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四行诗是欧洲的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由于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和英国诗人莎士比亚使这种诗体的创作臻于完美,从而使意大利体十四行诗和英国体十四行诗成为欧洲诗坛的重要诗体。本文以同为英国文学巨匠的莎士比亚和弥尔顿所著的两首具有代表性的十四行诗为切入点,从诗歌的格式和押韵的方法并结合诗歌内容和诗歌中所反映出来的思维习惯等方面,展开对意大利体和英国体十四行诗的对比研究,借此深化对这两种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相似文献   

2.
在欧洲, 十四行诗是比较受诗人们欢迎的一种诗体。从十六世纪以来, 英国的文人墨客在引进此诗体后, 结合英国的特点, 将十四行诗从格式、韵脚、主题诸多方面加以改进, 产生了以莎士比亚、密尔顿、勃朗宁夫人为代表的一批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诗人  相似文献   

3.
Sonnet——十四行诗是十四纪起源于意大利,而后又几乎遍布欧洲各国的一种诗体.这种诗体的主要特点是:结构严谨——几乎都是由十四行抑扬格五音步的诗句组成;主题鲜明——每首诗或每一诗组主要论述一个主题;音韵优美——每首诗都严格遵守一定的韵律格式,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诗体到了不同的国家,艺术大师们又赋予她新的形式和艺术魅力,使她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而出现了英国十四行诗、截尾十四行诗、叠冠十四行诗等等.  相似文献   

4.
英国十四行诗佳作如云。精心挑选、巧妙设计十四行诗教学可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选择不同诗体、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十四行诗进行比较教学或使用翻译比照、主题相同但诗歌形式不同的诗 ,比照教学可以使十四行诗教学内容丰富 ,方法生动 ,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约翰·弥尔顿不仅打破了英国十四行诗着重描写爱情主题的传统,而且在十四行诗诗体结构上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表面上看,弥尔顿十四行诗第19首《哀失明》描写诗人将用忍耐来抑制自己因双目失明而产生的焦虑和痛苦,但实际上它书写了一位清教诗人寻求侍奉上帝的清教心路.本文将这首诗置于17世纪英国清教主义情境之中,结合文本释读,讨论弥尔顿十四行诗形式与内容的创新契舍,考察诗中双关、对照、圣经典故等修辞手法,进而揭示诗人摆脱焦虑和痛苦的清教心路.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第31首十四行诗是他诗歌艺术的集中体现。本文分析了这首诗的幻象结构、分化的话语以及和谐的音律,对莎士比亚的诗歌提出了一种新的解读方式,同时也指出了我国所流行的该诗的三种译文中的“失真”问题。  相似文献   

7.
杰弗雷·乔叟(Geofrey chaucer 1340?—1400)是一位对英国文学作出了特殊贡献的杰出作家。在英国文学史上,他是莎士比亚以前最伟大的诗人,是第一位赢得世界声誉的英国作家。在他以前的英国文学,其主要成就在于英雄史诗(heroic epic),而当时的英雄史诗基本上是一种口头文学,由于作者的名字在口头流传中已失传,现存英雄史诗已成为伕名作品。其中除了那首反映日耳曼民族生活的“贝沃尔夫”(Beowulf)是完整的以外,其余仅是少数残篇。因此有人主张,真正的英国文学史应当从乔叟算起。乔叟是在诗歌创作中第一个成功地应用“英雄双韻偶句诗体”(heroic coup(?)et)和“皇韻诗体”(rhyme royal)的诗人,他使这两种诗体  相似文献   

8.
试谈英文诗     
“试谈英文诗”是一篇介绍兼讨论性的文章,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介绍英文诗的专门成分和诗的形式及种类,即(1)英文诗的音步,韵律,节奏及其变化;(2)韵;(3)诗的形式和种类;重点介绍了三种十四行诗及其韵系。第二部分里,选用了美国诗人佛洛斯特的“好景不长”,英国诗人但尼生的“鹰”,英国诗人惠特曼的“农庄图”以及英国诗人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我见过许多灿烂的早晨”和其他诗人的部分诗行。通过这些诗对英文诗进行讨论。英文诗具有散文的特点,但不同于散文,也不同于英文小说及其他文学形式。诗歌是诗人通过想象,明喻、暗喻,典故,象徵,以充满激情的文字为媒介,把诗人对客观世界乃至对自身的敏感而深入的观察,用诗行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些诗行短小且具乐感。(1)真实性,诗的思想与感情必须真实,一首好诗必须反映真实的人的矛盾情感,客观世界的矛盾与变化。(2)想象,它似是可见,可触,可品味,可闻和可听到的。上述一切结合起来,就会产生好诗。  相似文献   

9.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的十四行诗集于1609年首次结集出版。三百八十多年来,特别是近两百年来,对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的评价越来越高。1989年出版的一部百科全书称莎士比亚“仅就其诗作而论,亦会闻名于世。”文学史专家也认为莎士比亚即使没有那些能使他名垂史册的37个剧本,  相似文献   

