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6年4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召开日本文化研究座谈会,有20多位在京的日本文化研究工作者出席。大家就日本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我国日本文化研究的现状、日本文化研究的范围和课题等展开了热烈讨论。与会同志指出,通过日本文化研究,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有助于把握日本未来的发展趋势,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巩固和发展中日友好关系。会  相似文献   

2.
从儒学与日本现代化关系的百余年历史看,儒学具有阻滞与推动现代化的二重性,即一方面儒学体系与基本价值取向是不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日本儒学曾被作为天皇制政权的意识形态工具,用以压制思想自由和民主主义的政治要求,但另一方面,这并不意味着日本儒学不曾做过适应现代化进程的尝试,在其内部未曾产生过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因素,一些儒学的概念、范畴、命题不可能通过创造性的转化用以推动现代化并被有选择地融入现代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3.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由于国情和历史条件的差异,其内涵有别,具体道路不会也不可能是相同的。但是,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传统,则是一个带有很大共性的重大课题。日本现代化的历程表明,它们采取积极的态度继承和发扬本国传统中优秀的东西,并在此基点上,努力学习和吸收其他国家文化的优秀成果,对自己的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日本在现代化进程中,最终避免了欧化主义和国粹主义两种错误偏向,并致力于培养国民对传统的自信心,同时也没有忽视传统中封建性的深层积淀,逐步实行传统的自身完善,建立起“和洋文化”的“冲突·融合”的文化模式,以之推动现代化,保证现代化根植于传统的土壤上。  相似文献   

4.
日本是第一个非西方的东方发达国家,其现代化的成功与成就早为世人瞩目。我国作为一个正在向现代化迈进的发展中国家,自然分外关注东邻的发展经验。虽然人们对日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的考察、研究既深且广,并且不乏真知灼见,但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心态的深入分析却不多见,而这种对创造主体的研究却正是探索日  相似文献   

5.
日本文化研究需要迈上新台阶──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日本社会文化研讨会”综述文言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日本文化研究,以使其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于1996年9月23日举办了“日本社会文化研讨会”。来自...  相似文献   

6.
关帝文化始成于中国大陆,但自东传日本后,经过日本历代学者的改造和民间的推崇,逐渐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关帝文化,不仅构成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日本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关公也便成为在日本家喻户晓式的人物。对日本的关帝文化加以探讨,会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7.
日本儒学及其对日本文化与现代化的影响──评王家骅的三本书南开大学刘岳兵,孙惠芹日本民族向来被人认为既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又善于创造性地转化传统文化。儒学作为日本历史上的外来文化,早已渗透、积淀为其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日本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更成为有关传统文...  相似文献   

8.
研究妈祖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对推进中日合作经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妈祖文化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使者,从明清时期起,通过册封使往来、海上走私贸易、中国移民、进香交流等路径传播至日本,并与日本佛教、神道教等本土宗教文化融合,成为日本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受各种因素影响其在日本影响力逐渐下降,今后可以通过挖掘妈祖文化在日本传播交流历史和现今遗存,提升其在日本的影响力;通过推进妈祖文化产业合作开发、重塑其的桥梁纽带作用等措施,推动妈祖文化为中日源远流长的友好往来继续担当民间文化交流的先行者,从而推动两国的"民心相通"进程,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日本人是什么样的人?日本文化的特征、日本社会的性质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 各种各样的研究从各种不同角度回答这些问题的所谓日本文化论现在极为盛行。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学家倍夫·哈鲁米教授曾指出,日本文化论既是一种大众消费品,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在日本文化论的流行中,文化人类学家起了重要作用,几乎主要的日本人类学家都同它有着某种联系。著名的学者石田英一郎、冈正雄、梅棹忠夫、中根千枝、山口昌男等人对日本文化论影响极大(虽然他们各自的研究角度不同)。但离开了美国人类学家露丝·贝涅蒂克特的著  相似文献   

