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纵观整个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涉及的问题极为广泛,但意识形态始终是它探讨的最为重要的领域,无论是对消费社会的批判、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抨击,对马克思幽灵的期许,对民主之路的探寻,最终都必然需要穿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幻象,方能使批判有所为,期许有所望、探寻有所归。因此,意识形态理论是贯穿整个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条重要的思想主线,把握了这条主线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可以掌握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旨,这对我们理解、批判后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郁建兴  陈建海 《北方论丛》2008,1(1):112-118
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开创性地奠定了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框架,也留下了不少悬而未决的问题,这给后世既造成了诸多争议,也为理论创新与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马克思之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经历了两次重要嬗变。其一始于卢卡奇、葛兰西,并在随后的法兰克福学派那里得到了充分展开,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与这一条主线相伴随的还有以赖希、弗洛姆为代表的社会心理研究和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其二是以拉克劳、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拉克劳、墨菲通过阐发"接合的意识形态",实现了当代意识形态研究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姜华 《北方论丛》2010,(1):129-132
意识形态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主题,对意识形态的研究与关注贯穿西方马克思主义始终。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围绕对文化的关注,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并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对文化的关注有不同的侧重,因此,对意识形态的研究视角和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其意识形态理论经历了一个从早期争夺文化领导权,到法兰克福学派以文化批判为中心建立其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再到阿尔都塞把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来分析的理论嬗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先进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包含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创建与发展中国先进文化,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并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相似文献   

5.
任何思想都有自身的理论渊源,马克思的文化思想亦是如此。从维柯那里,接受了"人类创造自身历史"的观点;吸收了康德的主体性原则,人类的一切都是自我创造而来的,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人类能够实现某些领域的自由,而达于和谐状态;从黑格尔那里,借鉴了精神劳动创造人,改为实践创造人。三人的思想汇聚到马克思那里,形成了生产劳动创造人、创造人类历史的观点,这是其文化思想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因英国伯明翰学派而闻名的文化研究,实际上源起于20世纪20、30年代兴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传统,并一直伴随着这一传统的发展而得以推展,在当代呈现出全球化和后现代主义转向.  相似文献   

7.
文化选择与现时代的文化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全球化的结果不是导致文化的同一性,而是导致文化选择,大众文化对高雅文化的背叛,是使文化走向多元论的根本途径。大众文化的民主性、商业化与“草根性”,虽然更加接近平民百姓,但却失去了统一的价值观。因此,重建经济理性、政治理性、道德理性,建构新的信念,对形成今天的文化观念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视域下的文化软实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益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而“文化软实力”也逐渐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更好地掌握主动权。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要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借鉴当今世界一切有价值的思想理论成果,高度重视和加快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9.
都市消费文化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化进程使城市社会固有的消费功能获得极大的提升,这是消费要素在后工业社会中被高度重视乃至无限拔高的根源。马克思的消费理论以消费与生产的相互适应与相互依存原理为基本逻辑框架,又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有机整体为总体理论背景,因而完全不同于当代消费文化研究者对消费功能的神奇夸大与无限吹胀,后者充其量只是对马克思"消费直接是生产"、"消费表现为生产的要素"、"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消费浸入精神生产"等命题片面理解与发挥的结果。在消费时代,生产仍在继续,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并没有终结,而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为有机地统一起来。特别是从自然环境保护与精神生态建设的角度,对当下理论界与社会思潮中日益泛滥的消费意识形态进行全面的批判性反思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后期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英国的传播与接受,主要是通过以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来开展的,而伯明翰文化学派也因此成名。斯图亚特·霍尔作为该学派的中坚人物,其文化研究一如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即从卢卡奇到阿尔都塞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诸流派)那样,以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解读为切入点,同时又赋予这一概念以独特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本文认为,霍尔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解读主要包括:其一,将大众文化视为当代意识形态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二,认为政治霸权是意识形态的主要社会功能;其三,多元链接构成了意识形态的实践机制。这就是霍尔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文化大众主义"解释。  相似文献   

11.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之文化批判向度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实践是人特有的生存方式,文化属性是人存在的根本属性,文化根源于实践,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活动的对象化.劳动异化的实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进而也是一种文化的异化.从文化的本质规定性层面来说,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严厉批判实质上就包含着一种彻底的文化批判精神.这种批判精神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实践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数字劳动的生产性问题是数字时代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主题。现有对数字劳动生产性与非生产性问题的研究,存在“数字劳动是非物质劳动”“数字劳动不存在明确雇佣关系所以是非生产劳动”等错解和误读。研究数字劳动生产性问题,要以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为根本依据。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揭示,生产劳动的含义具有理论决定性、客观确定性和自然必然性,界定生产劳动概念要运用物质规定性标准和社会生产关系标准,生产劳动时间的相对缩短和节约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向。我国生产性数字劳动的含义是生产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不少于自己消费的价值的、有益于社会的商品的数字劳动。要促进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必须正确认识生产性与非生产性数字劳动的各自功能及其内在关联,正确处理好生产性与非生产性数字劳动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从人类社会一般、商品生产形式、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撇开物质内容的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四个不同角度研究和界定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搞清和正确认识这些复杂的论述,有利于理顺物质资料生产和非物质资料生产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和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温兆标 《学术论坛》2012,35(4):18-23
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普遍性"理论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提供了学理支撑和方法导引,但迄今尚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的机理是"认同—悦纳—内化—践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当借助文化民生进行通俗解释和形象包装,在娱民、育民、裕民中寓民,润物无声地融入人民群众,引领人民群众,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8.
英国文化唯物主义一方面批判利维斯民粹主义的精英文化观,另一方面通过社会总体性批判,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社会历史批判和哲学批判中提炼出“文化”这一为马克思的原始文本所隐而未言的实在,把它作为重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框架,即强调“文化是物质生产形式”,突破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与上层建筑二元模式以及正统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局限,阐明了文化在社会生产和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依据威廉斯的理论,文化问题的研究必须在充分尊重文化自身独特性的基础上,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对其做综合式研究;文化活动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其内容十分复杂,只有通过对大量社会现象和复杂社会过程的研究,才可能准确揭示文化的内在机理与发展特性。任何把文化简单化约为社会问题或形式主义的研究方法都是有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意识形态在其表现形式上呈现出文化化的重要特征。这种文化化的特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把意识形态的争论转化为价值的争论;其二是把意识形态消融在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之中;其三是把意识形态对立转化为文明冲突。这三种形式从不同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构成了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