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种族记忆作为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而集体无意识通过“原型”将人类整体心理积淀的内容表现出来。本文试图运用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分析《北风那个吹》中主人公牛鲜花这个人物形象。笔者认为,正是牛鲜花身上所特有的人类古老的伟大母亲原型、受难原型以及复仇原型的特质唤起了广大受众的集体无意识,从而引起了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2.
“原型”概念,一是侧重于文化心理和集体无意识范畴的“原型”(Archetype);二是侧重于认知过程和创造心理方面的“原型”(Prototype)。“Archetype”的原型是一种原始意象,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的构成要素。“prototype”的原型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基于Archetype,原型理论(Archetype Theory)成了荣格心理美学的中心议题;基于prototype,Roch等建立了认知心理范畴的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这两种“原型”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在很大程度上有其相似性,都是人类思维和解释现象的一种心智模式。  相似文献   

3.
建筑理论中存在几种对“原型”概念不同的解释,它们虽都深受容格的“原型”与“集体无意识”理论影响,但其具体意义有所不同。在建筑结构主义中,“原型”是一种对“深层结构”的探索;建筑类型学中的“原型”则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能显示类型特征的形态;而传统地区建筑在长期演化中所产生的典型形态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原型”。文章通过对“原型”不同概念的比较分析来探讨原型理论对当代建筑创作的意义,引发我们对建筑地区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容格“原型论”美学评析曾繁仁早在1919年,容格就在《本能与无意识》一文中提出了“原型”的概念。他说:“本能与原型同样出自集体无意识”。(转引自《神话──原型批评》第99页注②,陕西师大出版社1987年版)但将其作为美学或艺术的理论提出却是1922年...  相似文献   

5.
犯罪的概念是犯罪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它是犯罪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只有对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做出一个科学、明确的界定,才能更好地开展对犯罪学基本理论范畴如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预防等问题的相应研究。而对于犯罪学中犯罪概念的科学界定需要建立在上位概念的澄清——犯罪学中“犯罪行为”之范围的界定及其价值属性、社会属性和法律属性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6.
在犯罪学的不断发展中,犯罪预防的有效性这一课题在国际犯罪学领域日益成为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从犯罪学的发展历史来看,理论的有效性乃至生成坚定的理论工具仍然是犯罪治理模式的重要基础。通过对犯罪预防理论和策略的检视可以发现,即使在国际犯罪学界,对犯罪预防和犯罪控制的理论研究也并不如对犯罪原因的研究那样清晰一致。我国犯罪学更出现了在犯罪预防理论和策略上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因此,对犯罪预防理论的有效性检视,将使犯罪学在“什么是有效的?”这一方法论所衍生的理论和知识中受益,最终推动犯罪预防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7.
荣格的心理学说集中体现在“集体无意识”上,集体无意识的核心内容是原型,原型对形成人的人格和行为特别重要,戈尔丁的《蝇王》表现了一系列如荣格所说的原型,塑造了不同个性和人格的形象,富有耐人寻味的魅力,奠定了他的小说的隐喻世界和象征世界。  相似文献   

8.
在数字化时代,犯罪学的研讨主题从“城市吸引犯罪”演变为“网络吸引犯罪”,数字技术和数字平台成为全新理论要素,犯罪的平台治理模式崛起,看门人规则为之提供了体系化的制度依据。在域外,理论界明确提出数字犯罪学的学术标签,以犯罪学智识助力数字社会的秩序重建成为时代主题;在国内,数字犯罪学依循着基于平台生态系统的系统论路径,通过在线控制的信息论路径以及基于看门人规制的控制论路径风靡云涌。数字犯罪学研究有力回应了传统理论对新型犯罪解释乏力的失语困境,一跃成为当下最有活力的研究方向。今后,数字犯罪学应进一步重视对新型犯罪及网络黑灰产业的现象洞察、对传统犯罪学的传承与发展、看门人规制的适用及其问题、平台治理的价值权衡等重大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9.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理论:集体无意识、种族记忆、原始意象等等成为原型批评大厦的基石。他的原型理论从最深层次上揭示了文学的奥秘、文化的奥秘、人类精神的奥秘。“自我牺牲”原型、现代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原型、“青年——成年(老年)”是众多原型种类中的其中三种原型模式。读者在了解了原型批评方法后,对于文学的鉴赏会有更深一层的把握。  相似文献   

