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超个体心理学和庄子心性学的心性修养思想存在诸多共通之处。从心性修养目的来看,两者都是通过个体心灵的修养达到无意识意识化;从心性修养的方法来看,超个体心理学提出的超觉静坐的意识训练形式与庄子心性学提出的"坐忘"方法非常相似;从心性修养模式来看,超个体心理学和庄子心性修养的模式都是超越自我、返归自然的回归模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心性论第三种形态:道家心性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道家心性论是与儒家、佛教心性论迥然相异的中国心性论的第三种形态。道是道家心性论的理论基础,由道而性、而心,是道家心性论的具体展开。命论与生死论,是道家心性论的外在延伸。致虚守静是道家修养论的主旨。自然、自在而自由,和谐、和睦而和适,是道家心性论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3.
孟子将自孔子提出的工夫修养予以了细致化、体系化,同时他还注重将心性和身体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孟子一方面以"求放心"来确立道德的主体性,进而以"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的心性工夫来将道德意识、道德判断、道德境界予以养成;另一方面以"不动心"而"集义"的方法养成"浩然之气"的"大丈夫"气象,从而实现道德从心性到行为的转化即"践形"。孟子这种在心、性、气、形上同时展开的工夫论,恰如陆九渊所形容的,"孟子十字打开,更无隐遁"。  相似文献   

4.
“尽心知性”和“存心养性”的哲学观蕴含着孟子对心性问题的思考,其与庄子“斋心达性”以及释氏“识心见性”同中存异.心和性实际上均指向善,既强调善的可能前提,即“尽”与“知”,又强调善的达成方式,即“存”与“养”.“尽心知性”是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强调路径,关注“善的先在性”“本能性”;“存心养性”是修养论问题,强调方法,关注“善的可能性”“教化性”.宋儒直承孟子这个心性理论,认为“尽心知性”为“上达”,“存心养性”为“下学”,肯定二者在概念内涵方面的符契之处,同时强调二者在概念外延以及心性进路方面的差别与分殊.孟子心性思想有别于康德的实践理性,对当下社会具有深刻的启示内涵及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唐时期,李翱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阐发以心性道统为主线,带有鲜明的心学特征:一是“以心通”承道统,为儒家道统说引入传统心性思想内涵;二是以心性开经典,推崇和阐发《礼记》《孟子》等著作中的心性思想资源,明确将《中庸》定义为心性之书;三是以“复性”为工夫,强调内在的心性修养,对儒家心学的创建有发端之功.  相似文献   

6.
张立文 《江淮论坛》2012,(1):5-10,2
许衡宗朱子,传廉洛之学。他以“理”思想核心,认为“道理”是一以贯之的形而上本体范畴,“道”为伦理道德,“理”为道德伦理精神,二者均为伦理道德恒常不易的范畴;许氏承程朱格致之学,认为“格物”是“知”的前提,而“诚意”则是“行”的前提,提出“知行并进”的思维逻辑;许氏综罗张载与二程的心性之学,以“明德”为本体释“本然之性”(“天命之性”),以“立教”、“明伦”、“敬身”为变化气质、迁恶从善德三纲目;和合创新,奠定了理体学在元代受尊为宗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李二曲心性实学发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二曲的学术倾向更准确地应理解为“心性实学” ,本文探讨了其范畴的系统结构是 :由工夫和本体的互动合一 ,及于本体和适用的互摄 ,最后复归于本体 ,以成就“完人”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8.
刘智的著作中存在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心性。它贯穿于《天方性理》《天方典礼》两部著作中,成为一以贯之的核心观念。刘智指出:真主造化了宇宙万物暨人类,人类依于心性而高出万物,心性的保护与功能的发挥极为重要。故而,清真饮食中种种规定,其重点都是为了保养心性,伊斯兰教的“三乘”功修等都是为了发挥心性之功能,人道五典(伦理)都是心性之社会实践,复归于真主是心性之终极目标。人们一旦把握这一核心观念,不仅能将两部著作的内在精神贯通起来,并能准确地把握刘智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9.
刘智的著作中存在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心性.它贯穿于《天方性理》《天方典礼》两部著作中,成为一以贯之的核心观念.刘智指出:真主造化了宇宙万物暨人类,人类依于心性而高出万物,心性的保护与功能的发挥极为重要.故而,清真饮食中种种规定,其重点都是为了保养心性,伊斯兰教的“三乘”功修等都是为了发挥心性之功能,人道五典(伦理)都是心性之社会实践,复归于真主是心性之终极目标.人们一旦把握这一核心观念,不仅能将两部著作的内在精神贯通起来,并能准确地把握刘智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三道德法律血缘人道儒家传统文化的确给人求实用,讲功利的印象,倾向于“外王”路线的荀子、董仲舒、王安石、张居正、顾炎武等不必说,倾向于“内圣”路线的颜回、曾子、孟子、和程、朱、陆、王等也是企求通过心性修养实现王道仁政。他们最根本的生活理想是统一的,即要求在  相似文献   

