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社会大系统中,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子系统,具有不同的目标和功能,不能互相取代。在确认市场经济是现阶段社会经济运作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动力源泉的同时,弘扬文化取向中的真善美价值,强化文化的超越性功能,是在建立健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任务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缪志红 《学术界》2005,(6):151-156
当本文通过分析网络文化的特点及其东西方文化交流失衡、失真和失控的原因,提出高等教育在网络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新阶段,应该积极地应对网络文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其甄别文化、整合文化、创新文化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3.
文化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生成与发展的。文化的多样性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讲,取决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与内容性质的不同。在世界文化大家园中,文化的多元性与多样性存在,是文化具有包容性特征的重要表现。在马克思的历史观与文化观的视野中,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并不意味着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包容是绝对的、无限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包容,是有条件的包容,是一种选择性的包容。在阶级社会中,体现不同阶级利益、反映不同阶级立场的核心文化内容,不但无法包容,还有可能是针锋相对与冲突的。  相似文献   

4.
在对待文化现代性上,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不同于资产阶级学者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既超越了文化现代性构想又摆脱了文化现代性的自我确证方式。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无产阶级解放与全人类解放的关系,由此提出了共产主义文化,并为共产主义文化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创业文化的振兴与繁荣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创业在当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现象,它已成为这个时代经济增长的源动力。然而,创业必须有相应的文化来支撑。作为直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创业文化,在中国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发展过程。21世纪,中国先进的创业文化将呈现以下基本特征:艰苦奋斗精神仍是创业文化的重要内容:知识和智能在创业中的价值地位日益凸现;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创业的主要领域;民众创业的风险意识普遍提高;创业者的视野开阔,理想远大;社会普遍尊重创业者,崇尚创业的努力。新世纪我国创业文化的基本特征和高等院校的特定功能,决定了高校应该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培养创业人才,振兴创业文化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6.
论为了竞争的合作与超越竞争的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人类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一个竞争的社会,不仅在经济生活中,而且在广泛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都建构起了竞争行为模式。竞争的社会中也存在着合作的行为,但是,这是一种为了竞争的合作,是为了获得合作优势而进行结盟的做法。现在,人类正处在全球化、后工业化的过程中,人们对合作的问题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可以相信,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也就是从竞争的社会向合作的社会的转变。在合作的社会中,合作获得全新的价值,也成为人类建构更加美好生活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7.
刘湘琛 《兰州学刊》2007,(1):123-127
法律至上是最基本的法治原则,这一原则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紧密结合,从理念变为现实.但这同时也形成了法治传统模式的内在悖论,即法治本质地要求限制国家权力,但又不得不依赖国家权力而使自身制度化、组织化以获得实践的能力.当代,内含这一悖论的法治模式日益表露出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法治的自我发展产生了超越的要求与动力,逐渐兴起的社会中介组织已成为推动法治转型的强大动力和坚实支撑.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中知识分子向来不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的“自序二”中说,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乃吾一切先哲著书立说之宗旨”。在今天,这种说法仍有极大的价值,其道德教化的意义可以淡化,即道德姿态必须放低,不能一切从道德立场出发;而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其对社会责任的自觉,则必须强化。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历了一场空前的浩劫。由“反右”而“文革”,对知识分子来说都是灾难性的运动。批胡适可视为前“反右”运动。在…  相似文献   

9.
吕松涛 《江淮论坛》2006,(2):181-184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描绘全球化时代人类文化发展图景的概念。对于文化全球化的内涵和发展趋势,学术界主要有文化一元论和文化多元论两种对立观点。二者分歧产生的深层原因在于对文化本性的片面理解。超越文化一元论和文化多元论,必须全面理解文化的本性。从文化关系、文化发展、文化功能、文化主体层次的角度分析,文化全球化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对文化的发展体现出一种悖谬性和矛盾性,市场经济对整个文化体系的每一种促进,同时也造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力求克服一般市场经济的文化矛盾性,减少或避免市场经济对文化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必须解答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传统发展观实质上是把经济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新发展观是把文化、人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同样,汤因比也认为文明中的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有人认为这个结论把多元的社会发展动力简单化了,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犯了"文化决定论"的错误,这样的论断不能让人苟同.因为,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文化的地位和功能日益凸显,汤因比已觉察到了这一点并阐述出来.因此,我们不应僵化地指责汤因比的文化动力论的观点.只有把它与所处的历史条件结合起来,才能客观地、深刻地理解其所蕴涵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先进文化与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即观念形态的文化,是指人类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先进文化泛指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能够代表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适应和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文化。中国的先进文化是具有创造力并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文化,其前进方向就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人类自身解放和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它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主要由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构成。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驾驭先进文化建设的能力,历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3.
论文化的固有特征和研究进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考察了诸家文化定义的基础上,阐明了作者对文化概念的看法,进而探讨了文化的十大固有特征,展望了文化研究的进路.  相似文献   

14.
论文化的固有特征和研究进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考察了诸家文化定义的基础上,阐明了作者对文化概念的看法,进而探讨了文化的十大固有特征,展望了文化研究的进路。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发生确证了其内在的文化本性,但是人类历史发展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应然的文化使命一直未能有效的承载和完成.面对艰难的社会转型,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理应转向更为宽广的文化路径,使其承担应有的文化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6.
当代思考高校文化使命观问题的视野应该包括站在建设文化强国、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提升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和推动区域文化成长的高度。文化强国建设目标下高校应从国际视野、使命自觉、对象认识三方面践行文化使命观。  相似文献   

17.
对翻译研究中近年来出现的“文化转向”需要给予深层反思.“文化转向”突破了语言研究的视域,但它没有强调文本从何处来到哪里去的问题,缺乏对文本生产者、生产过程、产品的社会性方面的关注.本文主张以马克思的社会生产理论为依据,以社会需求、社会选择、社会评价等为宗旨,强调翻译研究应该使文本回归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转向马克思主义的个案,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双重文化使命的发轫动因。依托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产生共鸣,构成了他们思想转变的起点;实践观引发变革,使五四知识分子中分化出一批信奉科学民主、秉持公正评判、注重实践激励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天然拥有富饶而强大的文化基因,必然担当中国文化发展的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19.
林剑 《学术界》2013,(7):70-79
文化在本质是实践的,是在人的实践的基础生成与发展的。纳入到人的实践活动中的因素都会对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发生作用与影响,因此,正如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文化。按照各种不同的因素对文化的作用与影响,可以将文化区分成不同的文化类型,从文化学的意义上看这种区分是有意义的,它可以凸显不同的因素在文化生成与发展中的作用。但文化观不同于文化学,它关注的是不同文化的本质与性质。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冲突的,还是非冲突的,文化研究者们各执一词,有人强调文化之间的共生共处,有人强调文化之间的对抗与冲突。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既具有非冲突性的一面,也有冲突性的一面,是冲突与非冲突的辩证统一。正确地把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性与非冲突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科学理性的文化、丰富多样性的文化,科学发展观视阈的文化在实践中总是具体化为一系列文化方针政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文化强国建设的使命与方略,是完成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创造性地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必须正确把握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和条件,深刻认识建设文化强国执政党的文化使命,加快实施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方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