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熹天命观的构成体现为“天”与“命”的统一;时代认知表现为对天命的认知.朱熹在融合了各历史时期儒家天命思想基础上,对其丰富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天命观.朱熹天命观不再把“天”与“命”看作是对立的两种事物,而把“天”与“命”看作统一构成体,他们统一于理之中,以此适应时代的需要.朱熹天命观要求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思想、言行、都要适合君之命令,这是人的天命.朱熹天命观的时代境遇还在于人们对天命的认知,以此自觉的引导人们思想精神,规范人们的社会活动.朱熹天命观肯定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强调了人的主体作用,这是“人”之所以“成人”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在佛洛姆眼里,现代社会的特征集中表现为“拥有或存在”,后者是幸福的根源。在以“拥有”为取向的社会里,人们只为了占有学问、为了获得社会资源和社会地位而学习。而“存在”的社会则激发人们的人性化发展,支持每个人追求自我的过程。现代教育在鼓励人们追求自我发展时,也需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人与事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中伴随热点事件广为流传的“梗”具有解蔽与遮蔽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梗”解蔽着人们对热点事件的感性认知,从“人寓于梗”的具象化存在,到“人追寻梗”的趣缘结构,最终形成“人输出梗”的感性意识形态,充分彰显了公众对于热点事件的感性认知与价值认同;另一方面,过度抢占公众视野的“梗”使人们陷入人云亦云式的共在关系与巴赫金式的狂欢中,遮蔽了公众对热点事件的理性之思,引发理智缺失、盲目跟从的舆论乱象。克服热点事件中“梗”的遮蔽问题,需要发挥“梗”的“技术调节”作用,形塑人们对热点事件的正确认知,这也为新媒体时代处置热点事件舆情提供了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4.
春秋时代是中国哲学的“轴心期”,人的自觉则是春秋哲学的基本主题之一。早在五十年前,郭沫若先生就曾指出:孔子对“仁”的发现实质上就是“人的发现”。事实上,整个春秋时代的哲学发展都可以归结到人的发现与人的解放:人的存在、人的价值成了人们关注与思考的中心,人们试图在新的哲学背景上重新构建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由胡塞尔现象学提出的“生活世界”意在把哲学从思辨引向人们生活现实的境遇。海德格尔视“生活世界”为人自身“在”的确证 ,它对人而言是已然的、既成的 ,日常生活承传着历史文化 ,其日用而不知的特点带给人们以惰性和保守。“生活世界”的核心问题乃是交往行动。哈贝马斯实现了“生活世界”学说由先验现象学向交往行动理论的意义转换。马克思唯物主义实践观把“生活世界”理解为以实践为纽带 ,是“知性”与“意义”相统一的属人的生活世界 ,并确立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交往行动的普遍化将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社会及其与人、自然、劳动的关系是社会历史观的基础性内容。现行的社会历史观对社会及其与人、自然、劳动的关系的理论说明与人们实际上知道的社会、自然、劳动、人并不一致、本大根据人们对“杜会”、“自然”、“劳动”、“人”这四个术语的实际用法以及人们对社会、自然、劳动、人的实际的知.重新考察了社会及其与人、自然、劳动的夫系.提出了一些以行社会历史观所没有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既从哲学批判中阐明了人与自然界的“共生”、人与社会的“共建”、人与人的“共在”的公共性理论图景,又从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关系所造成的公共性异化,而解答公共性异化的“历史之谜”,进而重建社会公共性,理应诉诸“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的“共产主义行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公共性思想为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即增强物质文明的公共性,筑牢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共同物质根基;提升政治文明的公共性,提供人们生产生活优良的秩序保障、制度支撑;丰富精神文明的公共性,夯实人们共同的精神文化根基;提高社会文明的公共性,构筑人们生产生活的正义场域;强化生态文明的公共性,推进人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公共性,创造人类美好的生活家园。  相似文献   

8.
必仁且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仁”和“智”是道德、理智的人待人处事、正当合理地处理人际关系和天人关系所应有的品质和能力。当今人类正面临着一种严峻的关系危机,它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的极度紧张和严重冲突,本来是属于“人的关系”的关系,表现出脱离人的异己性。为了缓解当前的关系危机,使人与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能够真正成为“人的关系”,并走上和谐发展的道路,“莫近于仁,莫急于智”,仍然是当今时代所要求于人们的。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读后,即使过了若干年,它的许多人物形象仍然活在人们的记忆里;其中,有些人物已成为不朽的典型,好象他们还活在人群中。如人们把有智慧的人赞为“诸葛亮”,把奸诈的人骂做“曹操”,把量窄的人谓为“周瑜”,把性烈的人叫作“张飞”,把忠厚的人称为“鲁肃”……,诸葛亮、曹操、周瑜、张飞、鲁肃等名字已成为某种类型人物的代名词;只要你用其中的一个名字称呼某一个人,不用附加说明,人们便知道你所指的  相似文献   

