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宋一 《创新》2008,2(3)
奥运会包含了强烈的生命伦理精神与社会伦理精神。2008年北京奥运会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角度,对奥运会进行了新理解,是奥运会理念发展的新阶段,充分彰显了和谐的时代意义。从整体来看,北京奥运会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突出了人与社会的和谐;突出了人与自我的和谐。在当前,要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弘扬和谐精神,推进社会与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和谐思想的中华传统意蕴及当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资源,其传统意蕴表现为天人合一、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个人身心和谐三个层面。弘扬中华传统和谐思想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促进社会成员的身心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倡导"和为贵"的行为准则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3.
张艳君 《学术交流》2007,(8):169-171
和谐文化建设与和谐世界理念同是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世界理念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对外纲领,倡仪各国努力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充满着博爱情怀和理论智慧,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谐文化建设与当代中国外交的和谐世界理念,二者互为促进,互为包容:和谐世界理念及其实践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和谐的发展环境、重要的国际机遇与巨大的智慧源泉;和谐文化是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终实现和谐世界理念的重要武器,二者统一于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之中,对中华民族在和谐理念指引下实现新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宋均营 《社科纵横》2010,25(5):56-59
冷战以来,周边区域对我们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全局中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中国提出了"和谐周边"外交战略,"睦邻、安邻和富邻"是"和谐周边"战略的具体体现。本文从"理念"、"实践"和"对策"三个角度对"和谐周边"外交进行了全面分析。在理念上,"和谐周边"外交是对睦邻友好外交的"继承与超越";在实践上,论述了"和谐周边"外交的"成就与挑战";在对策上,推进"和谐周边"外交要注意政策上的"退让与进取"。  相似文献   

5.
陈家长  郭辉 《社科纵横》2009,24(11):15-17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的内涵是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心灵的和谐,三者内在联系、相辅相成,是构建杜会主义和谐文化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其次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需要和谐文化的熏陶和培育,规范与指导。中国传统和谐文化思想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卫红 《社科纵横》2011,26(1):146-147
国家的希望在于教育,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本文通过分析构建和谐的高校教师队伍,应注重学历与学养的和谐、注重职称与职能的和谐、注重育人与育己的和谐、注重个体与群体的和谐、注重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和谐等几方面着手,阐述了和谐社会离不开教育的和谐,新形势下建设和谐的高校教师队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7.
董根洪 《学术交流》2006,(12):26-30
先秦儒家与道家都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和谐思想。儒家所持的是仁礼和谐型的社会和谐思想,而道家所持的是自然和谐型的社会和谐思想。在二者都追求和谐社会,都把统治者视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这一共同点之外,在关于和谐社会的性质、内容与走向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等问题上表现出更多的不同点。相比较,儒家的社会和谐思想体现出更多的积极意义。尽管二者在关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特征上与现代社会的和谐不同,但儒家和道家社会和谐思想中重视民心民意、重视经济利益关系的和谐、重视思想道德与制度关系的和谐等许多观点,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企业和谐足社会和潴的基础,如何实现企业和谐呢?本文从企业和谐的要素、实现路径,以及企业和谐状况测评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企业和谐的要素由环境、资源和利益人三个方面,提出了实现企业和谐的ERP-3S模型.设计了由环境、资源与利益人三个方面16个问题构成的定性化测评方法,并对企业和谐的定量化测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6,(11):91-93
"和谐"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是先秦儒家的主要思想。随着人际交往的复杂化,现代人际关系出现严重危机。先秦儒家对和谐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对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从"人性本善"的哲理基础出发,通过建立价值原则,从人与自然关系、身心关系、人与人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四个方面寻求和谐的人际关系状态,最终实现了"天人合一"的终极追求。现代人际关系需坚持"和为贵"价值取向、以"先义后利"的和谐道德关系为基础,才能达到人际关系的自然化。  相似文献   

10.
英国作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小说表现各类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甚至不同性别之间人与人的关系,作者在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及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和谐问题的途径时表现出了人文主义爱与和谐相融的思想意识,这种和谐思想意识对世界各民族希望建立一个和平共处、相互尊重、和谐兼容的世界家园的美好理想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文学的价值就是人的价值。新时期文学的价值形态,是以对人的和谐与内心世界完美的追求而表现出来的。其突出特点是对人的深层心理发动了一场革命,为整个民族适应并参与现代生活锻造了健康的心灵。人的和谐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两大范畴。如果说表现愚昧与文明的冲突,寻找新的伦理规范是新时期文学人与人相和谐的审美理想之达成;那么,在人化的自然和人的自然化中营造新的精神家园则是新时期文学人与自然和谐的艺术情结之寄托。两者构成了新时期文学的价值结构。  相似文献   

12.
杨昕 《社科纵横》2011,26(3):117-120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格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生态和谐以及世界和谐思想。充分发掘、吸收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的宝贵资源,并根据时代发展和现实际遇对其进行现代转换和科学诠释,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陶钟灵 《求是学刊》2008,35(2):89-94
美国宪法将正义的理念冠于宪法之首,中国古代法文化以"和谐"为追求境界."正义"与"和谐"构成了现代立宪国家宪法的价值基础.宪法的价值的实现,景根本的是在立宪阶段构建起完整的正义观与大和谐观,然后在行宪和司完过程中实现正义,从而有力地推进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和谐、国际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宪法的现代性的实质是在对东、西方的法文化进行辩证否定,并在整合正义与和谐这两种价值的基础上,实现宪法的理性化和道德化.  相似文献   

14.
曹渊清 《社科纵横》2010,25(9):121-124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子课题,本文对高校构建和谐校园与创新素质教育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构建和谐校园是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的观点,结合内蒙古高校的一些实际做法,论述构建和谐校园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思考大学生就业工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玉玺 《社科纵横》2007,(9):151-153
本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可能会对和谐社会建设、高等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和谐成长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进行了分析。提出全社会应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大学生就业工作,关心大学生就业问题,用和谐理念指导大学生就业工作,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哲学、文化、价值、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全方位对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进行了多维反思,提出了价值本位的第三种路向——和谐本位,并具体分析了确立和谐本位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和谐人格论     
和谐人格是适应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一种人格型态,其内涵是自我身心和谐、自我与他人和谐、自我与社会和谐、自我与自然和谐。和谐人格的生成需要社会生产力条件、社会经济形态条件、个人物质生活条件和个人文化知识与思想道德条件。和谐人格有利于个人全面发展,有利于形成自我与他人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巩英洲 《社科纵横》2010,25(4):102-106
从对追求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视野来看,马克思自然观中有着极其丰富和深刻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而且是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把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放在对资本主义的社会批判中深刻地揭示了当代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源,把自然的复活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认为只有人的全面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这一深邃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对建设当代人与自然和谐之道和人与自然和谐社会都具有现实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朱玉珍 《学术交流》2007,4(6):23-25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特性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的主体——人具备和谐性。建设和谐社会,强调人类、社会、自然的共生与和谐,使全社会能够协调发展、均衡发展,这一切依赖于主体的和谐性。主体和谐能力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关键一环,倡导主体和谐理念,培育主体和谐精神,培养主体良好心态和健全人格,增强社会主体的精神力量,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和谐文化的新概念,强调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建设和谐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其中大众传媒的力量举足轻重。本文认为,2008年奥运会为大众传媒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契机。因此,本文将文化的和谐分解成:本民族与外民族人民之间、本民族内部人与人之间和人自我的文化和谐三个部分,探讨大众传媒在这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