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必然需要一大批创新型的人才来造就。邓小平首先提出全新的"四化"人才标准,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与专业化,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和保证。但是,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仅有"四化"人才还远远不够,必须把这个标准再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而邓小平进一步提出"四有"新型人才模式,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理想是根本,道德是准则,纪律是保证,文化是基础。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型现代化"可分层为"现代化"、"新型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以传统现代化为参照,长期缺位或发展不充分的心性、生态和政治文明,构成中国新型现代化的主要维度.其主要特点是:在对象上"化物"又"化人";在内容上,将现代化视为具有复合性和多向度的集合体;在路径上,致力于现代化各个层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结构上,交织着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各种因素,并由此带来传统性、现代性、后现代性的互动生成与建构.解读中国新型现代化,不仅有助于理解此概念存在的合理性,而且也能为制定新型现代化发展战略提供必要的学理支持.  相似文献   

3.
工科专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工科背景下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迫切需要.构建工科背景下"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经纬"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工科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的充分融合和师资队伍的不断优化,有助于充分提升工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培养具有专业素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  相似文献   

4.
人,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人才则是现代化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08页)要加快广州经济的发展,用15年时间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把广州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最终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因此,造就一大批既有时间、效率、合作和竞争意识,又具备将现代意识付诸实践的能力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就成为迫在眉睫的一项紧要任务.从广州市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现状来看,存在着人数少、总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和人员分布不合理等问题,与广州市的经济建设的需要不相适应.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广州市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取得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共22万多人,约占广州市人口比重的  相似文献   

5.
王林  唐子奕  郭之 《学术交流》2004,(5):161-165
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并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由人们按照对"现代化"的认识来打造的,为什么近代中国人未能合理地认识"现代化"?近代中国现代化思想资源的贫困是重要原因.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不能产生异质的社会组织和文化形态.我们民族更侧重的是体悟的思维方式,而非理性逻辑的求证方式.这种以伦理为基础的思维方式重主体修行和体悟,这与现代化所要求的理性精神相悖.思想资源的贫困使我们一无所有,错过历史的机遇.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是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在科学至上主义的指导下征服自然,从自然界尽可能多地攫取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且最大限度地协调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一种发展过程."现代化"进程的最早启动与"殖民化"几乎同步,但这并不意味着"殖民化"是"现代化"发展的捷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举世瞩目,值得人们科学、全面地研究.应该将这段不平凡的历史纳入现代化进程之中,从宏观上对之作科学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7.
社会现代化必须重视人的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正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但在推进现代化进程或在实现现代化时,有一个问题必须明确,这就是现代化"化"的重点是什么,然后如何去"化".本文对此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党在十九大报告中对"三农"工作的重大部署,这是党和国家首次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融合规划,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三农"工作理念的进步与创新,标志着我国"三农"工作进入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现代化"的概念在人们头脑中首先是与"物"联系着的,如现代化的设备,现代化的工厂,现代化的城市,等等.社会科学工作者企图把"现代化"定义得明确、具体一些,于是把它分析为若干成份:现代教育的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现代通讯、交通和宣传手段等.分门别类的研究各自向一个方面深入下去.譬如,R.华尔德(Robert Ward)把经济现代化分解为十大特点,包括科学技术的应用,无生命能源的开发利用,劳动的高度专业分工,无人格市场(impersonal markets)的相互依存,大规模的财政活动,经济决策的集中化,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参阅其《日本、土耳其的政治现代化(1964)》).又如,S.亨庭顿(Samuel Huntington)提出,政治现代化有三个阶段:首先以单一的、世俗化的、国家的政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成效显著,积累了宝贵经验: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环.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战略意义,生态环境是衡量人民幸福感的新尺度,实现生态安全就是践行国家总体安全观.第二,"绿色化"代表现代化建设的生态转向.实现"绿色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抉择,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制度依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扬弃与超越.第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取向在于从"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生命共同体".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引领绿色发展,坚持共有共建共治共享相统一原则助推生态治理,坚持将"生态共生"理念融入现代化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1.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人才资源是高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核心.该文基于高校二级学院作为教学和科研一线阵地情境,提出高校二级学院人才引育机制思路,进一步探究高校二级学院人才引育机制路径,要统筹人才"引"和"育"的工作机制,为通过多维度考察后的引进人才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干部队伍革命化,知识化的要求,近几年来高等学校以代培形式为工矿企业培训现代化管理干部的工作,历史地提上了日程.实践证明这是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必要形式,也是发展高等教育和促进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怎样办好代培班,怎样才能培训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化企业管理者,培训出勇  相似文献   