10.
神话原型理论研究原始先民及文化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每个作者和作品都蕴含着先民流传下来的集体无意识的经验。试图从神话原型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康拉德的《黑暗的中心》的结构原型、情节原型和人物原型,认为该作品是时代环境和原始先民的集体无意识在作者身上共谋的结果,同时亦流露出作者隐藏在殖民主义批判表象背后的惋惜和依恋等复杂的感情。  相似文献   

11.
荣格认为文艺创作的根源和动机来自超个人的集体无意识,而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这也是一部作品具有永久性艺术魅力的原因所在。吉尔吉斯斯坦作家艾特玛托夫的中篇小说《花狗崖》正是一部这样的作品,其中充满了神话原型、原型模式、原型意象、原型母题,因此它具有了跨文化区域跨时代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集体无意识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在神话原型批评中意义重大。文章以英国当代著名女性作家拜厄特代表作《占有》中的一则童话《水晶棺》为例,以集体无意识为理论基础,通过与其他文本的对比以及对《水晶棺》新视角的探讨,分析集体无意识对作者创作的影响。可以看出,作家在作品中有意识地赋予作品新的时代内涵,一方面集体无意识使经典得以延续;另一方面,个人有意识又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对犯罪者“人身危险性”的评价,属于刑罚裁量中对犯罪者个人情况评价的核心内容,国家应围绕以上因素设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专家评价制度。在对犯罪者刑罚的裁量中,法官在主要根据犯罪者的行为责任决定刑罚的基础上必须考虑专家提供的对犯罪者“人身危险性”的评价结论并结合犯罪者的其他个人情况决定其刑罚。其中,对犯罪者“人身危险性”的评价应规定为法定情节以体现我国刑法的刑罚个别化原则和预防犯罪为主的刑罚目的,实现刑法立法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美国19世纪著名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早期开创者之一,其小说和人物刻画大量运用了心理分析技巧。文章借助荣格的无意识理论,特别是集体无意识、个体无意识以及从众求同原型和阴影原型等概念来分析霍桑笔下的人物形象,探究人性中善与恶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在他们身上的体现,进而揭示小说家的"无意识"人性观,说明霍桑的文学创作思想与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有高度相似性。  相似文献   

15.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对神话原型批评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学术界对荣格及其理论多有论及,但对于荣格的心理发展历程却较少涉足,其实作为一个心理学家,荣格本身的心理发展过程就很值得人们关注.他从少年时期就逐渐形成的独特心理模式正是他提出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土壤.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以及其派生出的原型意象虽然出发点是心理学,但对文学同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对神话原型批评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学术界对荣格及其理论多有论及,但对于荣格的心理发展历程却较少涉足,其实作为一个心理学家,荣格本身的心理发展过程就很值得人们关注。他从少年时期就逐渐形成的独特心理模式正是他提出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土壤。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以及其派生出的原型意象虽然出发点是心理学,但对文学同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一 原型批评是当代西方学术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于本世纪初最先在文化人类学、分析心理学和象征哲学中形成和运用,后来被引入文艺批评。原型即原初的类型。不同学科中做为研究对象的原型有不同的“原初”意义。分析心理学家容格说:“原型概念指的是心理中明确的形式存在……神话学研究称之为‘母题’;在原始人心理学中,原型与列维——布留尔所说的‘集体表象’概念相符。”原型“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某种在其它知识领域中已被认可和命名了的东西”,属于“第二心理系统”即“集体无意识心理领域”。加拿大学者弗莱在其1957年写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对中国装饰中的传统纹样“喜相逢”作文化发生学的研究,揭示了其产生之原初根源,所涵含之深层意义,以及对中国后世文化艺术之影响,认为喜相逢已不仅仅是以一种装饰纹样而存在,而是以一种集体无意识原型而潜存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了。  相似文献   

19.
论犯罪统计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实证科学以统计为基础,犯罪统计是犯罪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我国犯罪学理论研究的不发达与犯罪统计研究的落后有关。加强对犯罪统计的研究对促进我国犯罪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发展历程上看,西方犯罪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末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我国犯罪学中的犯罪原因论在经历了早期的繁荣之后,也陷入了停滞不前的状态。在西方犯罪学中,就如何发展犯罪学理论出现了证伪与整合的路径之争。我国的犯罪学从一开始就讨论整合的问题,造成了犯罪学研究中犯罪原因论发展的困境。证伪与整合的方法应该在不同的价值取向上发挥作用。就犯罪原因理论研究来说,应该提倡"片面而深刻"的证伪研究路径;而对于厘清犯罪学理论和面向治理犯罪而言,整合是必不可少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