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检务公开应当遵循“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基本准则。检务信息的特殊性决定了检务公开的例外也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为实现“最大限度的公开”与“公开例外”的平衡,检察机关需要加强对“公开”与“例外”标准的把握,坚持例外先定、例外有限以及例外时限的原则。同时,在检务公开的过程中,还应当根据检察机关的不同职能,对检务信息的例外制定相应的救济措施,为实现检务公开的健康、深入发展提供有效的监督与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
知情权是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前提性、必然性权利。公民知情权的实现遭遇来自主体、公开例外、程序等方面的多重障碍。针对知情实现的现实障碍,需要减少或取消对知情权申请主体资格的限制,建立信息公开申请移送制度,避免行政机关基于主体资格的推脱推诿;明确信息公开例外的界定、规范信息公开例外的审查制度,削减行政机关拒绝公开的借口;建立行政复议前置和信息公开审查委员会制度,增强信息公开行政复议的公正性和实效性,破解知情权救济的程序性障碍。  相似文献   

3.
检察机关工作秘密是指检察机关在检务活动过程中形成的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外的不宜向外公开的事项。工作秘密的本质属性、检察机关的职能行使以及检察机关工作秘密的现状需求决定了检察机关工作秘密以检务公开例外的特有形式存在的必要性。为对检察机关工作秘密有着更为深入的认识,将其范围界定为检察机关的"内部信息"、"讨论信息"以及"执法信息";同时,为正确处理检务"公开"与"工作秘密"的关系,检察机关还需要坚持"公开推定原则"、"例外法定原则"、"例外有限原则"以及"例外时限原则"的利益衡量标准,实现公开与例外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政府信息公开例外规则依其例外的程度不同,可以分为国家安全与公共利益例外、第三方利益例外、内部行政信息例外三个逐次递减层次。在制度的设计层面,公开的三个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对这三个层次的司法审查应当依次采用仅审查是否存在合理依据、以利益衡量为基本出发点以及尊重的态度和有效监督并举的三种标准,才能达到兼顾保证信息公开与保证行政主体独立行政职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监督法》的实施使我国监督法治生态发生了积极变化,但并没有完全实现其立法期待.因此,需要从立法的角度思考《监督法》的完善.一是增设“法律责任”的专门规定,对监督对象与监督主体法律责任的适用条件及其责任形式作出“直接且明确”的规定.二是完善监督公开的制度设计,实现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以主动公开为原则以申请公开为例外、以实时公开为原则以事后公开为例外、以实质公开为原则以形式公开为例外的基本要求.三是创设观审制等新的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中政府机关掌握的海量信息作为大数据,是宝贵的财富资源,对公众、企业和政府都有巨大的价值.中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运行取得了巨大成效,但并不能适应大数据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应将修改完善其法律制度提上议事日程,树立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法律宗旨,并贯穿法律制度规范始终.还应通过理顺体制,完善主动公开机制,促进政府数据开放,进而打造开放政府,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是我国信息公开进程的里程碑事件,对推动透明政府建设起到积极有效作用。但同时应看到,因信息公开例外规则应用的缺陷,阻碍了信息公开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信息公开规则应用的缺陷进行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政府信息公开应当遵循知情权保障原则、最大公开原则和权利合理限制原则,对于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秘密的信息、涉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信息、行政过程信息等各种信息公开的"公开例外"或"可不予公开"的情形,应予以必要的限制,并通过正当行政程序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应根据公共行政实践和行政法治的发展,不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相似文献   

9.
信息自由(freedom of information)最早被作为《世界人权宣言》中表达自由的一部分,现在已发展为保证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性权利。在中国,这一迅速生长的重要自由已被规范表述为知情权,并被写入2009年4月发布的中国首部《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中。在这个对于人民生活至关重要的领域,国外理论和制度实践对于中国显然具有直接的启示。法治国家对信息公开的坚守表明,无论信息公开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阻力,公开是原则、保密是例外已经成为各法治国家普遍遵循的原则。《南京大学学报》的当代西方研究专栏专门组织了信息自由与信息公  相似文献   