10.
“立美宜人”的生存观,是一种以建构美、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即“立美”与适合人的“生命、生活、生存”即“宜人”的统一为旨归,范导人的存在样态和生存活动方式的生存观念。只有在“立美宜人的生存观”的范导下,建立起以“立美宜人”为旨归的生存活动方式,才能消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生存境遇之中出现的某种“非相宜性”和“异化”,才能实现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才能实现作为人类整体性生存境域体现的人类的整个生存环境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人们听说过“医托”、“布托”,绝没想到会有“婚托”。如您是位征婿者,说不定与您花前月下、情意绵绵的约会者就是个职业“婚托”。 “托”字,在汉语里本为委托之意,现代社会将其慢慢演变成为“与某一方联合起来骗另一方的人”,用武汉话说就是“做笼子”。“婚托”便是与婚姻介绍所老板联手起来骗征婚人钱财的人。 “婚托”是如何出现的呢?起先是一婚姻介绍所的老板为了招揽  相似文献   

12.
《论语·为政》云:“子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何晏《集解》云:“孔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杨伯峻《论语译注》把“周”译为“团结”,把“比”译为“勾结”,注云:“‘周’是以当时所谓道义来团结人,‘比’则是以暂时共同利害互相勾结。”由于《论语》的影响甚为广大,所以人们便以为古代的“比”在表示人与人之间  相似文献   

13.
论休闲文学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 ,注重休闲已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 ,以写休闲并以供读者休闲为旨趣的“休闲文学”便突显价值。“休闲文学”的题材特点是休闲性 ,基本上不关涉政治 ;审美特点是美美性 ,即对美的题材再一次审美 ;价值特点是回归性 ,能让人更多地体验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一种质朴关系。“休闲文学”将与“号角文学”或“主旋律文学”并行 ,是“主旋律文学”的有益的附曲  相似文献   

14.
哲学的价值批判功能表明,它总是为人们提供把握现存状况的超越性价值准则,并以它为前提对种种与人的价值目标相异化的现象进行批判性的分析,显示出现存一切有限规定的缺陷与不足,从而向人们昭示: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不完善的,它必须被超越和改善,以趋向和达到它的“应然状态”和“本来面目”。正如马克思强调的,必须使“现存状况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①,使人们从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真正走向“人所应是”的理想境界。在世纪之交,哲学找到了自己的“终极关怀”,这就是对人类深层命运的关注:寻找一种新的社会…  相似文献   

15.
谈语言美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俗话。我们都看见过这样的情景或自己有过这样的感受:一句“对不起”,常常可变“横眉怒目”为“和颜悦色”;一声“请”,往往可使“素不相识”变成“一见如故”。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语言的美具有多么大的作用。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每天都在使用语言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人与人之间是同志的关系,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尊重。我们提倡讲究语言美,因为这正是同志友爱关系的要求和反映,也正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语言污染”相当严重。它不仅影响着社会  相似文献   

16.
从哲学视角深入分析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产生失误的原 因,一是人们关于“客观世界”的哲学理念致使人们错误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 的关系;二是人们片面的“发展观”致使人们没有正确处理“生存”与“发展”的关 系;三是人们无视生态圈的可持续发展而致使人们破坏了人与生态圈的同一性。 因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亟待转换哲学范式,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 展相协调。  相似文献   

17.
儒学也可以称为“人学”,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最早提出关于“人”的思想,“仁”则是人追求的道德目标,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人必须通过自身修养,方能达到“仁”,无论人的本性是善,亦或是恶,都要通过自身修养完善自我,进而为建立社会公德服务。豆、孔子关于个人品德修养的规范——求仁。孔子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仁”,为了达到“仁”,必须通过一系列道德修养之法,其中主要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克己复礼”而达到“仁”。“克己”就是加强自身修养,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同时还要学“礼”,“不学礼,无以立”。克己与复礼相辅相成,人们通…  相似文献   

18.
文章再次申说孔孟道德观的核心是“仁与义”,“仁与义”具有使人为善去恶的作用,无疑其作用对社会是积极的;而与仁义相关的“礼”则不然。文章认为,被孔孟之后的儒者们发展了的“礼”,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是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精神桎梏,是对孔孟“仁义”道德观念的反动与排斥。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人们开始关注人、重视人。“以人为本”中的“人”不应只是指人民,不应把“以人为本”等同于“以人民为本”;也不应单纯地指全体人类。“以人为本”中的“人”具有双重涵义,一指代表历史主体的存在着个性差异的人民群众,二指相对于“物”的人的类。  相似文献   

20.
论社会工程的本质和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工程”是社会主体人以社会科学理论为前提,以社会技术为中介,与“物理工程”或者“自然工程”相对应的人们改造社会世界、调整社会关系、协调社会运行的实践活动。社会工程方法论与自然工程方法论有区别又有联系,应当是建构论和实在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