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奇玉 《船山学刊》2007,(4):152-154
有"明代四平腔遗响"之称的四平戏,在民间流传中积累了丰富的演出剧目,至今仍有多种演出本传世,分析考证其剧目的文学渊源,对研究中国古典戏曲的创作及流播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法律渊源分为正式法律渊源和非正式法律渊源,非正式法律渊源只能在正式法律渊源缺乏相关规定时才能适用。农村集体经济的正式法律渊源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和法律解释,非正式法律渊源有非立法性文件、习惯法和法理。我国农村集体经济非正式法律渊源的适用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适用,二是通过适用法律原则而间接适用。后者更适合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法制现状。  相似文献   

3.
《社会科学辑刊》2008,(6):156-159
学术界关于清代城市管理法律的相关研究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主要涵盖城市史、法制史以及其他相关领域。其总体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存在明显不足:清代城市管理应当包括国家法律和民间法律两个部分,但在城市史的研究中没有涉及民间法的研究;在法律史的研究中,虽然对国家法律和民间法都进行了研究,但并非从城市管理的角度着眼,也并未对城市和乡村进行区分。而城市管理具体层面法律的研究,则主要围绕城市市政建设与管理、城市治安与消防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展开。此外,学术界对清代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管理法律进行了一定的个案研究,但大多数是在有关专门史的研究中附带进行城市管理法律的研究,研究尚不深入。总体上说,清代城市管理法领域的研究还非常薄弱,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4.
雷磊 《社会科学战线》2023,331(1):204-215
法律渊源是司法裁判过程中裁判依据的来源,包括效力渊源与认知渊源两种类型。它们在法律论证活动中扮演着权威理由的角色,从而使之有别于纯粹的道德论证。法律论证是提供理由来证成裁判结论的活动,以追求依法裁判(法的安定性)与个案正义(实质正确性)为目标,事实上是作为规则之治和理由之治的法治在司法裁判领域的要求。法律渊源的法治意义,一方面体现了从规则之治内部解决法律(裁判依据)的效力闭合性与内容开放性之间的张力,另一方面体现了赋予规则之治相对于理由之治的通常优先性。法治首先就意味着基于来源之实在法的统治。  相似文献   

5.
最早创建于公元7世纪初的藏族法律是由具有地方性军事奴隶制性质的吐蕃王朝政权所制定的法律。吐蕃法律初创之际,充分吸收了藏族先民的伦理文化。借助吐蕃伦理文化广泛的群众基础,吐蕃法律得以制定、实施而逐渐完善,反过来又不断强化着吐蕃的伦理文化,不难发现丰富的伦理文化底蕴是吐蕃法律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6.
施婧娴 《理论界》2013,(9):151-155
乾隆时期著名的曲阜学者孔广森学识广博,精通三礼和公羊学。他的成就除了天才禀赋的因素之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有渊源。他的学术渊源主要来自家学、师学和交游三个方面。首先他生在孔府,在博雅稽古的家学传统下熏陶长大,并且得到父兄家长的厚爱栽培,这种种优越的家庭条件为他走向学术之路预先铺好坚定的基石,打下扎实的根柢。其次,他曾经转益多师,陈以纲、戴震的教导和庄存与、姚鼐的影响都对他从事经学研究有直接的指引和推动作用。此外,他在四库馆的广泛交游赋予他开阔豁达的胸怀、兼容并包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国内外有关资料的记载和阿布达里人自己的传说对天山南部的阿布达里聚落进行了分析考证,指出阿布达里人的祖先是10世纪末11世纪初从中亚及西亚来的伊斯兰志愿者。  相似文献   

