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后,肯尼迪政府立即给印度以政治军事上的紧急支持和援助。这是美国冷战思维下的本能反应。其后,随着冲突的很快平息,在较为长期的对印援助和南亚战略计划问题上,肯尼迪政府趋于冷静和理性,要求印巴首先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在南亚建立针对中国的"联合防御体系"。由于美英之间的矛盾、美国分裂中苏的政策、巴中关系以及印巴关系的互动等因素的影响,肯尼迪政府的这一计划最终落空。 相似文献
2.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是印度方面企图继承大英帝国的衣钵,强加给中国的一场战争。中国政府通过自卫,粉碎了印度的多次入侵。中国政府在自卫的同时,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希望中印双方能够通过和平协商谈判来解决双方的边界问题。中国政府在边界冲突中所采取的外交活动,充分展现出新中国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3.
赵学功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3):30-37
20世纪60年代初期,正当中国大陆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时,台湾的国民党当局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这是实现其“反攻大陆”梦想的有利时机。围绕“反攻”问题,美国政府与国民党之间进行了激烈的较量,最终迫使国民党放弃了这一冒险企图。美国政府之所以反对,主要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现实使美国决策者深深地认识到,新中国是不可能用武力推翻的,国民党的反攻行动没有成功的任何可能,而一旦失败,则美国也难逃干系。此次台湾海峡危机体现了美国、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三方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从一个侧面揭示出美国政府僵硬的对华政策已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相似文献
4.
冷战以来,印美关系起伏不定,时冷时暖。印苏关系是在互相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两国关系一直稳定发展。在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中,中国很快打赢了战争,克制地结束冲突,在关键时刻与巴基斯坦解决边界问题,大大压缩了美苏的战略空间。 相似文献
5.
近年解密的美国政府文件表明 ,肯尼迪当政时曾密切关注中苏分歧的发展 ,并试图通过美苏首脑会谈、同蒙古人民共和国关系正常化、延迟中国核武器试验、心理舆论战等手段 ,利用中苏分歧。但是 ,中苏关系尚未达到破裂地步 ,美国政府不敢确信国际共运内部矛盾是不可弥合的 ,不能排除中苏重归于好共同对敌的可能性 ,并认为在中苏之间 ,中国更敌视美国、更坚决地支持世界各地反帝斗争的一方。所以 ,它特别谨慎地注意让中苏分裂的趋势自然发展 ,尽量避免任何可能促成中苏和解的步骤。其对华政策则保持着比对苏政策更僵硬的立场 相似文献
6.
7.
韩召颖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9-28
冷战后国际体系的两个突出特征是美国霸权主导的单极世界与中国的迅速发展。中美两国在当前的国际体系中既存在着结构上的战略矛盾,但由于美国霸权自身的局限性以及中国在迅速发展过程中国内面临的种种困难,特别是中国经济很强的对外依赖性,又使得两国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不至于演变成为无法控制的大规模冲突。由于中美关系之间这种矛盾与合作并存的复杂性,两国关系近年来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周期性的起伏不定的突出特点。从近期来看,中美两国在各自的核心利益上并不存在根本冲突;从长远来看,中美两国避免冲突、加强合作符合各自的国家利益;同时,国际政治中权力本质的变化也将改变国际体系中权力分配的变动必然导致大国之间发生冲突的传统认识;另外,外交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以和平方式促进两国各自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8.
胡欣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2002,(4):70-73
中美关系作为重要的大国关系,无论从地区层面还是国际层面都极大地影响着国际政治的稳定与发展。研究中美关系固然要从不同的意识形态、各自的战略追求、相互的经济合作等方面来着手,但更应该看到,中美都是世界体系的一员,两国的政策取向都是由其在世界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决定的。了解世界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运动与变化,是认识当代中美关系的冲突与合作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美国的崛起和不断扩张,加拿大不可避免地被拉入大西洋两岸强权政治的争斗中,并常成为这种争斗的牺牲品,这在加美阿拉斯加边界的划分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但同时,加拿大的民族性也逐渐增强,开始在美英之间谋求独立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美国的崛起和不断扩张,加拿大不可避免地被拉入大西洋两岸强权政治的争斗中,并常成为这种争斗的牺牲品,这在加美阿拉斯加边界的划分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但同时,加拿大的民族性也逐渐增强,开始在美英之间谋求独立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12.
