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北京卫戍区政治部副主任杜泽州同志,在长征时期曾任张思德的班长。近日,笔者在北京西城区慕名采访了现已86岁高龄的杜泽洲老人,他动情地讲述了与张思德相识的那段往事。  相似文献   

2.
采访手记:2005年10月25日。秋日暖照,赣州市区的红旗大道祥和、有序。我们一行三人寻访了家居市区的老红军王承登。他用自己的长征体验给我们真实地诠释了70年前的长征。  相似文献   

3.
采访手记:长征是艰苦的历程,是残酷的体验,更是感情的流淌。2006年5月19日,笔者在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采访了长征战士杨永财。采访中,我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杨老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4.
周应炳 《老友》2013,(4):64-64
去年夏季的一天,我随县里领导同去本县孙坊镇敬老院慰问102岁的孙三秀老人。到了敬老院,我们看到老人衣着整洁,步履稳健,精神矍铄,谈笑风生,心想:这哪里像一个百岁老人啊!孙三秀和她的小儿子朱水根招呼我们坐下,在接受领导的慰问后接受了我的采访。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应《老友》杂志社之约,采访了当年长征时给王稼祥同志当保健护士的郑文甫同志。郑老已88岁高龄,步履依然稳健,思维清晰,谈起火红年代的往事历历在目。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为履行神圣使命奋力拼搏的壮丽画卷。  相似文献   

6.
金秋十月,我怀着十分敬慕的心情在九江居所采访了副省级离休老红军杜宏鉴。他家的小院子里两棵柿树挂满了红透的柿子,几棵桔树上的果子也渐渐变得金黄。杜老脚步敏捷地迎上前来,双目炯炯有神,87岁的老人了,给人的印象还十分健康。杜老了解来意后,利索地从桌上一堆书籍中找出了一个笔记本,这是他作长征演讲提纲的记事本。翻开本本,他的思绪仿佛回到了烽烟滚滚的岁月。  相似文献   

7.
沐浴着早晨温暖的阳光,我在两位同志的陪同下,采访了正在医院疗养的老红军姚仕禄。姚老听我们说明来意,兴致勃勃地接受了采访。追思长征路上的往事和十多年的从军历程,姚老侃侃而谈起来。一提起少年参军的那段往事,姚老百感交集。因为家里穷,姚仕禄12岁便不得不在一户做鞋的人家里当学徒工,在那里常挨打,饱受欺凌。13岁那年一  相似文献   

8.
上海游记     
二月初,我们三百多位小记者要去上海考察学习。大家一路欢声笑语,对未来两天的上海生活充满了好奇。采访好八连军营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闻名中外的南京路好八连。我们到那的时候,正赶上解放军叔叔训练。他们整齐划一的动作,引得我们惊叹不已!好八连战士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不管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每月的20号他们都会去社区为孤寡老人服务,风雨无阻。看到好八连的战士对老人们如此关爱,我们也被深深地打动了。我心想,每月的20号,那些老人该有多高兴啊!领略外滩夜景这次游览的第二站,就是绕着上海外滩走一圈儿,领略一下闻名遐迩的外滩夜景。…  相似文献   

9.
长征颂     
长征,是一个崇高信念的高扬长征,是一个伟大精神的象征长征,是一支雄师劲旅的越挫越奋长征,是一个英雄民族的英勇攀登长征的精神啊永远没有句号长征的意志啊还在我们事业中日升月恒啊七十年了——七十年前赴后继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长征再续七十年一路雄风七十年只是弹指一挥七十年我们走进了强盛七十年我们学会了创造七十年祖国领略了光荣啊——在我们的征途上还会有大渡河、腊子口需要我们跨越、强攻在我们的前进中还会有横断山、大雪山需要我们努力攀登我们是英雄红军的后来者我们是探索前进的急先锋我们还在长征啊因为我们肩负着神圣的…  相似文献   

10.
叩响国家语委宿舍楼的一户门铃,在家政服务员的引导下,记者只见一位清癯和蔼的老人正从书桌旁的椅子上站起来迎候。他就是记者所要采访的久闻大名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我们面对面坐在有年头的、略显斑驳的小书桌前开始交流。难以想象,这位唯一健在的《汉语拼音方案》设计者那么大的学问竟是在这小小的书桌上做的。尽管老人有些耳背,采访中偶尔还得借助纸笔,但记者自始至终都能感觉老先生思路的清晰、思维的敏锐和精神的豁达。  相似文献   

