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现代小说的生成机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现代接受群与现代创作群的形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生成不仅提供了人的因素,而且最终促成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生成。现代创作群一方面完成了现代小说文本的建构;另一方面也为小说的生成提供了理论支持,建构起现代小说理论。接受群则不仅为小说的现代生产提供了消费群,而且使小说的现代生产成为可能。两者的形成最终决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生成。  相似文献   

2.
本文集中探讨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型问题.从中国传统社会中解放出来的中国知识分子进入新闻报刊、文化出版和教育领域,建立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公共空间",这"公共空间"在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转型和知识分子自身转型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书学论纲     
中国书法的诞生与汉字的生成一致.中国书法家成功因素有主观方面,也有客观方面.中国传统书法审美特征是线象化、整体观、致中和.至于说现代书法,应向实用与审美、科学与艺术、传统与现代结合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从文化的层面描述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小说的生成因素.文章以二十世纪社会转型与文化整合为视角,在综合吸收袁可嘉、张法等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社会变迁、中外交融等方面论析中国现代小说文化生成的基本因素和某些历史经验,旨在揭示中华民族面对历史转换所具有的文化选择与创造的巨大能力、显然,这对建设现代化的中国文明是必要的.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小说是随着中国社会转型而生成发展的。脱开小说本体或文化范畴的研究范式,通过对文化工业、现代期刊、稿酬、版税版权制度的探讨,可以发现中国现代小说生发的外部机制。  相似文献   

6.
林强 《东方论坛》2008,(5):36-42
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文学的生成是在读者、编者、作者三者交互作用中形成的。施蛰存平民化的编辑理念形成了《现代》杂志的读者批评空间。这个独立平等的读者空间养成了读者的文化认同,并挑战着作者和编者的权威。在与编者、作者的交流中,读者参与了现代派文学的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社会现代性生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梁启超撰写的富有鲜明现代价值取向的作家论,在批评观念、思维方式、概念术语和批评方法等方面皆显现出不同于传统的诸多新质素.这种奔突出中国作家批评之固有体系、富含现代特质的作家论写作,无疑使梁启超成为催生中国作家批评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先驱者.  相似文献   

8.
五四儿童文学的历史生成是与中国的现代转型紧密关联的.认同危机内在驱动了包括儿童文学在内的中国新文学寻找和建构国家形象的文学实践.儿童本体的书写折射了中国现代作家对现代中国历史及民族“新生”的思考.在西方形象与古典形象的双重他者的制导下,五四儿童文学建构中国形象体现了社会性与自然性的融合与冲突,其性质是对现代中国的一种价值重建与意义重构.  相似文献   

9.
美国历史学家史景迁(Jonathan D.Spence)的现代中国研究聚焦于中国向现代转化这一复杂艰难的历史过程,他以一种匮乏叙事逻辑将中国排除在"现代"范畴之外,并且将中国的历史与现状不断作类比联系,意在呈现中国历史的重复性节奏。这一做法与史景迁去历史化的"现代"概念界定息息相关。同时,由于史景迁的现代中国研究较一般学者有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具备较高的大众认知与接受度,他所建构的现代中国形象也因此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传播影响力。考察史氏现代中国研究在学界与非学术受众中的接受将我们推向了知识话语生产与大众意识形态间复杂关系的思考深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作家对酒楼、旅馆、机场、公馆、堂屋、厢房、天井、花园、出租屋、车站、渡轮等场所的频繁书写,编织着生活其中的人们俗世的日常生活空间,又生成着文学内外人们的精神空间。考察这些场所的活动与关系,可以洞察现代知识分子从身体到心灵的颤动与嬗变,也可以通幽出入其间的人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百态样貌。巴金笔下的公馆、厢房、堂屋、天井、花园、马房、筒子楼等更多体现的是“场所”的身份归宿与认同感,虽不乏现代的焦虑与紧张,但与传统文化关联较多。中国现代小说对一个个场所空间的呈现,无论是巴金、沈从文等朝向传统与过去,还是鲁迅、茅盾等面向当下与未来,无不隐含了一种现代性的乡愁。  相似文献   

