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历史唯物主义史学功能解释范式必须做到在不丧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立场的前提下,能够实现哲学与史学对话,不会有研究视角上的反差.历史发展具有二重层次性:逻辑层面与事实层面.在历史长镜头下,事实层面上的历史实际进程呈现出来的演进轨迹像龙卷风一样螺旋式上升运动,逻辑层面上的历史规律则以直线的运动方式在那个虚空的正中部空间内贯穿下去,不可移易,以此展示出对历史实际进程的制约作用;在历史近镜头下,人的实践活动是解释问题的根据,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完全可以像史学研究那样考察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评述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相似文献   

2.
在英语世界中,有诸多文献探讨隐私问题。这里只涉及话语、概念层面上对隐私涵义的探讨,而广义的、具体的、日常行为层面上的隐私定义则不在讨论之列。如果仅从具体日常行为角度研究隐私,我们很难知道隐私是如何被概念化的过程。所以,在特定文本中,应该像重视具体行为一样,来考察思想著作中隐私的功能、结构和价值。在概念层面上,研讨隐私并不要求有准确、唯一的定义。尽管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对隐私概念的考察难免挂一漏万,但它无疑勾画了当代西方世界对隐私理解和研究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是现代中国史学理论建设的开始阶段.因崇尚科学而从方法论层面对"科学方法"的提倡,实际上是逆向回答了历史学的性质问题.史学"求真",具有斩除"思想荆棘"的作用,也是强化学科独立意识的自然反应,对史学的求真与致用的探讨完全处于一个新的起点或层面上.五四时期是有规模引进西方史学和有意识融汇中西史学的首次尝试,对西方史学发展的了解有限、判别西方史学价值的能力微弱等都成为制约中国史学借鉴西方史学的因素,知识层面的碰撞与交流还需摒弃某种先入为主的成见.  相似文献   

4.
徐亦然 《天府新论》2023,(3):154-159
张振珮先生的《史通笺注》是《史通》注释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现代注解,其学术贡献体现在史学、史识、史观三个层面。第一,对《史通》文字进行了正本清源的校定,对《史通》文本作了周备详审的注释,重新建立起《史通》研究的文献地基;第二,清晰阐发了《史通》的史学内涵,并从体系性的视角出发诠释具体文句,使一部史学理论专著真正在史学理论层面得到解读;第三,《史通笺注》含蕴着张振珮先生本人的现实关怀与历史观念,历史地求真,对于今日的文史研究而言仍具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洪岩 《文史哲》2006,(5):5-18
中国古代史学文本理论具有客观主义的特质,史学文本写作实践却表现出反客观主义的文学化情形,由此而形成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对立,并延展到近代史学,构成考察整个中国史学脉络的一个线索。史学文本中的文学化现象表现在许多方面,具有必然性和认识论上的某些理据,时常造成历史认知的变形。反文学的史学文本思想则缺乏历史认识论的澄明,甚至成为悖论,但客观主义的史学文本书写规则并未因此而失效。将古今之文本理论与史学实践结合起来,参照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予以观照,对史学观念颇多警示与警醒作用。后现代主义逼使客观主义深刻地反躬自省,然而,无论史学文本具有多么强烈的诗性结构,“历史真实”的概念却依然可以成立,史学文本所表现出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都无从抹煞。将后现代主义中“异化的力量”“解构”掉,吸取其“合理内核”,历史学将变得更加自信。  相似文献   

6.
论史家的角色与责任和史学的求真与经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史学上、史家作为社会一员而与社会的关系、史学作为历史进程的反映而与客观历史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也是很复杂的.我们甚至可以用这样的话来说明这两个问题的重要性:它们是打开中国史学宝库丰富宝藏的钥匙.本文将按照这样的思考程序来阐述对于上述有关问题的认识,这就是:史家的社会角色与史家的社会责任是相联系的,史学的求真要求与史学的经世目的也是相联系的;它们的这种联系,并不因为客观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相互矛盾的因素而有根本上的改变.同时,史家的角色与责任和史学的求真与经世之间,存在着一种更深层次的本质的联系,“以至于可以这样认为:揭示出这种联系.就是从一个重要的方面揭示出中国史学的总相和特点.  相似文献   

7.
作为解释模式的历史语境理论以历时性的叙事结构编排材料,体现了历史主义的精神,同时又提示出理解某种共时性关系的可能,因而成为专业史学通常所采用的解释模式.从传统史学、语境主义、文本主义三种不同的方法论前提出发,对语境问题的理解则展现出不同的预设方案和语境化历史的差异性选择.当代西方思想史研究中,昆廷·斯金纳开创性地运用了“跨文本的语境论”研究范式,拉卡普拉则提出思想史研究中的六种基本语境问题.这些语境化历史的理论与尝试既有待于史学实践的检验,也有待于国内学界进一步洞察其间所包含的有利于我们构建自身历史语境理论的思想元素.  相似文献   

8.
哲学史不仅反映了人类思维和认识发展的历史,而且也是每一代哲学研究者通过对哲学文本的解读而不断获得自身理解的历史,因而对于文本的解释是哲学研究中重要的一环。然而在文本解释与哲学的自身理解之间却始终存在一种理解的循环,一方面,文本的解释奠基于哲学的自身理解;另一方面,哲学的自身理解也有赖于对于文本的理解和解释。  相似文献   

