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及其所受苏联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十七年”电影创作中,“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时的主流观念认为,“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的“历史的真实”,主要不是指具体历史事实的真实,而应该是历史“本质的真实”或“革命的真实”。“十七年”对“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题材内涵的这种理解,深受苏联同类题材电影的影响。而且,“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学习、借鉴的主要是苏联“解冻”之前的同类型影片,而“解冻”之后出现的“新战争片”则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2.
阿尔莫多瓦的电影《对她说》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女性身体与精神世界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探索。影片以镜像理论中主体通过“他者”的镜像完成自我验证为切入点,探寻了男性感情世界中映照出的女性生活与精神状态;同时也通过女性这一镜像中的“他者”来完成了男性的自我身份验证;片中女性正是照亮男性的一面镜子,是男性的底片或映像,是心灵通过现实镜像的映照在此刻的复活。导演以片中片的叙事形式制造镜头内部的隐喻与映照,让影片充当了“镜子”的角色,因而对世界的本体与真相也就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西部题材电影是指新生代导演以广大的西部地区作为故事发生背景所拍摄的影片.自1995年章明的<巫山云雨>始至今,新生代西部题材电影已经有三四十部有影响的作品问世.新生代西部题材电影的兴起并非是一种偶然的现象.新生代导演的成长经历,新生代导演所面对的社会语境以及中国西部的电影创作传统等因素共同促成了新生代西部题材电影的兴起.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女性批评和原型批评文艺理论的观点 ,着重分析张艺谋农村题材电影 ,提出张艺谋通过女性视角来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 ,并用电影画面激活了“才子佳人”这一古老原型。其影片魅力是人类集体无意识和艺术家良知的结晶。  相似文献   

5.
日本著名电影导演黑泽·明曾说:“欣赏一部影片,如果没有一种叫做电影美感的东西,那是不会感动人的。这种美感只有电影才能把它表现出来,而且能够表现的很完善,使看的人不由自主地产生激动的心情。观众正是被这种东西所吸引才去看电影,而拍电影的也正是有了这点才拍电影。”  相似文献   

6.
电影从一定意义上而言可以说是现实社会生活中一种简影.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的宿命在于影片的选题本身,即从我们的身边事物出发,艺术家通过艺术的特殊手段来描绘他心目中的一番大千世界.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往往都是从一个小的切入点来展现影片所反映大的社会环境与社会背景.从影片反映社会的现实情况来看,即从影片的主题来看,我们受众有一种"似...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电影如何重建影像和现实之间的对话关系,已然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摆在电影界面前。与现实之间对话关系的断裂,我个人认为这是当下中国电影创作中最大的缺失之一。当代中国电影中的相当部分作品和现实无关。我这里说的“现实”,不是单纯指现实生活,也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的“现实题材”,更不是指所谓的“现实主义”。为什么用“所谓的”,我后面会解释。我想表述的中心意思是,它忽略了现实中人们的基本情感诉求和人性诉求,或者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漠视。当代电影的远离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电影的远离观众。  相似文献   

8.
汤艳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10):156-157,166
日本电影《トィレの神様》(厕所女神)是一部感人挚深的电影。电影以平实的生活场景描述了一位日本女童的成长过程。影片中虽无太多跌宕起伏的情节描述,但是以“厕所女神”的故事贯穿其中,将一幼童到少女的成长经历及实现梦想的过程描述得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艺术性、生活性及观赏性。影片中外婆的教育理念给人印象深刻,她的教育思维方式一方面折射出日本当代的素质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日本家庭主妇对儿童教育的细腻与无私。  相似文献   

9.
中国自1990年代初以来,借鉴法国电影,创造了一批"双生花"题材的艺术电影,《七月与安生》可以被看作是最新的一部这样的类型片,同时也有着明显的变异。一般认为这是一对自小"青梅竹马"的女孩在与一个男人的交往中所经历的成长史。然而,在对影片的情节与人物塑造结合社会现实这个"潜文本"的分析后我们会发现,它并非表面上的弘扬女性情谊与主体性的"女性电影",而是一部实质反女性主义的、被男性沙文主义立场所渗透的影片;它实质上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三个阶层之间的关系与互动;它表面上的中产阶级视角实际上也被资本逻辑所劫持。但由于它对中国社会的阶层关系没有清醒认识,因此对于"第三个阶层"缺乏清晰的表征。对影片叙述策略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艺术电影中的"文化与社会"的政治性内涵。  相似文献   

10.
张艺谋执导的影片《有话好好说》问世以来,在京城内外引起阵阵喧哗与骚动,可谓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有人认为这是张艺谋执导电影的一次滑坡,他根本把握不了当代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进了城”也是个土八路;有人则认为此片体现了张艺谋导演风格的突破,是一次成功的“进城”。的确,这部影片一改张艺谋过去关注厚重的文化内涵,拍农村生活题材的路数,把镜头焦点由农村转向了城市;从史诗性的、庄严的艺术格调转变成一种游戏性的、闹剧式的风格。然而,应当看到,影片题材的改变和艺术格调的变换,并不是评价影片成败、艺术价值高低的标…  相似文献   