11.
宪政内涵了现代政治文明应然的价值指向。现代中国宪政理想,必须通过确立良宪、切实的履行宪法、维护宪法的权威、一体地遵守宪法等方面促进政治与宪法的发展来实现。其中,立宪是基础,行宪是重点,护宪是保障,守宪是关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当今社会发展为着眼点,分析了工业革命初期现代主义出现的缘由及后现代社会消费大众对当今社会不断提出的新要求。进而把当今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具体折射到产品这一文化现象上,对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设计课程——三维立体构成的教学与实践提出新时代下的新的看法和思路,并从产品语义学的途径对之作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在建设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宪政模式之际,回顾并总结近代中国宪政运动的历史,具有特殊的意义。中国近代宪政运动的历史症结在于“宪政亏空”,核心在于经济与文化基础的双重缺失。在经济发展尚未到位、文化尚未跟进的情况下,一方面,作为一种变法图强的工具,宪政制度硬性移植到中国政治生活中来;另一方面,宪法理论、宪法的制定与运行同作为公民的个人生活关联性不强,宪政运动始终没有形成一种文化上的整体自觉,同时内忧外患的历史环境也打断了中国宪政自然演进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14.
现代物流企业知识资产的构成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物流企业对自身拥有的知识资产认识不清,导致不能充分发挥知识资产在新经济时代应有的作用,更不能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在科学界定现代物流企业知识资产构成的基础上,分析物流企业知识资产的独特性,以期帮助物流企业有效地管理所拥有的知识资产,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在长期的宪政实践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宪政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并阐明了新民主主义宪政理论,成功地解决了组建全国新政权和新民主主义宪政与社会主义宪政的衔接转变问题,并为新中国的宪政实践做了杰出的奠基和开局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的宪政思想及其制宪行宪经验,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学章程体现了大学内部治理规则,是我国大学治理中引进的西方舶来品.引进大学章程的目的是既要解决我国大学“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状,又要使其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保驾护航.通过考察西方大学章程内容后可以发现,作为大学自治传统载体的大学章程体现出了秩序规则的二元性,其内生秩序决定了大学的本质,也成为其事业发展和传承的核心,其内化的秩序规则体现了大学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大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内生秩序规则与内化秩序规则的变化对应了大学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兴衰,而历史的经验将对我国大学章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宪法学界多年以来一直都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制定过四部宪法,即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现行宪法是1982年宪法.但是,无论从权威机关确认的变迁形式,还是从程序、内容和名称来考察和分析,1975年,1978年和1982年三次大的宪法变迁,其性质都是修改宪法,而不是制定新的宪法.共和国宪法史上,只制定过一部宪法,而不是四部宪法,现行宪法是经过1982年修订的1954年宪法.我国每次修宪之前,都是由中共中央提出宪法修改的建议,这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宪法惯例,虽然在宪法中没有明确规定,但它符合宪法精神和原则,因而是合宪的.为保障修宪程序的正当性和明确性,这一宪法惯例应当成文化,法治化.1954年制宪过程中移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宪法,在当时是一种必然选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其历史局限性也日益显露出来.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宪法对中国而言是不折不扣的舶来品。从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到1946年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华民国宪法》,几十年间,宪法随着政府的更迭在中国大地上如走马灯般变换。这些宪法都或多或少地结合了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同时,宪法的交替也反映了宪政在中国发展的某种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9.
林则徐在云南的矿务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则徐在云南任职期间,为挽救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从“开源”的角度出发,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云南矿业尤其是铜业进行了治理与整顿,其整顿范围包括勘察、开采、冶炼、管理、资本、约法诸方面。这既是林则徐深受传统儒家“民本”思想影响的结果,又是其“藏富于民”矿务观的具体体现。他在云南的矿务活动对于后世洋务派等发展近代工矿企业,以及客观上抵制外来资本对中国近代工矿业的垄断与扼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立以足于以人为本的法学新理念,创建以人为本的宪法文化对于宪法的真正实施和宪政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以人为本是法的本元价值、宪法规范的核心体现、宪法生命的根本需要、现代法治的根本保障,因而是宪法文化的价值核心与精神内涵。宣传教育、制度建设以及加强宪法本身的发展是建构宪法文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