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搜集语料,偶然看到明代温璜记述其母陆氏之言而成的《温氏母训》一书.该书只有一卷,很短,所以就索性浏览一遍,其中有一则是这样的:"读书到二三十岁,定要见些气象,便是着衣吃饭也算人生一件事,每见汝吃饭忙忙碌碌,若无一丝空地,及至饭毕,却又闲荡,可是有意思人?"这段话中的"气象"一词于我心有戚戚焉,因为自己一直在努力追寻着自己心中的学者气象.  相似文献   

2.
好妻是福     
有一天晚上,我被检察院秘密传讯。同事获得消息迅速告诉我妻子。让她托关系“紧急抢救”。事后听同事说.当时妻子并不在乎,笑笑说,“怎么抓的,他们会怎么放”,然后跟往常一样,吃饭、看电视、睡大觉,根本没往心里去。其实,她了解我,更了解她自己。  相似文献   

3.
一、什么是诗人对于诗人的形象,我们较早而强烈的印象来自屈原,他给我们留下了刚正不阿、独立不迁、怀才不遇、上下求索的动人记忆。陶渊明与屈原不同,屈原在天问无对的时代人生悲剧面前,把自己的身躯投进了泪罗江,写下了一首无字的最悲壮的诗;而陶渊明在不得志的人生中返归本真的自然田园生活,在人与自然的无言交流中.产生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恰然与静穆。李白最大的特点是不愿作一个庸人,他狂放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内在地透露出一种盛唐气象。而唐代另一个诗人杜甫,则又是一个“穷年忧黎元…  相似文献   

4.
论话语的一种经济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语的经济手段有两种,其中之一是减符不减息,即语言符号缩减了,而信息量并没有减少,减符不减息的另一种表现是,同一信息域中本来包含有不同的项目,在作信息传递时只举出其中一种或两种,其它减省不说,类似于用“吃饭”代替“吃饭+吃菜+喝汤……”。这种经济手段具有虚实两种可能性,虚的一面留下了语言的漏洞和空子,给交际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新闻行业在适应市场经济,完善改革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步,由原来的财政供养转变到目前的为国家纳税,这是积极的一面。但是,在这一进程中也存在一些带有不良倾向性的问题。主要表现: 一、随意监督,方便自己。有些记者把党和人民给予的舆论监督权看成是自己的特权,用之为自己谋私利,口头禅是“给他曝光”。有了曝光权,吃饭可以不花钱,坐车可以不买票,甚至不订报纸,也可能被曝光。有的人不买账,于是就出现了记者在饭店、在商店。在车上挨打的事件,于是引来更“亮”的曝光。 二、拿人钱财…  相似文献   

6.
“灵眼觑见”与“灵手捉住”──金圣叹论创作灵感梅庆吉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曾就灵感问题,发表了一系列很有见地的观点。他不但揭示了灵感的一般现象,而且也谈出了他自己的独到见解。时至今日,对我们也仍有一定的启示。“灵感”一词,因有一“灵”字,就...  相似文献   

7.
有味儿     
张华阳 《快乐青春》2014,(11):93-93
有个男青年去饭店吃饭,很快,服务员就端上来一盘菜。不料,男青年只吃了一口便叫道:“这菜怎么有味儿?”  相似文献   

8.
早于桐城“六尺巷”的李锦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桐城“六尺巷”故事,典出自清朝张英,虽是高官.还颇有气度,懂得谦让。据清《桐城县志略》:“张英.字敦复、乐园、溢文端.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文端公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诗,遂撤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遂成六尺之巷。”“六尺巷”今为桐城古迹。现城西后街,巷内竖有两米见方巨石,上镌有“六尺巷”三字。近年见诸报刊,也有作郑板桥,或何绍基、曾国藩和纪晓岚诸人。此等记述…  相似文献   

9.
一、运斤成风
  读郭初阳《语文课堂实录》时,我常想起《庄子》里“运斤成风”的故事。匠人以斧斤斫人,去白垩而鼻不伤,技盍至此哉?我曾论及,很少有人会像郭初阳那样对语文课堂有一种庄重的敬畏与进乎技矣的追求。就像一名出色的匠人,面对着自己的作品,心中有神,因而诸相庄严。将教师比作匠人,古来自有。业内总自谦为“教书匠”,似乎有了“匠”字的自况,态度就谦卑起来。然而说到底,我并不觉得这是自谦,倒可以看作一种狷介。因为一个真正的工匠,有自己的尊严,靠手艺吃饭,以劳动谋生,踏踏实实,宠辱不惊。工匠精神,因其专业,自有独立的价值。郭初阳自名为独立教师,独立当不仅仅在于思想,亦在于地位,工匠的独立地位,不依附,便获自由。  相似文献   

10.
漫谈吃饭     
一日三餐,名之曰“吃饭”。人不吃饭会饿死。这是连小孩子都懂得的道理。可是,究竟“吃”什么样的“饭”,古今中外却有很大的差别,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前进,“吃饭”的内容也在发展变化。在我国,说到吃饭,人们都会想到有主食,有副食。副食有鱼、肉、蛋、菜、果等等,种类繁多,主食则只有粮食一项。我们把吃的东西统称为“食粮”,把旅行带的食品称为“干粮”。孟子说“行者有裹粮”,俗话也说“大军未到,粮草先行”。总之,离不开一个“粮”字,似乎维持生命的唯一要素就是粮食。这种状况持续了几千年。  相似文献   

