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签订《中英江宁条约》後,清政府陆续开放通商口岸,各国政府也纷纷在这些通商口岸,设置领事馆,负责与中国地方官交涉商民事务。但因中外双方没有明文规范官员间的往来仪节,中外官员多自行其是,接待规格有高有低,容易产生误会。时间一久,各国领事和地方官员都感到困扰,屡生龃龉。经过几十年的磨合後,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以"马嘉理案"为契机,要求清政府明确规范中外官员往来的相关仪节,遂制订《中外往来仪式节略》。由於中西礼仪概念的差异及国际秩序原理的冲突,让《中外往来仪式节略》虽提高了外国领事与外国传教士的礼秩位阶,得与越级与地方督抚公文往来,却未能彻底解决中外地方官员交涉冲突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建国初期的经济体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党和政府就着手于对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经济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造和变革,要创建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经济体制。经过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和形成了(参见汪海波《新中国经济发展史》,经济管理出版社1988年版)。这种体制,传统的观念认为是“苏联模式”,即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高尚全《中国经济制度的创新》,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苏联模式对我国有很大影响。但是,两者不能等同起来。即使在“一五”时期,也没…  相似文献   

3.
《周易》“井”卦卦辞为:“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井,羸其瓶,凶。”其中“无丧无得,往来井井”两句,王弼注:“德有常也,不渝变也。”朱熹《周易本义》:“改邑不改井,故‘无丧无得’,而往者来  相似文献   

4.
<正> 如果从世界文学格局来看中国文学,就不难发现,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俄苏文学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乃至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两者无不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当代军事题材的文学与苏联同题材文学创作,联系尤其紧密.翻开新中国的文学史册,革命军事文学从一起步就受到苏联优秀战争文学的积极影响,从三、四十年代介绍进来的《夏伯阳》(又译名《恰巴耶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到五十年代的《日日夜夜》、《青年近卫军》,到七十年代后期翻译出版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都在我国广泛流传并产生影响.作家徐怀中谈到他青少年时代的文学启蒙时,提起当时流行于太行山区的一些苏联小说,如《铁流》、《毁灭》、《士敏土》等作品,使他十分“迷恋”.新时期的优秀军事文学作品如《高山下的花环》、《一座雕像的诞生》、《沙海的绿荫》等与苏联作家瓦西里耶夫、贝科夫、拉斯普京等的作品发生了“和谐的共鸣”.总之,在战争这块宏阔的画布上,两国  相似文献   

5.
1920年5月《伊犁临时通商协定》签订,中国新疆和苏联之间建立了新的、平等互惠的贸易关系。此后双方贸易的不断发展对新验经济建设和新疆人民生活改善起了重要作用。为了推动新苏贸易的繁荣和更好地利用从苏联获取的物资,新疆省政府1931年成立了新疆裕新土产公司(以下简称公  相似文献   

6.
编读往来     
江苏省金坛市 杨瑞忠《家庭科技》特辟“编读往来”栏目刊登读者建议、意见和感想,让读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真正体现了编辑对读者的尊重与诚意。“编读往来”不仅构筑起编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更重要的是通过它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加深了读者与编者之间的感情,提高读者写稿投稿的积极性,使《家庭科技》贴近生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论精神与天地相往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天下篇》云:“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我认为,用这句话来概括中国文论的精神再好不过了。中国文论与天地万物甚至庸常生活血脉相连、精神相通。从万物之理可以感悟文学之道.相对“抽象”的文学之理也可用花鸟草木甚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作比。  相似文献   

8.
芦苇(《霸王别姬》《活着》《图雅的婚事》《白鹿原》等电影的编剧,即将成为电影《白鹿原》的导演):上世纪70年代,我读到苏联作家爱伦堡的《人·岁月·生活》。爱伦堡是苏俄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我当时看这本书时才知道巴别尔的名字。解放以后从来没有中国人提及他,解放以前只有鲁迅曾提到过他。  相似文献   

9.
<正> 成仿吾,中国现代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翻译家和人民教育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老革命家。1897年8月24日(农历七月十六日)生,湖南新化人。原名成灏,曾用过石厚生等笔名。成仿吾四岁发蒙,1910年,当他十三岁的时候,随其兄成劭吾东渡日本,怀着富国强兵的目的,先后在名古屋第五中学、冈山第六高等二部和东京帝国大学造兵科学习。1920年,成仿吾开始发表《澎湃的黄海》等诗作。1921年4月与郭沫若同行回国,筹备成立创造社,积极从事革命文学活动。从1922年10月到1925年5月,成仿吾在上海与郭沫若、郁达夫等编《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等刊物。这一时期发表了不少文学评论和作品。1925年6月到广州,任广东大学理学院教授兼黄埔军校教官。从1923年到1928年,成仿吾先后出版的专集有《守岁》、《灰色的鸟》(与梁实秋等合著)、《流浪》、《使命》、《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与郭沫若合著),  相似文献   

10.
一本研究与探试农科教高层结合的好书──《农科教高层结合的研究与首家农民学院的创办》刘蔚华由山东农业大学开子杰教授主编的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八五”重点课题《农科教高层结合的研究与探试》,经过三年的努力,已经完成。他们为了使课题中提出的措施付诸实施,在省...  相似文献   

11.
近数十年来,国外中国学有了迅速的发展。在各国之中,苏联和日本的中国学是比较有特色的。 苏联汉学家、民间文艺学家、语文学博士鲍里斯·李福清自五十年代开始从事中国民间文学的编译和研究工作。写过《万里长城的传说与中国民间文学的体裁问题》(1961)、《中国的历史长篇小说和民间文学传统(论三国故事的各种口头及书面材料)》(1970)等专著和论述中国各种体裁的民间文学论文。1980年他为苏联出版的  相似文献   

