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9月11日,小泉纯一郎领导的自民党在大选中获胜,296人当选众议员,如果加上联合执政的公明党当选众议员31人,其总数已超过众议院议员定额480人的三分之二。这次大选的热闹非凡的过程及严重一边倒的结果,均为战后日本政治所仅见。日本政治的第二次“总体保守化”即“总体自民化”由此开始,以小泉的一系列主张为代表的民族保守主义(有外电称此为“新型民族主义”)由此成为当代日本政治的主流,日本的泡沫政治因此迅速发展。根据日本宪法,新国会中的参议院已无力阻止小泉推行其改革方案,基本丧失了对众议院的制衡作用,国会无可选择地成为民…  相似文献   

2.
日本"总体保守化"及其相关概念解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日本政治研究文献中 ,“总体保守化”与“保守化”、“保守主义”和“右倾化”等概念既有共性又有区别。本文所述“总体保守化”专指冷战结束以来日本政治体制转型的指向性变化 ,它表现为保守主义执政理念的张扬 ,也可称之为各党派及其政策的“保守党化”。日本的“总体保守化”具有以保守党的分裂为发端、由众议院议员选举制度改革确定方向、以“保守两党制”为既定目标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2009年8月30日举行的第45届众议院选举中,民主党大胜,自民党大败。9月16日下午,鸠山由纪夫当选日本新首相,组成民主党、社民党、国民新党的三党联合新政权。战后以来(或日“自1889年即明治22年以来”),日本首次因众议院第一大党交替而建立新政权,这是否意味着日本政治真的走上了战后历史的分水岭,进入一个崭新时代?日本政权更迭对今后中日关系将可能带来什么影响?上述问题便构成本文论域。  相似文献   

4.
老牌保守党自民党"一党独大",得益于"小选区比例代表并立制"中"小选区"优势的制度保障。近来,自民党在国会大选中实力大增,历史修正主义及修宪意图凸显。社民党等革新政党的议席急剧减少,基本失去对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制约力。新型保守政党民主党的政策"自民党化",公明党的执政党化,加之维新会和次世代党等右翼政党的崛起,日本政坛的"总体保守化"势在必然。从内因来看,日本现行选举制度客观上使得传统革新政党及在野小党弱化,保守政党壮大,日本政党政治生态发生结构性改变,导致日本政坛"总体保守化"趋于常态化。  相似文献   

5.
战后日本的国会制度采用两院制,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是国民主权下的最高权力机关和唯一立法机关。两院均由普选产生,犹如国之双目反映国民公意。参议院作为"再考之府",对众议院以"民主多数决"原则下形成的法案,进行再审议,抑制盲目多数与政党偏私,在制度上具有相对独立性。然而,在"55年体制"时期由于自民党独占国会众参两院的多数议席,在党内事前审查制度下参议院一度沦为"众议院的附属品"丧失机能。平成时代以降,随着"55年体制"的瓦解与政治改革的推行,参议院的政治作用日益凸显,其运转经历了三个阶段:平成前期参议院的多党化格局与协商政治;平成中期参议院的执政党化重组与联立政权;平成后期参议院的在野党化与政权更迭。现今在安倍一强独大政治之下,作为"再考之府"的参议院正面临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6.
三次"琉球处分"不仅是冲绳人一再被"出卖"(处分)的历史,也反映了琉球、中国、日本以及域外力量美国两者及其三者之间的历史恩怨,因此也是探寻琉球主权归属问题的主导线索。在这三次处分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不断进行着"处分"与"反处分"的斗争,琉球岛内反"处分"的斗争最为激烈和持久,并一直延续到今天。三次"琉球处分"是东亚国际秩序演变的产物,其背后掩盖着近代日本国家发展道路的轨迹以及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安全战略。对于美日两大强国,或者说是某种程度上的宗主国,琉球重要的战略地位使其一直扮演着"棋子"的角色。本文以此为线索,通过回顾三次处分的历史过程并分析各方决定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探讨内置于东亚近代史的琉球主权归属的历史和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7.
进一步加强对日本的研究——兼评《现代日本政治》何方王新生同志著《现代日本政治》(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出版),是以借鉴政治过程论为主,结合政治制度与政治结构的分析,探讨和论述战后日本政治的。它为观察和了解日本政治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算得上日本研究的...  相似文献   