美国决策层对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的判断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69年的中苏边界冲突对美国尼克松政府的对华缓和政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从新近公布的解密档案和冷战史研究来看,边界冲突并不必然会导致美中接近;只是当苏联在边界冲突中的表现引起了尼克松政府对其战略意图怀疑时,美国政府才加快了启动对华缓和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莫迪政府执政以来,印度的国际影响不断增强,在国际舞台上大有“左右逢源”态势,这也折射了印度不俗的外交能力。对此,本文从外交观念、外交谋划、外交机制、外交协调、外交执行五个维度对其外交能力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印度外交能力的增强是这一时期印度得以在国际舞台获取有利态势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外交观念方面,印度通过增强印度教意识形态影响力、强化“民主”价值观共识、拓展国际传播渠道等方式,促进了外交观念能力的提升。在外交谋划方面,印度外交布局兼具稳定性和灵活性,不仅补强了战略资源对外依赖的短板,还适应了内外变革的战略环境。在外交机制方面,国内机制的优化与在国际机制中的积极作为,为印度编织了更具韧性的外交网络。在外交协调方面,印度相对完善的组织架构与灵活多样的协调手段,使其得以对内凝聚共识,对外长袖善舞。在外交执行方面,印度的制度保障、外交投入、人才培养等均有利于其外交政策落实。不过,印度外交能力建设仍有其局限性,受疫情、外部环境趋向复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印度外交能力能否持续增强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4.
2010年温家宝总理对印度进行的访问除了中印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传统首脑外交和经济外交之外,对印公共外交成果同样显著。随着中印两国关系不断发展,对印公共外交有利于提升中印互信水平,加深印度民众对中国的认知。鉴于目前中国尚无成熟的对印度公共外交体系,因此不断提升中国对印度公共外交水平,使其作为首脑外交、经济外交的重要补充,有利于推动中印两国及人民间友谊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黄智虎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2013,(3)
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是中关关系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但已有的研究多将其归于美国内政.本文从中美外交关系进行梳理,认为《排华法案》与历史上中美关系的特殊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起因于清政府闭关自守及对海外移民的禁止与忽视,形成于中关间实力拉开差距及中国对美外交的弱势,固定于清政府的软弱应对及美国没有付出相应代价;而从其废除来说,与中国人的不断觉醒、中国国际地位上升以及政府官员尤其是外交人员的努力存在密切关系.由此可见,中关外交关系是《排华法案》兴废的一个重要变量.认识到这一点,对海外利益迅速增加的中国来说是十分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18.
作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对当今世界的影响无处不在.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确立不仅是中印两国关系向前发展的结果,而且受到美国因素的影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中美关系仍是中印美三角关系中较薄弱的一环.美国极力拉拢印度制衡中国,印度也有意利用美国增加其与中国讨价还价的筹码,因此,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必然会受到美国因素某种程度的影响.但是,印度的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决定了印度不可能充当美国制衡中国的马前卒,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会继续缓慢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1962年10月中印边界战争爆发。在此之前中国曾多次做出外交和解的努力,但当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战略受到严重威胁时,中国政府权衡利弊做出了对印度自卫反击的决定,最终在这场边界对决中占据了相对优势。本文从博弈理论出发,借鉴风险意愿模型用于分析中印边界争端从危机转化为战争的全过程,从而说明中方作出反击的必然性;最后以中印双方在争端过程中所持策略为例,对决策者在战争爆发前的决策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刘国柱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54-60
和平队是肯尼迪对第三世界国家“新边疆”外交的重要标志 ,它是肯尼迪冷战思维的产物 ,同时也是美国对社会主义阵营冷战的重要工具 ,它体现了肯尼迪对第三世界政策的调整 ,在改变美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形象和向发展中国家输出美国价值观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