10.
埃得蒙·斯宾塞是生活在乔叟时代和莎士比亚时代之间的英国最杰出的诗人。他继承了乔叟所开创的英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加以丰富和发展,把诗歌的火炬传给后来的诗人,因而被称为“诗人的诗人”。他创立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斯宾塞诗体。后来的不少诗人从他那里学到了这种美妙的诗歌创作技巧。仅19世纪就有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济慈分别用斯宾塞诗体写出了传世佳作。本文详细分析了诗人和相关的诗篇,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种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 summer”意象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imagery)是诗歌的灵魂。“夏天”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英国读者对“summer”这个意象的感受与中国读者对“夏天”的感受并不相同。同一意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译者需要慎重处理。  相似文献   

12.
《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一部喜剧名著。莎士比亚(全名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生活在“文艺复兴”(14—16世纪)的后期。当时西欧封建社会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先后在许多国家掀起了被称为“文艺复兴”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这是一个“需要巨大而且产生了巨人”①的时代。思想文化领域的“巨人”们在运动中创立了人文主义(Humanism,亦译为人道主义)思想体系,反封建,  相似文献   

13.
伊丽莎白时代的三大十四行诗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十四行诗的起源和历史,简述十四行组诗的特点和传统,分析英国伊丽莎白时代三大十四行诗集(锡德尼的<爱星者与星>、斯宾塞的<小爱神>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的文学品质和艺术成就.任何民族成熟的诗歌都有其严谨的格律,用中文翻译英语十四行诗也应该保留原诗的格律和韵式.  相似文献   

14.
诗歌的主题是诗歌的主要观点或思想,它有别于诗歌描述的对象。"真、善、美"不足以概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全部主题。纵观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其他作家作品以及莎士比亚剧作可以看出,时光无情、爱情幻灭、人生无常、诗之永恒,是莎氏十四行诗的四个"另类"主题。  相似文献   

15.
英国“玄学派”诗歌,因其用哲学辨论和说理的方式写抒情诗,用词晦涩怪僻,因此17世纪以来,世人对英国玄学派诗歌的看法褒贬不一,而安德鲁·马维尔的抒情诗却不然,人们很容易从中找到共鸣并读懂他。在《致他娇羞的女友》一诗中马维尔用他得天独厚的才华把古典主义与玄学派诗风融合得淋漓尽致,其行诗之清新、隽永,几乎可以说到了无人能出其右之境界。通过分析该诗的意象、主题及结构探讨马维尔抒情诗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6.
威廉·莎士比亚 ( 1 56 4— 1 6 1 6 )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马克思把莎士比亚和古希腊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看作是“世界上迄今为止的两个最伟大的天才戏剧家”。① 莎士比亚一生共创作 37个剧本 ,2首长诗和 1 54首十四行诗。其中《威尼斯商人》是比较著名的一部。一、《威尼斯商人》的故事梗概《威尼斯商人》是一本喜剧 ,喜而不闹 ,演绎的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表现的是市民社会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 ,还揭示当时社会的种族歧视和被压迫者对压迫欺凌的反抗 ,并通过戏文展示出一个商业社会的全景。《威尼斯商人》( 1…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解读侧重于对主题中真、善、美思想的挖掘,认为十四行诗的内容歌颂了男性间的友谊.对十四行诗的文本细读揭示出,莎士比亚在诗中描写的男性之间强烈的感情超越友谊,是诗人心目中所追求和崇尚的理想之爱,是爱与欲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8.
十四行诗的英国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四行诗英国化进程始于英国文艺复兴,历时约150年,大致经过引进与模仿、学习与改造和发展与创新三个阶段.华埃特和萨里伯爵引进十四行诗并对其做初步的变动以表达英国诗人的情感,开十四行诗抒情的先河.锡德尼、斯宾塞和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表现能力上的探索,完成了英国十四行诗格律的定型.邓恩和密尔顿则突破十四行诗传统的爱情主题,开辟了十四行诗抒情的新天地,从内容和主题表达上完成了十四行诗的英国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对称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应用,是现代政治抒情诗在诗体探索与建构方面的显著特点。从理论角度而言,注重宣传鼓动性、坚持大众化以及倾向于朗诵的传播接受方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现代政治抒情诗与对称间的亲密关联。而在具体的诗体实践中,“辞赋式对称”和“楼梯式对称”的创造性使用,则为现代政治抒情诗或创制或改造出了“新辞赋体”和具有民族化特点的“楼梯体”。从对称视角重新检视现代政治抒情诗的诗体探索路径,不仅有助于我们修正对现代政治抒情诗的刻板印象,重估其在诗体探索方面的成绩,其中的经验教训也能为中国新诗体的建构提供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英国诗人克里斯蒂娜.乔治娜.罗塞蒂的抒情诗《歌:在我死后》是一首在中国流行甚广的抒情诗。诗以引人共鸣的临终告别为题材,表现了一种梦境般凄美而又超脱的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