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大学生生命观现状不容乐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分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提出教师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既拥有内涵又充满责任感的生命课堂;同时,也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学习、反思和探索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帮助学生切实解决思想和心理上的困惑,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生命化教育”的理论源头、中国人民大学黄克剑教授提出了教育的三个维度,即“授受知识,开启智慧,润泽生命”。“生命化教育”倡导者张文质先生进一步认为,生命化教育就是对可能健全的生命的成全。“课堂生命说”告诉我们:数学课堂是一个载体,通过课堂活动使学生真切地体验、感悟和理解数学,引发数学思考,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灵思感动启悟学生的灵思,促使学生成为个性丰盈的个人,使课堂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教育面对的是人的世界 ,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尤其是班集体建设活动理应从关注人的生命出发 ,关怀个体的生命活力 ,执着追求生命的意义 ,确立新的教育观念 ,不断提升人的生命价值。我们在强调教育中要关怀人的生命活力时 ,往往忽视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情感体验。可见 ,教育活动本身并不必然是富有生命活力的 ,但生命的活力是可以通过师生共同创造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生物课堂是生物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当务之急,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教师要紧紧围绕课堂氛围、学习体验、学习方法、教学进程、课堂结构等环节,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快乐的课堂生活、自主的学习权利、充分的探究机会、广阔的学习时空,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知识、智力、情感、人格意义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关乎教育实践,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性。“根茎”思想作为一种后现代思维方式,为探究课堂的实存状态及应然走向提供了新的视角。运用“根茎”思维,透视课堂“辖域”“层化”等局限,以游牧的方式开启“逃逸”的路线,激活个体生命,绵延自由意志,激发课堂创造力,呈现一种生命意向的敞开,昭示着活性课堂的主体性、之间性、流动性和生成性特征。建构充满生命活性的课堂图景,需反思并改造当下的课堂。通过构筑平滑的课堂空间,开启课堂的生命姿态,转向他者的教学交往,允许流变的自由生成,把课堂归还给教育,方可走向广阔的教育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6.
生命教育,是作为主体的“生命”(教师)以“生命”的丰富性与发展性为教育内容,对每一个个体之“生命”(学生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教育。生命教育中涉及三大重点问题:生命困顿问题、生命意义问题和生死问题,推进生命教育是提升学生及全体公民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美国等西方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广泛开展生命教育,较之于西方国家,我国高校则缺乏生命教育,部分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行为使得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成为迫切的学理性和实践性任务。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高校应从指导机构、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育评价等环节构建生命课堂教育体系,同时搭建以生涯规划、体验活动、校园文化、预警干预构成的生命实践教育平台,建构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直面生命、提升生命的事业。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担当者,理应担起促进学生完整生命和谐,引导学生走有意义的人生之路的重任。在对生命认识与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保护自然生命、关爱精神生命、提升价值生命和开启智慧生命是现代教师应该关注的四维度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根本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生命教育教师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时代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将大学生生命困顿的认知度和把握度相结合,同时要把认知生命的多种学理性与实践性进行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0.
课堂交流是生命意义生成的存在。生成与表达生命的意义,丰富与扩张学生的生命世界是课堂交流的应然要求。但当前的课堂受控制主义的教学行为观和工具主义的教学效用观的影响,课堂交流本应生成的意义在课堂运行中悄然失落。课堂交流的中轴应实现从"工具性"向"生命性"的转向,实现对生命的关照。  相似文献   

11.
生命教育,是作为主体的"生命"(教师)以"生命"的丰富性与发展性为教育内容,对每一个个体之"生命"(学生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教育.生命教育中涉及三大重点问题:生命困顿问题、生命意义问题和生死问题,推进生命教育是提升学生及全体公民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知识课堂作为以传授知识、完成认知性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激情,绿色课堂体现的教育根本价值是一种对人的关注、关怀与提升,它使教育得以从理性王国回归生活世界,回归生命、回归和谐,是教育回归本真的表现,其意义巨大。  相似文献   