11.
“女性主义电影就是包含女性主义立场的电影创作、批评及理论建构.”[1]1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批评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以英国电影学者劳拉·穆尔维(Laura Mulvey) 1975年发表的论文《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2]影响最大,它以符号学和精神分析为基础,为女性主义提供了严谨的理论框架.[1]3-4 李玉是21世纪以来出现的新生代女导演,是中国大陆目前最知名的年轻女导演之一.她执导过的影片包括《今年夏天》(2001)、《红颜》(2004)、《苹果》(2006)、《观音山》(2010)和《二次曝光》(2012).从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角度出发,以下四点可简要描述出李玉电影中的女性主义表达特点: 一、女性主体的建构及欲望表达 李玉电影中的女性大多是唯一的女主角,她们大多生活在缺乏男人的世界里,或丧偶、或离异、或自主选择单身.也就是说,李玉电影中的女性不再是影片中男性的“他者”,是男性欲望或意义的能指;相反,她们是独立的存在,通过建立女性的绝对主角身份,李玉的电影成功地建构了女性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电影快死了。”许多人,包括电影人、电影界的名人忧心忡忡地叹息。网上之言尤为无忌,说得更灰。“死”之意不是指电影创作而是指票房。现在仍不乏拍片的热忱之人敢死之士,拍的影片也比以前精致,奈何拍出来没人看,甚至没人知道。大量影片积压。影院空荡,偶尔冷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独特的女性形象在徐克的电影中都是一道不可忽视的风景。徐克从不把自己电影中的女性往传统妇德典范的标准来塑造,这也是徐克区别于其他男性导演之处。其导演的《刀马旦》作为一部“三个女人共演的一出戏”在当年充斥着“阳刚美学”氛围的香港影坛并不被看好。而最终在影片呈现出的三个女性形象,却是颠覆了电影银幕上女性只是作为“花瓶”存在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4.
小津安二郎导演的《我出生了,但……》是日本电影史上第一部社会现实主义作品,开启了日本电影中庶民电影这一重要类型,他聚焦日本家庭这一基本单位,将其内置于社会人伦的变迁中。影片代表性地展现了小津对现代性的凝视、再现、表意与反思。他以“社交中的权力法则”为故事核心,通过建构四层叙事空间,运用三幕剧叙事结构,完成了对现代性下日常生活世界的呈现。影片最后父子的和解,体现着其“泥中之莲”的创作哲学。这也正是小津为现代性开出的解药:“找回人类本来丰富的爱”。  相似文献   

15.
罗伯-榕里埃是法国“新小说派”的创始人之一,近年来则把“新小说”搬上了银幕,编导了一些頺废、色情的所谓“心理写实主义”的影片。这类影片,在内容和表现方式上都极为荒唐。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件、回忆、真象、幻想和错觉,胡乱地交织在一起,连人物也是用“M”、“X”等来表示。这种电影和“新小说”一样,其目的在于歪曲现实,逃避和抹煞社会本质问题。这是资产阶级心理分析学说和存在主义哲学等反动思潮在西方文化艺术中的反映,也是西方文化越来越走向腐朽没落的一个迹象。本文作者把罗伯-格里埃的作品吹捧为“寻找高于生活的新的现实”,实在令人作嘔,由此可见作者本人的文艺观也是极其反动的。本期发表的另一篇文章《电影是看见的方式》,公然否认艺术作品的社会意义,反对文艺批评,这种“为电影而电影”的观点,实质上是企图抹煞电影艺术的社会职能及其阶级性,为西方各种形形色色的腐朽、反动的电影进行辩护。  相似文献   

16.
农村题材的电影曾经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律动。从《被告山杠爷》到《父老乡亲》,范元的农村题材的影片构成了世纪之交中国农村的电影叙事系列,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中国农村社会的进程。这些电影作品在内容与艺术追求上表现了他作为青年电影艺术家对农村问题独特的审视与追求。  相似文献   

17.
近年的新主流电影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整体格局中的最重要的潮流或现象之一。其中《长津湖》与《长津湖之水门桥》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作品。这两部影片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题材,以全景视野统一架构起战争叙事中的宏观历史与微观视角,将诗意化家国情怀与写实性战争展现进行多维度的联结。这两部影片标志着新主流电影经历“外向型”和“内向型”两个发展阶段后,迈上新主流电影大片的新台阶。作为“新主流”与“类型创作”融合发展的标志,其一方面实现了对以往主旋律战争题材的承继与创新,另一方面对于探寻当代民族影像的艺术创新、文化融合与工业美学探索等,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藏族题材电影是指以藏族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反映藏民族文化的影片,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一支重要力量。文章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对藏族题材电影生存发展文化空间展开论述,以期能认清其生存之文化境遇,为找准困扰其发展的瓶颈以及对症下药提出合理解决方案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一系列战争题材电影走进大众视野,深受好评与赞美,爱国主义主题表达空前浓烈,其中以电影《长津湖》为甚。文章通过分析电影《长津湖》中爱国主义精神的表达方式,旨在探寻何以通过战争题材电影这一独特的艺术方式再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宏大叙述。电影《长津湖》以宏大视野和微观叙述相结合的方式刻画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影片在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与凝练上采用“全景散点式”独特风格,讲述了志愿军将士“中华脊梁式”英雄群像和“英魂永驻”的个体奉献精神,重构战争题材电影中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态塑造,巧妙地运用电影传播、数字传播以及共情传播相融合的创新方式,生动诠释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此类战争题材电影成为激发大众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文艺载体。  相似文献   

20.
民族政策的倾斜给予了"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娱乐性上以更大的空间,通过对女性形象的丰富表现和构建阶级胜利的成功快感,以及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大量展现,"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体现出较强的娱乐性,并使得这些影片在意识形态的传播上具备了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