11.
近日,在郑州919路公交车上,一起因年轻人未让座起始、老人与之发生争吵、最后老人倒地猝死的新闻被社会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警方介入后通过查看监控录像看到,双方先是言语争执,之后发生了肢体冲突,时间持续约10分钟。小伙子先是坐在下车门后方的座位上,老人先走过去,双方出现言语纠纷。争执中,下车门前方有人起身给老人让座。老人坐下后,双方语言争执并未停止,老人随后又起身来到小伙子跟前理论,双方发生了肢体冲突。随后,车上乘客将两名当事人拦开,但双方语言争执没有停止,再次发生肢体冲突。此次冲突后,小伙子下车,老人倒地。有乘客反映,过程中,老人打了小伙子几个耳光,小伙子并未还手。事后,这位张姓老人的家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父亲60多岁,患有心脏病,因他刚过世,不便对此评论。网评热议有称,年轻人应该给老人让座,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有评论说,如果乘车的年轻人没有坐在为特殊群体设立的座位上,并无为老人让座的义务,老人也要体谅年轻人的辛苦劳累。这应该属于道德范畴的争议。仅就这一事件的法律责任而言,当事小伙子应该就老人猝死担当什么责任,我们需要一个明晰的了解。只是,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我们的争议和讨论,是为了这样的事件不再发生和极少发生。  相似文献   

12.
市里召开健康老人表彰大会,会上有10名健康老人受奖,其中有一对80岁的同龄老夫妻。一个周末的晚上,我饶有兴趣地采访了他们。这对健康老人红光满面,笑容可掬,看上去还不到70岁。当我说明来意,想了解他们健康长寿的秘密之后,老夫妻相互瞅了一眼,老先生说道:“其实,我们够不上健康老人,这不是客气,因为,我们都得过被称为绝症的癌症。”  相似文献   

13.
在山西盂县采访“慰安妇”,我们自己不知不觉“掉了进去”,那些伤痛,那些耻辱,仿佛与当事人一起经受过、苦熬过。在一间间破败的平房里,紧握一双双干枯的手,凝视一张张发皱的脸;感受她们的苦难,倾听她们的心声……我们流下了眼泪,为她们的不幸,更为她们的坚强、美和善良。采访这些受害老人,我们一直回避着一个字眼:慰安妇,因为这个词既不符合  相似文献   

14.
事先预约采访老红军黄彬时。他总推辞说自己当初只是个“红小鬼”,没有故事可讲。可一坐下听他描述长征时,70年前的  相似文献   

15.
稻香翁 《社区》2014,(13):51-51
两位年逾花甲的老人,背着行囊,挎着相机,沿着宽阔的辽河河岸,走村入户,调研访问,采访录音——这两位老人,便是我和老伴!我们在为辽河“作传”呢!  相似文献   

16.
关于范长江与《中国的西北角》之余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5年7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采访西北。范长江自己后来说此行的目的之一是"研究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一些研究者则认为范长江"最早报道了红军长征"、范长江是"第一个公开、如实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记者"。事实上,范长江西北行时正处于思想立场的剧烈转型期,尚未最后定型,他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还没有正确的认识,而且自1934年7月起先后有5路红军长征,它们长征的起点不同、过程不同、到达陕北的时间不同,因此范长江西北行的目的不可能是"研究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范长江在西北行中基本没有接触到红军,他对红军的报道并不完全真实。1935年7月才赴西北采访的范长江也不可能是最早报道红军长征的记者。现有史料证明,陈云才是正面报道和宣传长征的第一人。西安事变后,范长江在塞上行中,见到了一批我党高层人士,尤其是与毛泽东的彻夜长谈,使他开始了世界观的根本性转变,自此才彻底改变了对我党我军的认识。另一新闻巨子邹韬奋与范长江的思想道路有着惊人的相似。在对范长江早期思想的研究中,要敢于正视和承认范长江西北采访前后存在着思想弱点,不应为尊者隐、为尊者讳,实事求是是研究历史人物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新闻采访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高等学校校报记者必须懂得这门学问,掌握新闻采访的艺术。否则,校报上的新闻就缺少新意,平谈乏味,甚至出现报道失实的现象,影响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8.
王大庆  丁振国 《老友》2011,(9):56-56
薛宝珠老人住在江苏东台市新桥小区44号楼603室,笔者前往采访时,曾怀疑地址是否有误,一个百岁老人怎么会住在没有电梯的6楼顶层呢?慎重起见,我们特意询问了周围邻居,得知薛老确实住在6楼。  相似文献   

19.
钟孟盛  郭世凤 《老友》2009,(1):45-45
获悉赣南采茶戏这朵客家文化奇葩,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息,每一位赣南人无不为之欢欣鼓舞。高兴之余,我们不能忘记赣州剧协名誉主席、赣南采茶歌舞剧团著名编剧高宣兰老人。近日,笔者慕名对高老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20.
2014年5月20日下午,在老干部局两位同志的带领下,我们一行5人来到古城南路50栋,采访了93岁的抗战老兵余昌和。听说我们要来,老人亲自走到家门口迎接我们,与我们一一握手。1.75米的他,背不驼,腰板挺直、步伐稳健、红光满面、精神矍铄。一提到抗战的那段经历,他就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