9.
向燕南 《学术研究》2008,(3):101-105
后现代史学理论的提出,除了外在因素外,同时亦有时历史认识论不断追问的逻辑必然.后现代主义不仅试图重新考虑人们对于历史演变的认识和解释,重要的是它更想让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理解历史的认识和历史知识的形成,认识历史学家的工作性质和局限性等问题.后现代这一理论指向的提出,最具启示意义的应是以研究历史的文本重构或历史编纂,探讨历史认识及其演进为核心内容的史学史学科.在后现代的理论视域下所呈现的新的问题意识,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史学史的同时,也为我们史学史的重写带来必要与可能.  相似文献   

10.
冯景源 《东南学术》2006,(6):107-114
<东南学术>开展的马克思晚年笔记的学术争鸣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表示我国学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从一般原理的研究进入到重视文本的探讨.这种文本的探讨深入到唯物史观的三个方面:一是这一历史观在唯物史观制定初期没有也无法制定的部分,这就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的内容;二是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道路的关系问题;三是马克思史学研究的方法问题,这表现为逻辑方法与实证方法的关系问题.对此,争鸣双方都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有着深刻的理解.其二,双方的分歧是同我们以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层面上对唯物史观理论的理解有关系.长期以来,哲学教科书遵循的是"二分板块"结构(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二者的关系是前者对后者是一种"推广"或"应用"的关系.今天我们关于马克思晚年笔记的争鸣,既涉及对"二分板块"观点下的唯物史观理论如何制定的理解,又与这一理论体系、历史使命或它的与时俱进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文明转型与社会转型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转型”与“社会转型”是近年来学术界经常使用的两个术语,但是,这两个术语往往存在着混用的情况。混用的背景就在于社会自身的变化,“转型”成为一个包括历史学在内的跨学科术语。其实,文明在不同语境、不同层次有不同含义,两者含义需要依据语境、讨论的层次加以看待。在学术界的讨论,两者的关系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在面对历史与现实时需要注意两者的非同步性。  相似文献   

12.
制度的伦理化和伦理的制度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需要制度的伦理关怀 ,制度安排如何 ,从根本上决定着道德建设的成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一种制度安排 ,一方面以当代社会的伦理精神为价值支柱 ,另一方面 ,为道德建设提供了制度支撑、法制保障和体制保证 ,同时 ,通过对伦理制度作出具体的安排 ,又为解决伦理的制度性缺位和虚设问题开辟了道路。因而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了制度伦理化和伦理制度化的统一 ,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将有助于道德建设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3.
在以实现生源多样化为目标的教育纠偏行动中,种族因素只能作为决定是否录取的众多因素中的一个附加因素,并且必须对申请人进行个别化的考虑,否则就会沦为种族归类与反向歧视;在格拉特案中,多数法官选择的是实质性的社会公平正义;而在格拉茨案中,多数法官选择的是程序正义与形式正义.程序正义与形式正义高于、优先于一切形式的实质性的社会公平正义,程序正义是美国宪法文本的灵魂.捍卫宪法文本的程序正义与形式正义,是法官进行宪法价值选择与追求和实现实质正义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4.
运用西方语气研究中的"现实性非现实性"理论分析英语虚拟语气、英汉几种疑问及日常应酬的应答方式、汉语语气词的使用以及英汉民族思维方式差异,可以看出英汉语气系统宏观上的一大差异:英语语气的现实关照性与汉语语气的交际关照性.  相似文献   

15.
企业管理学的范式确立与范式竞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 19世纪末“泰勒主义”的出现算起 ,现代企业管理学 (以下简称管理学 )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里 ,管理学的发展与创新速度远远超出了其他社会学科 ,从科学管理的确立到“管理理论的丛林” ,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从范式确立与稳定到范式竞争这样一个动态过程 ,体现出一定的历史发展逻辑。本文着眼于范式的层面对管理思想发展过程进行分析 ,以探讨管理学科发展与变迁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思想文化语境里,同形而上学形影相随的"二元论"观念早已声名狼籍,但这其实并没有道理。二元论与多元论的亲近关系不仅对于人文话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当代批评理论的建设工作尤其不能被轻视。它不仅为尼采生命美学的建构提供过思想资源,同样也为现代结构主义诗学的崛起作出过贡献。因而对这一观念的研究应该受到当代思想家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尹德翔 《北方论丛》2008,(1):100-103
在《初使泰西记》中,最醒目的是关于西方科技和制器的记述。志刚的洋务派的政治意识,使他对西方科技做了注重实用的考察,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思想的干扰,他对西方科技发生了种种曲解。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志刚缺乏接受西方科学的知识框架,同时又受到了同治时代中西关系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当代分析哲学的意向性研究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意向内容的个体化问题,或意向内究竟是宽属性还是窄属性,就是其中之一.各种形式的个体主义、反个体主义、折中主义和修正主义围绕有关子问题展开了激烈论战,使意向性的本质特征与奥秘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许多论者还基于对意向性的新认识,围绕传统的心灵观展开了探讨和争论,其焦点是:心灵是单子式、个体性的属性或状态,还是弥散性、渗透性、关系性存在,心与物之间有无明确界线.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与当代市场经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失灵本身包含着市场经济伦理的危机 ,它宣告了“自发市场秩序”崇拜的破产。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的方面看 ,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伦理规范都已迫在眉睫。作为学理上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是首先需要梳理和阐发的 ,本文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文章通过对伦理与经济关系代表性观点的简要评述 ,着重探讨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过程科学批判的伦理价值 ,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的价值基石 (劳动的解放和经济人性化的历史必然性 )及其方法论特征 (批判性与建构性相统一、劳动解放与个性解放相结合 ) ,最后阐述了建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孙江 《文史哲》2006,(1):12-13
民间信仰作为中国社会研究的重要视角,以其对和谐社会建设所具有的重大促进意义,愈来愈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担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以来,从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入手,首先对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内外学者撰写的本组笔谈,就是一部分相关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