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1 毫秒
1.
远离诱惑     
一次,杨澜采访崔永元时,问他:“你遇到的最大诱惑是什么?”崔永元直接了当地回答:“钱,走穴。有人让我剪彩,最高价开到一剪子50万。”  相似文献   

2.
谭婷元 《快乐青春》2010,(10):52-53
真诚坦率地做人,是崔永元一贯遵循的准则。在他的工作间里,有这样一幅对联:“说天说地莫若说真,话东话西不如话实。”在崔永元成功的背后,是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在婚姻关系中,幽默所表达的是一种委婉的妥协,既不伤及自己的颜面,又能同爱人友好和解。崔永元说:"想要幽默,首先要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小李与妻子在一起生活了将近10年。一天吃过晚饭,两人在公园散步,看着月光下并肩而行甜言蜜语的一对对情侣,小李醋意地摸了摸妻子的头说:"都10年了,今晚我是头一次发现你是这么矮  相似文献   

4.
年前去北京出差,拜访了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和他聊了许多话题。崔永元虽然名气不小,但说话和气,尤其是谈起自己女儿时,曾经一再声称不谈家事的他更是忍不住打开了话匣子,脸上洋溢着一种只有身为人父才有的喜悦。 记(记者):你的女儿是不是很可爱?  相似文献   

5.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崔永元,有人这样概括他的形象:潜藏在冷峻外表下犀利的批判,时常有“不经意”而来的经典妙语,缜密的思维和不动声色的引导,从容自信的风度,这就是新一代主持人的最佳形象。除了这些,崔永元还有他另外珍贵的一面,就是做个实实在在的人。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不仅是一种战略,更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带有与生俱来的生态内涵。"一带一路"沿线沿路的生态系统脆弱区,如我国西部地区,都有着强烈的生态诉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同样要求建设生态。"一带一路"产生于地理上的唇寒齿亡和经济上的合作共赢,其生态实现是一项庞大的复杂工程,也是一个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社会系统,体现在物质层面,也体现在精神层面,既需要生态技术、生态产品、生态环境,也需要生态理念、生态方法、生态观念。因此,我们把"一带一路"的生态实现按照从物质到精神的逻辑分为三条路径——生态的器物实现、生态的制度实现以及生态的观念实现。  相似文献   

7.
针对"一带一路"倡议,出现了国际舆论、沿线国家舆论场和国内舆论场的互动。因为双边关系的复杂性和变动不拘,也因为印度的重要位置,中印在"一带一路"的合作与竞争成了传媒和舆论关注的热点。面对西方的诱惑,印度可在接受诱惑或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之间做出选择,而中国也需要从战略、战术和技巧等层面构建有针对性的对印传播战略,既突出国际话语权的建构,也促成印度在"一带一路"上的合作态度。  相似文献   

8.
"后理论时代"之"后",大概不仅意味着一种区隔,一种差异,一种否定;恐怕也意味着一种超越--自然是反思之后的超越,一种承续--自然是扬弃之后的承续,或者说,一种"延异"--那种既解构而又建构的"延异".以这一视界来看,反思,反思文论界种种理论的流变,也反思文论界理论研究的路径,或许也是一件颇有现实意义的话语实践.在反思中深化文学理论,才是文论园地耕耘者的一种志业.  相似文献   

9.
郎艳丽 《学术论坛》2013,36(1):201-204,223
在中国的抗战时期,一大批极具流动性的美国人,在"美国世纪"思想大潮的席卷下,怀揣着对"大路"的渴望,热情洋溢地来到中国这个新的"西部"寻找开疆拓土的梦想,他们职业不同、身份各异、个性也千差万别,却共同经历并见证中国抗战的伟大时刻,他们在记录一个时代风云的同时,也从另一文化"他者"的角度书写出了"田园中国"、"红色中国"以及"蒙昧中国"的形象。  相似文献   

10.
王炜民 《阴山学刊》2004,17(4):62-66
"中华"一词是由"中国"与"华夏"二名复合而成,其现代的词义,既可指中国,也可指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词义相近,但也有区别。中华文明是指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中华文明的概念和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  相似文献   

11.
祝薇 《学术探索》2004,1(5):11-15
《人心与人生》是梁漱溟晚年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是他在理论上融汇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次尝试。此书的核心概念"人心"是梁漱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下,在对"意欲"、"直觉"等早期概念扬弃的基础上提出的。他用"主观能动性"来解释"人心",并在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来呈现"人心"的发展史,从而为"人心"的发展找到了现实的根基,这也使梁漱溟晚年的文化观带上了浓重的历史感。  相似文献   