13.
为了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教育必须矫正漠视生命的异化现象,回归立德树人的根本价值,发挥化育生命的育人功能。教育要实现化育生命的价值和育人功能,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生命意识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生命的体验,是教师对教育事实的反映,是教师对生命的意向性活动,是教师对教育与生命关系的感知与体悟。增强生命意识有助于教师成长为具有自主性和较高生命境界的卓越教师,有助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觉知生命、关怀生命、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教师生命意识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拓宽了对教师及其教育实践的认识,同时也确立了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实践起点。教师的生命意识结构包括“教师自我”“我思”和“我思对象”。教育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活动,教师是专门从事教育的人员。克服教育的异化,回归教育原点,需要唤醒教师的生命意识。教育叙事是融入教师自身体验而唤醒生命意识的一种方法。教师的反思性写作是增强教师生命意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生存方式。教师的角色并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理性人,每一位教师都是活生生的人,在生活世界中会与他者打交道,其生命活动就是实施教育的过程,其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绽放生命的光彩以及寻找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课程改革和学生个性化发展,课堂的生命色彩越来越被关注,本文将结合自己在“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中的教学,从教材、学法和教法等方面谈一谈在地理课堂中让学生感悟生命、渗透生命教育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在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一直贯穿着一种教育的生命哲学。杜威把教育看作是有生命的,并且把每个受教育者都看成一个有生命的、不断成长的、独一无二的个体,所以他提出教育要关注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的规律,为生命的成长提供保障。杜威教育生命哲学启示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生命存在和每个生命的差异性。探索教育的生命真谛应该从教师入手,培养教师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情感,增强对教师发展的生命关怀,摆脱传统的师生角色,探索师生之间最真诚的、具有生命关怀的交往。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掘语文教材中生命教育的素材,借助于文本、通过师生情感交融、思维碰撞而提升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濡染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这是新课程对高中语文教师的呼唤。在教学中诗性地呈现生命教育,让生命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语文课堂达到油然而化的境界,是新形势下高中语文教师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快乐的课堂应是"关爱"的课堂;是"双赢"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是"生命"的课堂.然而,外在的管制使教师成为"工厂的工人";外在的强制使学生成为"工厂的产品";外在的控制使课堂成为"工厂的车间".当下快乐课堂的构建关键是要还课堂以"自由自主":教师因为"自由自主"而获得实践智慧;学生通过"自由自主"而激发学习动机;课堂拥有"自由自主"而充满真正的快乐.  相似文献   

18.
课堂突发事件常被视为中断教学进程的干扰,令教师避之不及。实际上,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生活意料之外的遭遇,它具有磨练职业心态、激发教学反思、促进自我实现等作用。教师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过程,可视为非连续性教育的过程。这种非连续性教育具有不确定性、非连续性、转折性、排他性等特征,需经过遭遇、震惊、反思、领悟四个阶段。要充分发挥课堂突发事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就需要教师提高认识,拓宽视野,提升专业判断力。  相似文献   

19.
生命的存在是教育得以进行的首要条件,而丰富、发展人之为人的生命力正是教育的本真所在,故此,只有把生命教育纳入教育活动的核心之中,才能使整个教育充满活力,更好地发挥教育之作用,实现教育"为何而生"的终极目的。当前我国高校关于生命教育的理论探讨渐趋深入,但存在着操作性、体系性不足的问题;在实践层面存在着生命教育体制不健全、高校心理咨询与干预能力有限等问题。应当重构一个以关怀为核心的完善的生命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认知水平,加快生命伦理法律化进程,并把生命伦理教育纳入到高校德育内容和评价机制之中。  相似文献   

20.
高等学校生命教育是依据人的生命特征,遵循生命教育的规律,按照大学生心理特点,唤醒大学生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其内容主要包括生命意识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和谐人格教育和生命发展教育。高等学校应通过转变教育理念,设立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把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作用等途径积极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