10.
从政府信息公开的视角来看,我国新修订的《保密法》在定密制度、保密制度、保密争议解决和救济机制等方面仍存在着缺陷。因此,应确立公民知情权高于国家秘密的理念,在坚持"公开为原则、保密为例外"的原则下完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11.
高校信息公开是保障高校师生知情权的一种手段,有利于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工作透明度,推进民主办学和依法治校.然而,目前高校信息公开存在着许多问题,为进一步推进高校信息公开工作向纵深发展,需要健全体制机制,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内容的覆盖面,加强信息公开工作的实施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诉讼制度初步确立了一定的雏形,然而在行政法治实践中其仍然暴露出种种问题和缺陷.文章从政府信息公开诉讼法律渊源、政府信息公开诉讼法律原则、政府信息公开诉讼受案范围三个方面分别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诉讼制度的合理设计提出完善路径,以期为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顺利推进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13.
公共监督制度是民主社会保证偏好一满足模型得以良性运转的基础性保障制度.信息公开不充分以及由此导致的实际监督权不对称是中国政府公共监督制度失效的重要原因.有效监督公共权力以信息公开为前提条件,以权力平衡为制度保障.通过体制改革实现政务信患的公开和公共权力的制衡,已然成为中国政府制度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鉴于此,构建信息公开机制和权力平衡机制是新时期中国政府有效监督公共权力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红十字会的首要职责是救灾,而灾害信息畅通与否、灾害信息传递机制健全与否,这些都事关红十字会的救灾结果和成效.在灾害发生后,红十字会主要通过自身的信息输送系统以及政府职能部门和媒体收集相关灾害信息,并以此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级别.在日常生活中,红十字会主要通过面向社会公众的防灾知识教育、灾情考察等进行灾害信息的传递和获取.红十字会的灾害传递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尤其要与水利、气象、海洋、农业、民政等相关部门的信息渠道实现“无缝对接”,更好地发展和优化自己的信息管道.  相似文献   

15.
房地产登记信息公开制度是确保房地产交易之安全与便捷、保障房地产法律关系主体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但是我国目前的房地产登记信息公开制度还存在诸多问题,通过探讨我国目前房地产登记信息公开制度的缺陷以及原因,为我国房地产登记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德平 《甘肃社会科学》2007,(3):228-230,249
政府信息公开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法制政府、高效政府、信用政府的必然要求.然而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不协调,这就要求我们尽快完善法律体系,构建政府信息公开体系,建立监督机制,使政府信息公开真正落到实处,实现公民的知情权,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成就、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打造阳光政府、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举措.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当然,目前我国政府的信息公开制度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一些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政府预算信息公开的诉求日趋强烈,从中央到地方围绕推进政府预算信息公开进行了积极探索,并且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是,在政府预算公开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公开的项目和数据不全面、缺乏横向比较、难被公众理解等,思想意识滞后、法律法规障碍、内外机制不畅是上述问题的深层成因.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为我们化解政府预算信息公开的突出难题提供了有利契机,根本路径在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预算公开监督,从技术上增强预算公开的易懂性,细化公开项目,统一政府预算公开的口径和形式.  相似文献   

19.
我国信息公开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光辉 《中州学刊》2005,(6):128-130
我国的信息公开尚处于中央政策号召、各级政府摸索前进的实验阶段,缺少系统的制度安排.在信息公开的过程中存在着认识不深、主体单一、内容肤浅、救济制度缺失等问题.信息公开的规范,必须充分认识信息公开的意义和作用,必须在实践中逐步扩大信息公开的主体和范围,必须进行统一的信息公开立法.  相似文献   

20.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信息公开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而且是公民实现民主权利的根本保障,也是政府部门进行改革的基本方向.在信息公开手段多样化的今天,政府信息公开应从人性化的理念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平等地保障弱势群体的知情权,创新信息公开的服务方式.在建立政府门户网站、构建电子政府的过程中,也应本着人性化的原则,打造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体现以人为本、提供创新、全面贴身服务等服务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