13.
王永红 《探求》2005,(Z1):72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最近一轮现代化就强烈地烙上了"中国特色"的印记,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说就是"中国式的现代化".邓小平同志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之门,创立了独特的邓小平现代化思想.江泽民同志的现代化思想则是在继承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基础上,在系统总结世界各种现代化理论和模式的经验教训前提下,立足中国的国情和实际,结合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国际形势,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化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或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经验看,农业必然要从传统农业发展为现代化农业.农业作为基础生产部门必须要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协调发展;同时实现农业现代化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条件有两个,一是物质条件现代化;二是劳动者智能化.其中劳动者智能化的过程就是农民现代化的过程.现代化农民的实现途径主要通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农民进行现代化教育;通过对农民身份和职业的转换逐步"消灭"农民阶层.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现代化使人们进一步要求中国的思想现代化.作为中国长期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现代化自然而然就成为思想现代化运动的一个核心问题.作为大陆现代新儒家一支重要流派的潮汕新儒家在这场思想现代化运动中致力于将儒家思想向现代政治法律理论的转换,初步形成了以"良心"为突破口、以"仁"为核心的新仁学人权宪政理论体系.他们的努力值得我们大力的肯定,他们的勇气值得我们真诚的钦佩!  相似文献   

16.
"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大学生群体是掌握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是发展"双创型"人才的重要对象,同时也是"双创"领域的生力军,高校积极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对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首先阐述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7.
"工学结合"人才培育模式能够有效推进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理论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协同发展,促使高职院校人才供给与社会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实现良好对接.在"工学结合"人才培育模式下,高职院校需要以推进数学教育模式更好地适应育人模式的变化为出发点,对数学教学改革路径做出探索.该文在对"工学结合"人才培育模式下高职数学学科定位的调整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高职数学教学改革路径做出了研究与探讨,以待能够推进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工作,更好地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育模式,推进学生数学素养与专业素养协同提升.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这样一个原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大国实现现代化,面临着许多困难.但中国的现代化却作出了自己的划时代创造,形成了富于特色的现代化建设经验.中国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模式"表示出前所未有的关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人们开始评判中国现代化道路,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根本优势.越来越多的人承认,走着科学发展道路的中国现代化有着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吴顺江 《浙江学刊》2001,(4):189-192
21世纪将进入以知识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人才和科技进步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谁获得了人才、抢占了科技的制高点,谁就能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就浙江而言,要率先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在全国经济发展中保持领先地位,归根到底取决于浙江拥有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本文着重就浙江人才资源的现状及未来人才资源的开发问题提出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20.
郭齐勇  秦平 《求是学刊》2006,33(6):12-16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实际上是"现代化"的一个过程和阶段.全球化是经济、贸易、科技的一体化、趋同化.但现代性是多元的,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更不等于美国化.经济全球化不意味着文化一元化.近代以来西方现代化的历程和包括东亚在内的世界其他地区的现代化经验表明,全球化、现代化决不只是西方民主制度与理性价值的普遍化.麦金太尔在《德性之后》一书中已经对西方启蒙理性和以功利、权利为中心的现代西方社会提出了深刻检讨.而西方后工业社会已经暴露出的种种负面,也鲜明地提示了西方的制度和理念存在着片面性、单向度性和"平面化"的弊病.中国固然需要参照、借鉴西方的制度文明和价值理念,并使某些制度与价值真正在中国生根,以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助缘;然而,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有着自己的道路与模式,自己的特殊性;而且,正如离开了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难以在本土文化中生根一样,离开了民族化的现代化也是难以成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