句,也有不可能实现的条件句。就词语表达而言,可分为单词表示的条件句、短语表达的条件句和特殊结构表达的条件句。通过对可能实现的条件句的总结、分析和例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英语条件句的构成、功能和语用实效,同时能对其更加准确地掌握和运用,实现更有效地进行表达。  相似文献   

19.
英语中有一种句子,其假想的情况不是以常见的虚拟条件从句,而是以其他各种形式表示出来,称之为含蓄条件句。本文对含蓄条件的种种表示方式作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趋向动词“上”语法化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蒋华 《东方论坛》2003,(5):45-48
趋向动词"上"的语义十分复杂,分别表示动词的趋向、结果、时态、语气,我们认为,"上"的语义从表示动词的趋向到结果到时态到语气,是一个不断语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