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桃花扇》第四十出《入道》描述道教的黄箓斋醮仪式,是一场具有深刻内涵与文化意义的仪式,构成了一个象征符号体系。考察仪式举行的时空、形式、结构、内容和功能,发现孔尚任采用了中国传统小说戏曲“神道设教”的民族叙事传统,反映了明末清初儒学传统为政治提供价值基础、为社会提供认同凝聚和为个体安顿身心性命的作用和意义减弱时,与儒家互相渗透、影响的道教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体系构成了对儒家道德的支撑,揭示了中国宗教文化于明末清初社会的碰撞和交融。宗教文化以特殊而显著的形式深入到了《桃花扇》的主题、叙事结构、人物形象塑造和话语表述方式中,折射着文学与宗教、历史与神话、仪式与政治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2.
东汉时期,西王母是民间信仰中最重要的神祇之一.她的功能也日益多元化,其中救苦救难是最重要的内容.而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西王母崇拜被引入道教,成为道教神谱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其救苦救难的功能渐被观世音菩萨所取代.究其原因,首先佛教以苦立教,注重解脱,道教则以生为乐,追求长生.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需要获得民众,而道教则有意去民间化.最后西王母信仰有复杂的仪式,而观世音信仰则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3.
以云南甲马信仰为例,辨析了民间信仰与道教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云南甲马的民俗功能、宗教意义和文化内涵。从艺术造型视角来讲,甲马是一种单色的黑白木刻版画,用图像的形式传达了人们的精神信仰;从民俗视角来讲,甲马是民间信仰的载体,人们通过使用甲马来表达对自然不可抗力的精神依托和慰藉,是人们进行的一种民俗活动;从宗教视角来讲,云南甲马的神仙位业和仪式均以道教为主体,是一种准宗教的民间信仰活动。  相似文献   

4.
在田野调查和文献考释的基础上,分析闽西正一派火居道士科仪本《大发表真科》中咒语、请神、请师三个方面的内容,探讨民间道教文献与地方道教和地方仪式传统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民间道教文献是中国道教文化“大传统”和地方道教文化“小传统”有机结合的产物,是道教世俗化后火居道士拓展生存空间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5.
瑶族宗教中常用的挂三台灯、挂七星灯、挂九星灯和挂大罗十二盏灯等几种挂灯仪式,全与道教北斗七星信仰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并受到了道教设灯仪祭拜北斗七星和授箓的影响。其中前两种仪式与道教北斗七星本命星信仰有极大的关联,挂灯经书的部分内容直接抄自道教《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与道教北斗信仰追求现世得道升仙所不同的是,瑶族挂灯主要在于祈求来世成仙。  相似文献   

6.
道教神仙思想与中国民间信仰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道教神灵的产生离不开民众的参与;道教一系列敬神仪式因为不断迎合民众的需要而富于旺盛的生命力,在中国社会长盛不衰;民众也期望借助于神灵来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与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7.
广州道教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策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州道教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厚,其典雅建筑、玄妙道乐、瑰丽传说、传世雕塑书画、神秘斋醮仪式以及神奇养生大法和迷人洞天福地,都带有浓郁的广州道教文化色彩,具有极其重要的开发价值和旅游功能。开发利用广州道教旅游资源的关键,在于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具体开发策略有:拓展道教朝觐游,满足信仰的情感需要;开展道教庙会游,增强参与性和娱乐性;推广道教生态游,感受回归自然的乐趣;开设道教生活游,体味道教文化的情趣;开展道教仙迹游,增加道教旅游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以收藏于英国牛津大学伯德雷恩(Bodleian)图书馆的S3451号瑶族宗教经本为例,将其中的"关告科"与"开解科"两节仪式与汉地道教的科仪文本相较发现:无论是从神学观念还是从仪式程序、具体环节来看,瑶族的宗教仪式皆有着浓厚的汉地道教色彩,实际上是对汉地道教斋醮科仪的一种"借用"。通过这种考察,可以确证瑶族宗教仪式中的汉地道教元素,有助于深化学界关于瑶族宗教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道教山岳真形图由原始的山岳地形图衍化而来,其发展演变与道教教义思想、信仰和仪式的发展密切相关.最早的道教山岳真形图--五岳真形图深刻地影响了其后山岳真形图的演变.而人鸟山真形图、酆都山真形图等则在图形模式及其神学意涵上各有新的发展.文章以山岳真形图图形本身为中心的考察,将有助于深入全面地了解这种道教灵图,进而加深对道教性质和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兹根据本人到彝族撒梅人居住的昆明阿拉乡的实地调查,探讨彝族撒梅人的西波宗教。笔者分析了道教传入彝族撒梅人中的历史,比较分析了道教影响下彝族撒梅人西波宗教的斋醮仪式、经文和神灵系统;进一步论证了西波宗教是在彝族民间宗教基础上融合道教的经文、斋醮仪式、神灵系统而形成的彝族撒梅人民间宗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