8.
雷沛鸿教育法律思想渊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著名教育家雷沛鸿早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期间,曾接受了美国法学家庞德的社会学法学学说.雷沛鸿教育法律思想就是以庞德社会学法学为主要渊源,在他的教育论著和教育实践中都深深地反映出庞德社会学法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聪聪 《兰州学刊》2012,(6):189-192
集体抗租是一种特殊的租佃纠纷,往往采取暴力的形式与官方对抗。而官方对集体抗租的态度是严厉打击。但是由于佃农经济状况与乾隆社会的恶化,集体抗租愈演愈烈,纠纷会越来越多。清政府颁布了很多法律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仍然无法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  相似文献   

10.
长久以来,人们对“权力”的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政治或社会学意义上,权力也一直被混淆于国家权力而没有其他。同时对法律渊源的研究人们也一直采用形式法源的立场,认为基于国家权力而产生的制定法是唯一的法律渊源,这对法治建设是非常有害的。不同类型的权力与多样化的法律渊源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古代诗词之类的作品,其背后通常都隐藏着某种故事原委,习惯上即称为"本事".然而这种本事,有时候很可能它本身就是错误的,更多的则是旁人对它的理解错误,由此引发一系列相关的问题.这就有必要予以澄清,尽可能恢复历史的原貌.本文集中考察清代诗歌中的若干作品本事问题,并且这些作品往往还都是向来传播极其广泛的名篇.  相似文献   

13.
在清代,雇工人是低于凡人而高于奴婢的一个特定社会等级,其身份的界定和法律地位的确立历时漫长,颇有曲折,这一过程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尤其是清王朝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通过考察清代律例中雇工人身份界定标准的变化,并对雇工人与雇工和奴婢的异同进行比较,进一步明确了雇工人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从政治、经济和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性三方面剖析了清代雇工人法律地位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认为雇工人实质上是奴婢向良人转化过程中的过渡性等级,是前资本主义的不自由的等级的雇佣关系下的等级雇工。  相似文献   

14.
15.
清代高度重视命案的处理,并通过自动覆转、秋审等予以保证,但是私和却广泛地存在。究其原因,与王朝州县官员权力的外溢有关。在清代的官僚体制下,州县官等基层官员不可能真正地掌控全局,其权力的一部分必然要被胥吏、乡保、宗族、乡绅等分享,权力的运作态势决定了法律实践与表达的背离。  相似文献   

16.
李贺作为中唐诗坛的代表 ,无疑他是带着时代特色和个性特征走进中国诗歌的圣坛。他以“鬼诗”、“鬼才”著称 ,然而他对李白、杜甫诗风的继承 ,仍是有迹可查 ,这一点中国古代诗评家中有些人已经意识到了 ,本文试从李贺同时代及其后人评论中 ,论证李贺与李白、杜甫诗歌的渊源。  相似文献   

17.
<虎媒记>、<翻西厢>、<青风剑>等清代戏曲作品,其归属、性质等,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而方以智的<锦缠玉>、宋征璧的<寄愁轩>,在各种戏曲书录中均未见著录,对此有必要进行考辨和补遗.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综合考古发现与出土文献、传统文献、民间传说以及学术史等多种信息,考述昭、屈、景三姓渊源以及"与楚王同姓"的过程.本文结论的是战国三大姓昭、屈、景均源于楚王族,"与楚同姓",昭氏源于楚昭王,屈氏源于楚武王,景氏源于楚平王.  相似文献   

19.
王晓峰 《天府新论》2010,(4):116-122
诸葛亮是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法律思想家和成功的实践家尚未被人们广泛的熟识接受.诸葛亮在治理蜀汉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包含着大量的法制思想,这些法制思想在治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诸葛亮的法律思想体现了自汉代引礼入法以来,诸子思想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借鉴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张煦(1825~1895),甘肃灵州(今宁夏灵武市)人,清朝名臣,历任陕西、湖南、山西等省巡抚。作为清代主管过数省军政、民政的宁夏籍地方大员,关于其生平,前人却很少专文论及。本文对张煦的生卒年、字号、为官历程、主要事迹等情况给予了较为详尽的考证,对所引史料中有关张煦的记载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