11.
理学与心学是宋明理学中两个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作为陆王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王阳明继陆九渊“发明本心”之后,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等思想命题,使宋明理学更进一步接近“中正仁义”的“人极”指向.王阳明险象丛生的政治生涯以及早年的参禅经历皆为其心性思想的重要来源,而后者往往为学界所忽视.通过将王阳明以“致良知”为核心的心性论与禅宗北宗神秀、南宗慧能的心性思想作相关比较,分析与诠释其对早期禅宗代表人物神秀、慧能心性思想的借鉴、融合,有利于了解宋明理学与禅宗之间的相互融摄关系;发现儒佛两家在为学理路、思想旨趣等方面的具体差别;并对探究宋明时期儒家心性思想为何由传统之人生、伦理视角转向心性本体层面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儒学即仁学、人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关于“人性修养”的学说。孟子关于人性修养的学说更是博大而精深。修养可以使人同动物区别开来,修养使人得以安身立命,修养是齐家治国之本。孟子为世人所确立的修养目标在于“为尧舜”;“大丈夫”是他所倡导的道德楷模和典型范式;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心性修养,终能达到“人人皆可为尧舜”之目标;循序渐进、从平易处做起、克欲律己、取人之善等修养方法,对于内以从善成圣,外以齐家治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汪怀君 《船山学刊》2005,(2):64-66,77
儒家充分肯定人的主体能动性,认为心性自我是一个道德精神发展的动态过程,道德自我在修养中探索如何做人,并在群体、社会中获得了现实性,转化为真实的自我,也即人伦关系中的自我。“内圣”是手段,“外王”是目的,内在修养的最高追求就是为了融入社会,达到人伦社会的和谐境界。  相似文献   

14.
赵薇 《中州学刊》2023,(8):110-120
作为禀天地之气而生、法四时而成的人,如何把握养生之大道?朱子给我们道出了养生的根本道理。朱子的养生之道以心性修养为基础,注重道德修身,以成就圣贤、君子为宗旨目标;朱子的心性修养论,强调心的知觉、主宰作用以及对天理的认知、情欲的节制,以“中和”作为对身、心、性情的整体调摄原则,追求的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精神境界。而这种超然的人生境界、怡然自得的心理状态以及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恰恰是个体存养所希望达到的理想的生命状态。所以,朱子的心性修养论,虽然不以养生为目的,却养在其中。朱子的养生之道是建立在心性修养论基础上的“天人理一”的养生体系,从树立“天人一理”的养生观以及身心共养、养生先养心、养心先养德、养气存心、情志养生、“仁者寿”为养生最高境界等几个方面阐述养生之道。系统研究建立在朱子心性论基础上的养生之道,可以对今天人们的养生诉求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5.
新儒家的特点是既吸收西方的理性思辩,又保持着中国传统儒家哲学的根性与精神,始终关注人的生活,注重人的心性修养。新儒学在探索和谐的哲学意义时,表现了以人的感受为中心,重视形象思维,走向社会治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张俊 《船山学刊》2007,(4):111-113
朱熹是孔子以来儒学之集大成者,他在继承孔孟思想,以其作为本源的基础之上,广泛吸收了佛道,尤其是佛教的理论模式,在利用佛教理路的架构上,承载了儒家道德价值体系.本文在前人基础之上对朱熹思想的佛教理论源流作了一些简单的探讨,主要就朱熹的生平经历,其思想的本体论、心性论以及修养方法四个层面展开.在此基础之上,本人在三个思想层面分别提出了朱熹思想与佛教的差别所在,并在文末对这一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林启屏 《文史哲》2006,(5):31-42
孟、荀二子,念兹在兹者均在于“价值世界”能否在人间证成之事上。只不过孟子立定心之大根大本,直探价值之超越真实,在扩充之工夫中,昂首人间。荀子则立足世界,以统类之心通贯历史与社会,在大无畏却极具忧患意识中,开展“道”的现世性格。两人虽于“心性”之主张不同,却仍有相补相辅之可能。孟子道心性,强调践形工夫下的价值开显;荀子则重在价值之客观化上,故重视社会实践下的道德行为。两人均是一种“化成世界”的观点,而且是以“价值世界”为“生活世界”的意义所在。孟子内化伸展的学说取向,深化了儒学价值根源的理论深度;荀子则于外向实践的主张里,客观化了价值实践的具体可能。孟、荀二子俱为“儒学意识”作了不同向度的深化和开展,其于儒学之发展,实各有其功,不必强分高下。  相似文献   

18.
滕海滨  黄熹 《船山学刊》2004,(3):18-21,92
本文认为 ,船山对“气”范畴的新规定并使之上升到本体地位 ,对他重新诠释儒家心性之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成为其关于心性问题讨论的基石 ,“气”的理念贯穿船山对心性论的理解 ,也是我们理解船山心性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王坤坤 《理论界》2012,(10):133-135
孟子接续孔子仁的思想,进一步说明了仁义道德的根据和来源,开辟了独特的人性理论。孟子转化了传统的"以德论天"思想,拓扩为"以天论德"的新视域,他把心性来源归为天和命,人性天生即有,不假外求,是天赋于我,命之所下贯。因之,孟子的性善论便拥有了形上根基和超越性价值,这也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理论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以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为代表的第二代现代新儒家,是现代新儒学的高峰。第二代新儒家承第一代之绪,将儒学的特质界定为"心性";同时,他们进一步追问心性如何接通现代性的问题,这是第二代新儒家的核心问题意识。对此问题,第二代现代新儒家的回应是:现代性的核心精神是主体性的确立,儒家的心性之维体现出道德的主体性;而心性作为道德的主体性,内在地要求自身长出知性的主体性(科学)与公共的主体性(民主),以使得道德的主体性能够合理而顺畅地确立。因此,第二代现代新儒家在儒学如何实现其现代性转化的论题上,展现出以道德主体性为基础、三种主体性相互动的思想取向。这是第二代新儒家的哲学贡献,但同时也遗留下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