12.
"模仿"强调主体与外在世界的吻合,它奉行一种客观主义原则:而"再现"则注重主体对外在世界的选择,它奉行一种主观主义原则.在"模仿说"那里,主体性处于一种缺席状态;而在"再现说"那里,主体性则处于一种在场状态.若将"模仿"与"再现"视为一个总体性的美学原则,其存在有合理性,也有非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本身也是文化的一种形式."春"这一常用字,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与农事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同时,由于"春"特殊的自然特征,它也成为中国人"性事"与"婚育"的文化象征符号."春"与农事、性事、婚育的关系建构了中国特有的"春"的文化内涵,成为绚烂的中国文化极有韵味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彭玉平 《文史哲》2012,(3):37-45
王国维的"境界"说是20世纪文论学术史的热点话题,在中西学术传统中追源溯流,在古今流变中考量其内涵,成为学术史的核心内容。而王国维本身在早期译著中所使用的"境界"一词及其内涵的变化,对王国维"境界"说的形成所可能产生的作用,则素不受重视。王国维在早年翻译的数部日人著作中,"境界"既可以指称地理之边境边界,也可以指称知识的范围,也有作为等级、状态来使用的情况。王国维自己也在文章或著述中,以等级、状态、范围作为"境界"的基本内涵。"境界"说的最终形成,不能脱离王国维自身使用"境界"一词的语源及其发展。"境界"说的内涵及其与传统诗学的关系也只有在《人间词话》的具体语境中,才能得到切实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这一哲学是在克服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缺陷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同时也成为引导人类去建立一种理想社会即共产主义的行动哲学。"实事求是"既有十分深厚的中国传统哲学基础,又能够体现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原理。中国哲学具有以"实践"为本位的思维特点,中国哲学的起点是实践性的"事",即使讲到"物"也是纳入主体性实践对象的"事物"。从本体论而言,"事"往往呈现更本源的意义;从认识论而言,真理检验的标准也依据"实事"。毛泽东诠释的"实事求是",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化的实践唯物主义的表述。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践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时的两个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两个"相结合",在"实事求是"中得到最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6.
心君同构:作为一种思想史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心君同构,是古代尤其是先秦两汉思想史存在的一种现象.所谓心,在古代思想体系中基本上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认识器官及其"知觉"、"思虑"等认识功能及作用,即所谓"知觉灵明"之心,也即孟子所说的"心之官则思"以及荀子所说的"知觉闻见之心";一是指主体自身内在的道德本能及情感意识,即所谓"义理之心"、"本心"、"良心",最具代表性的是孟子所说的"恻隐、是非、辞让、羞恶"等"四端",也称"四心".  相似文献   

17.
在先秦礼乐思想的学理背景下,"情"被看作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志"是后天培养形成的主观意志和价值意识.二者虽然都属于心理活动的范畴,相互联系,但又是性质、来源、作用不同的两个概念,孔颖达"情志一也"的说法是一种误解.<左传>讲"以制六志"的"六志"不是"六情",而是沿循"心术为主"的理路,对"六情"的礼乐价值规范.近年出土的战国楚简和传世文献对此都有充分的证明.诗学批评中,人们也引入了"情志一也"这个话语,着意淡化它的礼乐政教的价值意识,强调其诗歌艺术的抒情特征,将"志"消解在"情"的表现之中,实际又抹煞了二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道家的"无欲"概念不仅是一种伦理德性,也是一种理智德性。老子的"有欲"是一种认知策略,而"无欲"则是一种更根本的理智德性。一方面,"无欲"包含追求理智善的动机成分,即试图理解"道",另一方面,"无欲"有助于认知者保持心灵开放、理智勇气、思维公正等理智德性,因而能够使认知者可靠地获得理智善。作为"理智德性"的无欲在伦理、劳作、艺术等其他理智生活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西方一些思想家、经济学家从本世纪40年代就开始兜售的"趋同论",在我国也有了市场."趋同论"者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互相吸收对方的有利机制,正在"趋同"发展成一种"混合秩序"的"最佳制度".由于国内的一些支持者煞有介事地论证,"趋同论"不仅在理论上制造了混乱,思想上动摇了社会主义信念,在行动上也产生了严重后果,因此必须澄清这一理论给我们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亚国家既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方向,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方向。"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随即得到了中亚国家在内的多国热烈相应和积极参与。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工笔画"阶段,作为首倡之地,随着"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在中亚国家的深入推进,中亚国家对此认知也出现了诸多新变化。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离不开中国与中亚国家提高共同利益的认知水平,离不开相互发展战略之间的精准对接,着力构建以"周边命运共同体"为导向的中国—中亚国家合作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