12.
关于欧洲同盟会的成立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欧洲同盟会的成立和意义[日]寺广映雄郭传玺译(日本大阪教育大学)(郑州大学)篇首语孙文在1904年12月14日,将他活动的政治舞台从美国转向了欧洲,并从1905年春到初夏,与在布鲁塞尔、柏林、巴黎等各城市留学的中国学生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往来,将他...  相似文献   

13.
《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王庆祥、萧文立校注,罗继祖审订,长春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即将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罗振玉和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承前启后的国学大师,是20世纪中国学术界最有成就的少数学者中的两位,他们共同创立的“罗王之学”,以安阳之商朝甲骨,敦煌之汉魏简牍,千佛洞之唐宋典籍文书等出土新资料为研究对象,以重建中国上古史为目标,进行了划时代的研究,把中国历史向上推进了一千余年,从而取得了让世人惊奇的卓越成果。罗在学术上识断过人,精力旺盛,多有开创之功,而王则承继其后,展开精密深邃的研究,将新…  相似文献   

14.
四川梓潼县《三国演义》学会于1985年6月4日正式成立。在县里成立《三国演义》学会,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为县《三国演义》学会的成立发来了贺信。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和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的代表到  相似文献   

15.
从1952年斯大林发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到1992年邓小平发表《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间整经40年,在这40年中,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经济理论,我们权称之为“中国主流经济学”.  相似文献   

16.
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的《苏联兴亡通鉴:六十年跟踪研究评析》,是中国人民大学资深教授高放先生的第十部文集。高放教授自1950年执教于人大起,六十年间围绕苏共党史和苏联国史问题发表过近百篇文稿,该书从中精选出66篇汇编而成,最早的一篇发表于1951年6月,新近一篇刊发于2011年3月。从24岁指点江山的青年才俊到84岁宝刀未老的学界泰斗,时间跨度整整一个甲子,厚重而沧桑之感跃然纸上。通览该书,笔者认为至少有如下四大特点: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苏联为避免两线作战,从确保本国远东地区安全的角度出发,日本政府多次向日本提出缔结苏日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但均遭拒绝。在日军于1938年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中遭到苏军的沉重打击后,被迫表示愿与苏联改善关系。1939年9月15日,苏日签署了关于停止苏蒙和日“满”军队之间的一切军事行动协定。1940年7月27日,日本确定了“南进战略”之后,开始向苏联建议缔结中立条约。日本主动提出原本拒绝的建议,反使急欲保障东线安全的苏联处于有利的地位,苏联当然愿意接受。这样,苏日两国出于各自的战略考虑,于1941年4月13日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按国际惯例,一个主权国家同另一个主权国家签订彼此认可的双边条约,第三国本不应指责,但这里有一个前提必须是该条约不损害任何第三国的利益,而苏联与日本的签约则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8.
编读往来     
广东深圳 范文喜 我订阅《家庭科技》已经有两 年了,从里面获得了不少知识,尤 其是《生财理财》栏目有很多创新 的点子,促使我也自觉不自觉地 去搞创新。但是我发现,我能想到 的、能从事的创新,都是那些简单而且没有什么科技含量的,这让我对很多事情都没有信心,不敢开那个头,所以自己办的小公司总在原地踏步。请问到底该如何创新呢?  相似文献   

19.
<正> 1937年“七七事变”至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期间,苏联在对华政策方面推行的是援华政策。关于苏联援华政策,史学界论述不多,很有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必要。一、苏联为何不出兵援华? 早在“七七事变”前的1935年底,苏联就和南京政府讨论过中苏军事互助问题,因种种原因,未能达成协议。“七七事变”爆发后,蒋介石认为中苏有共同的利害关系,苏联不会袖手旁观,因而寄希望于苏联出兵援华。1937年7月8日晨,适在庐山的蒋介石召集外交部长王宠惠及孙科商讨对策,认为“欲抗战,最有关系者为苏联的军械供应及互助协定等问题”。第二天,孙科在同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的会谈中,要求尽快签订中苏信用借款及互助协定,以实现苏联对中国的援助。鲍大使回答说,前一点可以商量,至签订中苏互助协定则时已过迟。同年11月12日,在苏接洽援华事宜的中国代表  相似文献   

20.
当我把《论别尔加耶夫关于俄罗斯人道主义的思想》一文(见《中州学刊》1991年第2期)发出去以后,又陆续见到一些苏联学术界研究别尔加耶夫思想的新资料。为了使读者了解苏联的学术动态,现将我编译整理的资料简要地公布出来。 苏联学术界的“别尔加耶夫热”已经持续了几年时间。有的作者将“别尔加耶夫热”与过去的“索尔仁尼琴热”相提并论,并认为“别尔加耶夫热”有更深的思想文化意义。许多人把别尔加耶夫看作是目前苏联“哲学复兴”的“中心人物”,各种权威性的或影响很大的杂志和一些出版社竞相刊登和出版别尔加耶夫的文章和著作。据不完全统计,到1990年6月,重新公布的别尔加耶夫论著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伏尔加》,1988年第10期);《人和机器》(《哲学问题》,1989年第2期);《俄罗斯保守主义的命运》(《文化与政治》,1989年第5期);《俄罗斯的命运》,莫斯科,现代作家出版社,1990年;《俄罗斯共产主义的根源和意义》,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90年,等15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