10.
日本文化中的主体意识●赵虹张彩梅考察日本文化史,我们可以发现,日本文化并不是自成体系地发展着,在日本文化的不同时期,总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外来文化对它产生着深刻影响:由于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使日本早在公元四至五世纪就脱离野蛮阶段而进入文明阶段;经受欧风...  相似文献   

11.
人类历史的进步是以其整个文化的进步为标志的。在“历史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世界史”的今天,各民族间文化的碰撞、冲击、融合的范围就会愈来愈大,程度也就愈来愈深。文化整体结构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是一个民族具有生机和活力的表现,是推动民族文化进化和社会历吏发展的内在机制。笔者试图用结构学的原理,讨论日本文化结构的特性、成因及其功能,这对于认识日本文化结构在其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对于重构中国文化以推动今天现代化的实现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一方面注意坚持自身民族文化,一方面又努力促成外来文化与原有文化的融和,这是日本文化的一个传统,也是不断促进日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动力。历史上的大化改新如此,明治维新亦是如此。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日本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发生了激烈冲撞,也发生了变异,但是它的一些主要特征不但延续和继承下来,而且在实现经济高速度发展,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徐水生 《求是学刊》2006,33(6):23-26
儒学虽然产生在中国,但是其思想影响到整个东亚地区。自公元405年王仁携《论语》赴日以来,儒学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播和与日本本土文化的融合,至19世纪中叶,已成日本传统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①。然而,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社会发生剧变,西方思想全面涌入,儒学在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  相似文献   

14.
集团文化心理与战后日本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文化的集团性特点几乎已为人们所公认。谈到这种文化特点与现代化的关系时,人们往往注意到战后日本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忠诚心、企业工会或社会生活中相互依赖的共同体意  相似文献   

15.
马全社 《唐都学刊》2004,20(6):86-89
日本美术是东方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历史进程中,更多的是与传入日本的中国文化艺术的融合。从日本的农耕社会和佛教美术时代到浮世绘世俗化时代,中国的佛教文化、唐宋文化对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文化艺术在诸多方面成为日本艺术在视觉图像和绘画理念的原型。日本艺术家在对中国文化的探究借鉴之"视"中,也在不断地强化着自己的东方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日本的传统与现代化》’一文中曾强调,日本现代化的历程表明,日本在坚持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西方文化成果,对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逐步实现传统自身的完善,建立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冲突·井存融合”的模式,以推进现代化。本文则试图从文化模式的抉择,来探讨“日本的传统与现代化”这个总课题。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与文化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其文化使命是实现共产主义文明。文化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在中国现代化中的重要体现,践行党的文化使命是文化现代化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文化现代化要在践行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前提下"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要在推进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8.
散论日本企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论日本企业文化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崔新京在当今发达国家中,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企业文化。经济发展必需借助文化,这一点已由各国有识之士达成共识。而日本经济腾飞的“奇迹”,便是其明例之一。本文就日本企业文化的某些有关问题说长道短,散阵拙...  相似文献   

19.
日本传统文化与日本经济现代化——关于日本式市场经济特色的若干思考辽宁大学张锐智从传统文化角度讲,日本属于东亚文化圈,带有浓厚的儒教色彩。就其经济模式而言,日本属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东方的儒教与市场经济在日本成功地兼容,构成了日本式市场经济的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日本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日本的文化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和广泛重视。当着人们越来越深入地思考和探索日本政治、经济、社会的特质,并试图对它们的形成、变化及发展给以恰当解释时,往往都会遇到一个如何说明日本特有的文化现象的问题。社会的规范、人的行为方式与特定的文化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就这个意义上说,不了解日本的文化,就不可能深入地认识日本。 我国对日本文化的研究历史久远。但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日本文化问题的系统研究在我国还只能说刚刚开始。去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日本文化学术讨论会,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赵复三、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长何方、原对外友协副会长林林到会讲了话(本刊1987年第6期作了报道)。在本期,我们选登了与会者的部分论文以飨读者,希望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我们还热切期待着有更多的同志来关心日本文化研究,参加日本文化问题的学术讨论,并向我刊踊跃赐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