8.
政治右倾化是日本政坛总体保守化的历史必然。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内容或目标与日本民族主义的政治诉求有着"同一性"特征,且日本执政的保守政党实施政治右倾化所奉行的保守主义理念含有民族主义成分,进一步证实日本的政治右倾化具有民族主义特质。日本保守势力的保守主义执政理念体现为政治右倾化及其民族主义言行,并在政治过程中成为影响政府决策及政策方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1945-1947年,国民党统治区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学生运动,分别形成以昆明、北平、南京为中心城市的三个学生斗争的集中区域。三大区域的形成,既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一般规律,也表现出不同区域的各自特点,显示了不同的政治力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产生的不同影响。考察影响战后中国城市学生运动的区位因素及内在联系,将三次学生运动高潮和三大斗争区域做历史的比较,对于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和环境下,如何制定科学的方针和实施有效的斗争策略,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09年8月30日,日本举行了国会众议院第45届选举。民主党以压倒性的优势赢得众议院多数席位,获得执政权力。9月16日,民主党党首鸠山由纪夫当选日本内阁首相,与社民党、国民新党合作组成三党联合内阁。这是战后日本政治史上第一次具备较完整意义上的两大政党轮替,这一历史性的变化,对日本国内政治的结构、格局和生态,以及国家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方针的选择,必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一方面,日本政治将进入以两大政党为中心进行博弈和角逐的格局,另一方面,其发展变化还有很多非确定性,究竟能否就此形成两大政党轮流执政的制度化机制,还需要密切观察。本文将主要从日本民主党政府的对外政策的角度,就其中最为重要的对美、对中政策,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日本新宗教的教势得到了巨大发展,在日本宗教史上又一次掀起热潮。日本新宗教教义中的民族主义倾向在战后民主主义与和平主义思潮占主流的社会中并没有消失,要求维护日本传统和尊皇复古的右翼宗教团体一直打着民族主义的旗帜扩大教势,并推动日本社会逐渐迈向保守化。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世俗民族主义不断膨胀,而新宗教中的民族主义也越发活跃。本文通过对日本新宗教中民族主义倾向的研究与剖析,探讨新宗教在日本社会中的作用以及对日本和世界政治可能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日本修宪动向的由来与发展——以宪法第9条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今年1月20日召开的第147届日本国会上,最引人注目的举动是众参两院分别设置“宪法调查会”并开始工作。以此为标志,战后几十年来一直争论的修宪问题正式纳入了日本立法机构的日程。日本有舆论称:关于修宪问题的讨论,将会使日本政治斗争尖锐化,并可能导致政界重组。1日本为什么要修改宪法?修改宪法具体要修改什么?修宪的前景如何?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一、宪法第9条与日本国内的修宪斗争1945年8月,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打击下彻底失败,随后美军占领日本。为了彻底铲除日本的军事力量,摧毁竞争对…  相似文献   

13.
《日本国宪法》宣布日本放弃战争并对军事力量做出限制。宪法甫一出台,便出现了"修宪论者",这与幕末日本和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后继起的"条约修改运动"十分相似。岸信介是战后初期"修宪论者"的典型代表。在他执政时期,虽然"修宪任务"未完成,但通过不断找寻"防卫力量"与宪法契合点的诸多努力,留给了后人一笔政治遗产,即在"南进论"指引下构筑海上防卫力量。从"吉田路线"为海上防卫力量复兴所做的准备,到岸信介执政时期的重建,再到池田内阁以后的传承,日本海上防卫力量经历了由复苏到强大的过程。结合今天日本的实际情况,可以认为战后日本海上防卫力量的重建是从岸信介政府以日美同盟为后盾与美国共享亚洲及太平洋海权开始的。  相似文献   

