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傅筑夫传略     
一傅筑夫,一九○二年生于河北省永年县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幼年在当地一位有名的桐城派古文学家的教导下,先读《四书》、《诗经》,后读唐宋八大家古文。在中学时代,他喜爱理科课程,对化学有浓厚的兴趣。一九二一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当时许多国学大师如鲁迅、梁启超等都在北京讲学。在这些名师的启迪下,激起了他对国学的兴趣。到第二学期转入国文系。他学习了文学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古汉语课,也选读了古典文学方面的课。还读了一些外国文学名著。随着对先秦诸子学说和文艺理论的学习研究,学习兴趣又从语言文学扩展到哲学。在陈大齐、傅铜等教授的讲授和  相似文献   

2.
唐初八史与古文运动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史素昭 《船山学刊》2008,(4):147-149
唐初八史的修撰,无异于在骈文盛行的唐初动员众多的史家和文士从事散文的写作,对《史记》等史乘的散文叙事传统是一种继承和延续,对中唐的古文运动是一种诱导和启发,因此,唐初八史实则古文运动的先声;此外,唐初八史主张质实的文学观也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  相似文献   

3.
<正> 卢振华教授,字南乔,湖北红安人,生于1911年1月8日,1937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后相继在湖北恩施列山中学、恩施高中、重庆北碚编译馆工作。1946年来山东大学历史系执教,任副教授、教授。先生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的著名学者,曾任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讲授秦汉史、秦汉思想史,著有《秦汉史讲义》、《山东古代科技人物传》、《论战国秦汉的社会性质》等。  相似文献   

4.
为文尚"气"古已有之,但"文气"在散文创作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至韩、柳等古文家出始广为人知.韩愈因"气盛言宜"而遍悟文体,将诗赋之情趣风神纳于应用文之中,创造出名为"古文"的各种成体的短篇散文.柳宗元主张"凡为文以神志为主",以"志"为气之帅,"神"为气之精,运用比喻和寓言写了大量书愤明志的杂文,以及不少令人读之悠然神远的山水游记.他们的"古文"创作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郭树伟 《中州学刊》2012,(4):166-169
独孤及是唐代古文运动发展史上的重要作家,其古文创作思想中宗经明道、师法汉代文章创作的主张及其关于志、言、文等论述是唐代古文运动文学思想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古文创作中诸如论说文、传记文和山水游记等作品的多方面创新则昭示了中唐古文发展的路径;其开帐讲学、奖携后学的社会活动则直接培养了大历贞元年间的一批古文作家。独孤及的文学思想、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对大历贞元文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重视古文理论的探讨和总结,是桐城派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在方苞、刘大櫆、姚鼎、曾国藩身上可以看得出来,在桐城派末代古文家林纾身上也可以看得出来。林纾不仅在《中国国文读本》等选评本的序言中列古文的特点、要求提出了不少见解,而且撰写过《韩柳文研究法》、《春觉斋论文》等比较系统的桐城派文论。林纾号称为桐城派  相似文献   

7.
朱杰勤教授,祖籍广东顺德,1913年5月8日生于广州。其父亲曾侨居马来亚做工,归国后在广州一间杂货店为雇员。朱先生五岁时在家里由伯父教读《三字经》、《千字文》、《成语考》、《唐诗三百首》等书,十岁进私塾,在罗隰甫先生教导下,打下了牢固的古文基础。十四岁转读英文学校,三年间达到能写、能译程度。因家境贫  相似文献   

8.
拙著《东北流人史》于199O年出版后,以其选题、内容与形式的开拓与创新等特点,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甚至一些著名的学者,著名的戏剧理论家与作家,都撰写诗文予以评介或推奖,并获得1991年国内出版界最高大奖“中国图书奖”二等奖等4项奖.随着新华社将这一消息向海内外的播发,有些读者来信,询问我今后的研究计划,我告知他们,正在撰写《中国流人史》一书.他们又询问我为什么这样喜欢流人史?研究流人史的动机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我是怎样研究美国史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以我个人的爱好来说,我是喜爱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古代史的。这可能与“家学”有些关系。我父亲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曾多年担任高级中学的古典文学教师,对国学有一定的造诣。在父亲的薰陶和教导下,我自幼年起就对中国古代文学、古代历史及文化一往情深。因而在中学、大学时代,在课余之暇,从兴趣出发,我读了不少与古典文学及古史有关的书籍。三十多年来,我在大学里虽然一直讲授外国史,研究外国史,但是中国古籍始终是我的亲密的精神伴侣,在生活中给我增添了无限乐趣。诚然,阅读这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史籍,浩如烟海,治史从何处着手?这是刚走进史学领域时首先碰到的问题.我在大学时没有专修历史专业,但后来选定史学研究为职业却不是偶然的.我从小喜欢读古书,且有一种特殊兴趣,大约与家庭影响有关吧.那个时候,往往有书则读,很相信“开卷有益”这条古训.“正史”固然读了几部,野乘笔记、神怪志异、演义传奇、诗词歌赋也读了不少.当时不辨文史之界,又听长辈说不能误信演义、传奇之类的书,于是,我常常犯“傻气”,读了旧的历史小说,必要到“正史”中寻找根据,大概  相似文献   