11.
黄宏演小品,扮一个钉皮鞋的大爷.专说“啥行业都得有自己的道儿”,钉皮鞋的就坚决不卖钉子。这“道儿”,其实就是“职业道德”,那个行业都有。正当行业有自己正当的道儿,甚至非法行业也有自己的道儿。  相似文献   

12.
王晓静 《家庭科技》2013,(12):19-19
这段时间女儿的脾气变得很差,不是火冒三丈就是无精打采。有一次全家人一起吃饭,电视在播放一则新闻,一个花季少年因为一些琐事想不开便跳楼自杀,没想到默默吃饭的女儿突然冒出一句:“死得好,一死百了。”面对这样冷血的话语,丈夫正要责骂她,我赶紧给他使眼色。有心结只能耐心去解,强硬打压是没有用的。  相似文献   

13.
(一) 关于李白所处的时代,特别是他的詩歌是不是歌颂和反映“盛唐气象”的问题,需要我们作進一步的探討。时萌先生在“谈研究李白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对李白的时代背景及其詩篇中的“盛唐气象”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作者認为李白的詩篇確是反映了“盛唐气象”,不过不是主流。如果这一論断,有充分的事实根据,那倒是十分有价值的。时萌先生说:“李白既然面对过繁荣昌盛的盛唐,那末在他的诗篇中,就不会不反映‘盛唐气象’。”(重点为筆者所加) 看來,这种推论有些问题。它缺少必要的正確的前提。根据时萌先生的说法,凡是生活在盛唐的  相似文献   

14.
翻开三十年代的评论,苏雪林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和冰心并举的“围秀派”称号,重新检阅她二十多部创作集,不仅抗战以后的创作题材广泛.风格恣肆豪放,气象廓大.与古代困秀之作有天壤之别,就是赢得“因秀”之名时期创作的长篇小说《棘心o,是否呈闺秀之态亦大有可商榷之处。“闺秀一词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富贵人家之女,一是指有才德的女子。前者是身份的指称,后者是才能品格上的界定。身份上,苏雪林虽非出于贫寒之家,但自传体小说《棘心冲,主人公醒秋之母“平生用钱,时时抬据”,醒秋本人上大学、出洋留学亦须常常考虑经费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诗论“入出”说的审美接受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出”说是中国诗论对审美接受活动的一种独特概括。所谓“入”就是读者设身处地进入诗作之中,再现其境,体验其情,深观其意,其审美机制在于求同。具体表现为:“瞻言见貌”、“披文入情”、“得意忘言”。所谓“出”就是读者在体验诗作的基础上,还应保持自己独立自主的思维活动。读者通过想象,结合自己的“审美期待视野”,从而对诗作作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其审美机制在于见异。具体表现为:“熟读玩味”、“想象自得”。“入出”说揭示了阅读和接受活动的审美规律,透视着中国诗论的接受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6.
《家庭科技》2009,(11):11-11
1.赞美行为而非个人 举例来说,如果对方是厨师,千万不要说:‘你真是了不起的厨师!”他心里知道有更多厨师比他还优秀。但如果你告诉他,你一星期有一半时间会到他的餐厅吃饭,这就是非常高明的恭维。  相似文献   

17.
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小镇,有一家名为“向日葵”的餐馆。“向日葵”的饭菜和别家餐馆没什么不同,可依然每天顾客盈门。很多客人还特意从外地赶来这里吃饭。老板吉尼带领18名服务员,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18.
颜华 《家庭科技》2013,(2):33-33
经常听到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吃饭不长肉”,达不到应有的体重,这是为什么呢?喂养不当或挑食偏食 孩子虽然每天都按时进食,但由于长期营养素摄入不足造成体重不增。常见原因有混合或人工喂养宝宝,喂养的质、量不适当,缺乏蛋白质和脂肪;母乳喂养宝宝不及时、不合理地添加辅食,或骤然断奶。另外,孩子偏食、喜吃冷饮、糖果、零食等也易造成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19.
试论谭嗣同《仁学》的佛教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在谭嗣同牺牲后如日,为其《仁学排序日:“《仁学》之所为作,乃为光大南海之宗旨,以救全世界之众生.”众生何以要救?又如何去救?这在梁启超和谭嗣同眼里,其实是两个问题,一个答案,即佛教中所说的“我执”。有“我执”,则是众生必被拯救的原因所在;而破“我执”即是拯救之方法.因为只有破除了“我执”之人,才能“无有挂碍”,“无有恐怖”,才能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因此,梁启超在《仁学·序》中说:“今夫众生之大蔽,莫甚乎有我之见存.有我之见存,则因私利而生计较,因计较而生挂碍,因控碍而生恐怖,驯至一事不敢办…  相似文献   

20.
《南方论刊》2014,(4):J0022-J0023
2014年深圳市气象局围绕完善气象灾害高级别预警全网发布机制一项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提升台风暴雨等重大天气预警服务能力、新增10个气象防灾减灾试点社区等3项民生实事和推出“深圳台风网”手机客户端等10项公共服务白皮书任务,执着“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扎实落实民生实事,为市民提供世界一流的气象服务”的服务理念,为深圳城市安全和市民生活提供优质气象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