14.
战后日本的地方自治以知事和地方议会由居民直接选举并相互监督的二元代表制为原则,地方自治体的权力运行主要取决于民意支持以及地方议会对知事的支持与合作,不受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具有相对独立性。东京都作为日本最重要的地方自治体,东京都政不仅具有独立性,而且都知事与都议会的选举结果直接影响各政党在首都的力量消长。逾总人口十分之一的"民意"走向,更使其成为全国政治的"晴雨表"影响国政走向。战后的东京都政经历了保守政党主导下的政官合作、多党化格局下的协商政治、无党派主导下的合作与对抗三个阶段。战后初期,保守政党以及其后成立的自民党,凭借在首都的政党组织票和东京都议会的多数席位,通过支持东京都知事的政治运营实现对东京都政的干预;1965年"刷新都政选举"后,东京都议会呈现多党化格局,自民党被迫选择同各政党展开协商政治;冷战后随着无党派力量的崛起,自民党与东京都知事之间基于彼此利益需求进入到合作与对抗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市川房枝是近现代日本政治史上颇具代表性的妇女解放运动家和女性政治家。1924年12月,市川参与成立的"获得同盟"被视为战前日本妇女选举运动的摇篮,她作为妇女选举运动旗手始终坚持引领着为女性获得参政权的斗争。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使正处于高峰期的妇女选举运动急转直下,市川在提出反战主张的同时,将市民活动纳入妇女选举运动领域。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妇女选举运动转向为战时体制服务、支持侵略战争,市川也成为战争帮凶。经过战后民主化改革,日本女性获得了平等的参政权,但政治风气却趋于保守。回顾历史,可以说战前、战时妇女选举运动累积的经验,形成了近现代日本政治的暗流。市川在领导妇女选举运动的过程中,一边推动女性参与政治,一边与自民党主导的利益诱导型金权政治相抗衡。其倡导的"政治即是生活"政治理念与实践,也成为导致战后日本两次政权更迭的重要背景。  相似文献   

16.
张云 《日本学刊》2008,(1):49-59
作为日本最有代表性的压力团体,日本经团联在战后很长时间内通过向自民党提供"政治献金",对日本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以日本自由贸易协定政策出台为例,探讨自1994年开始停止向自民党提供"政治献金"后,经团联在日本的对外贸易政策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并试图从压力团体的角度来考察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7.
2019年老天皇退位、新天皇即位无疑是战后日本政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新年号"令和"所蕴含的政治意义与产生过程也耐人寻味,值得研究探讨。纵观日本历史,"保卫年号纪年方式"乃至对天皇制度的宪法解读,之于保守政治势力而言是贯穿战后历史的重大政治课题,围绕年号的攻防斗争也在不同时期显现出来。本次年号"令和"虽然不具备以往"保革对立"或在野党强大状态下的政治环境与背景,给全社会造成冲击的强度与烈度也远不及当年"元号存废之争"来得剧烈,但安倍政府刻意"脱离中国文化"的用心、用典,以及水面下的政治主导与暗箱操作等,仍反映出保守政权的政治寓意和发展愿景,也由此为人们预测日本在"令和时代"的生存发展模式,甚至国家发展蓝图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2017年10月22日,日本第48届众议院议员选举结束,枝野幸男于10月2日创建的立宪民主党在成立后仅用了短短的一个月时间便成为日本第二大党,这在日本战后政治史上可以说非常罕见。本文采用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从议题取向、政党认同、候选人取向三个方面对立宪民主党跃升成为日本第二大党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立宪民主党成为第二大党对日本政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日本1952年得益于"旧金山媾和"重返国际社会。中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受害国之一,因为美国的反对却没能参加旧金山会议,战争赔偿问题自然就成了战后中日关系中的重要议题。本文综合利用日、中双方的外交史料和先行文献,对战后日本拒绝对华赔偿的政策过程进行还原。笔者认为,日本在1952年的"日台和约"谈判和1972年的"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中相继利用制造"两个中国"的战略,实现了不赔偿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组织编撰的学术文集——《日本战后70年:轨迹与走向》和《中日热点问题研究》于2015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日本战后70年:轨迹与走向》一书,由日本战后70年编委会编。该书从政治、外交、安全(日美同盟)、经济、社会、文化、思想、中日关系等多个领域,对日本战后70年来的轨迹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刻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日本的未来走向做出预测。《中日热点问题研究》一书,由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编辑部编。该书根据"聚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