11.
李鼎铭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开明人士,也是一位饱学之士,对医学,教育,历史,哲学都有研究。1987年,在纪念他逝世四十周年之际,新发现了他写的关于蒙古历史研究方面的重要著述——《蒙古历史教科书》。该书写于1916——1917年,当时李鼎铭先生应聘任陕西榆林中学教员,讲授国文、历史等课程。为应教学之需,同时也为了使人对蒙古历史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便“依据我国古史及近人著述”,在作了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此书。全书分总论。上世史,中世史,近世史等部分,纲目清楚,内容广博,史料较多,叙述简明,且观点也较确当,实为辛亥革命之后蒙古学研究方面的一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2.
中学国文教育问题在二、三十年代曾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胡适也参与其中,并三次就这一问题进行讲演.本文通过对这三次讲演的梳理和比较,考察胡适在这十余年间对中学国文教育看法的变化.同时,胡适在这一问题上态度的"变"与"不变",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13.
承弘正诗文复古思潮之绪馀,嘉靖前期的文学思想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格局.顾磷、崔铣等复古派成员将精力转向道学;唐顺之、王慎中等人主张师法唐宋古文,并接受阳明心学影响;杨慎、高叔嗣等人主张师法六朝或中唐诗,追求情韵深远或藻思丽逸之美.他们为文学思想从复古到革新方向的发展作了铺垫和准备.  相似文献   

14.
吴汝纶是晚清著名学者、教育家、桐城派后期古文大师,其一生最用力处不在政治思想的思考和政治体制的变革上,而在学术、教育思想及其古文的存续与创作上。吴氏一反中体西用的思想模式,力倡西学,强调西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重要作用;主张废科举,兴学堂,引西学入学校,改革课堂教学,以此造就救国之才。吴汝纶古文理论及其创作的最大贡献不在于对桐城文派风格、义法的复归,而在于对古文的执着与坚守;在文道关系上,他主张文道分途,强调文章不宜谈理,追求文字的雅洁;在古文创作方面,吴氏引西学入古文,拓展了古文的内容,为桐城古文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吴氏以古文的辞约指博、清正雅洁来对抗通俗流畅的新文体,坚守着古文这一传统文化中最后一块阵地。  相似文献   

15.
忆读书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读四岁时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相似文献   

16.
与同时期的鲁迅、周作人、胡适、陈独秀、郁达夫等人不同,林语堂的成长过程比较特别.鲁迅等人走的是从"中"到"西"的路子--从小接受的是国学教育,长大后才接受西方文化教育,如鲁迅从七岁到十七岁读的都是私塾,到南京入江南水师学堂后才接触西方教育.而林语堂从小学到大学读的都是教会学校,教会学校注重神学、外语而忽视国文,这就必然割断了他与中国文化的血脉.  相似文献   

17.
哲理与诗     
哲理与诗张葆全我喜欢读先秦诸子的文章,也喜欢读古典的诗词。前者思想深邃,后者意境优美;而且两者之间,常可沟通。“质胜文则野,文性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虽是哲理文,但也像一首醇美的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的语文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对中学生怎样从经典中学习作文的方法做了详细的讲解。梁启超主张小学应写语体文,解决语体文的应用问题,中学以上的学校应读写文言文,解决文言文的应用问题。同时他主张"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写"的水平,"读"的注意中心应该在"写"上。  相似文献   

19.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一是阐明古文译为英文的准确性,讨论古代汉语中双宾语结构、名词活用为意动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特殊词语的含义的翻译方法;二是阐明古文译为英文的规范性,探讨正确使用直译法和意译法、古汉语凝固结构“何…之有”反问句式、宾语前置句式“宾语+是+动词”的译法以及对古汉语词语的正确理解和灵活翻译;三是论证古文译为英文的准确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清初古文家方楘如针对明末清初古文唐宋派、语录派与小品派对文章书写艺术性的轻忽,提出了古文书写"重文乃所以重道"的理论主张,倡导文、道并重,重建了文、道关系,推扬了古文书写的艺术性,创新了关于古文的观念及其艺术形态。可以说,他的这一古文书写主张与方苞的古文"义法"说、"雅洁"说桴鼓相应,代表了当时文坛对古文文学性与审美性的理论诉求,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