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奋飞 《江淮论坛》2006,(5):165-171
明末东林书院因与政治的牵连而闻名,故以往多从政治史的角度加以研究,较少立足于书院本身,关注其兴衰轨迹。若以东林讲会为线索纵向分析书院的发展趋势,比较书院外部形势的变化和书院因之做出的反应,将发现政治性的“东林”概念与东林书院相互关联却又日渐分离,与此同时,特别是在书院发展进退维谷之际,东林讲会更趋学术化,这两种趋势有其特定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张永刚 《阴山学刊》2009,22(4):31-34
东林书院崛起于王学盛行之时,以“卫道救时”为宗旨,重在究明学术,传程朱道脉。然其讲习之余,时以文会“联属同志”,“以友辅仁”,体现了对于文学与学术关系的理解。从社之缘起、社之会盟、社之盟主及成员、社中文会盛况等方面可以考察东林书院中诗社活动的发生、发展,揭示作为学术阵营的东林书院不应被忽视的文学功用的一面,为对其进行充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书院在我国教育史上是别具一格的学校。它多半由私人或地方自筹经费,以德高望重的学者为“山长”、“洞主”,自定学规,在教学上注重自学,注重“穷理”,以学“为人”为主旨,讲求修身、处事、接物。书院也是当时著名学者会萃之地。一些著名学者,曾以书院为收藏图书,著书立说,聚徒讲学,宣传学术主张之所。如果主持书院的学者属于某一学派,这个书院也常成为这学派的活动基地。有的书院也议论朝政。它在我国学术  相似文献   

4.
2001年夏天到无锡讲学,顺便到东林书院看了看.东林党人的故事已随时间的流逝而模糊不清,但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对联却依然醒目.将"读书声"和"天下事"直接对应,似乎是包括东林党人在内的中国儒士的传统.  相似文献   

5.
北宋时期,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学派,不但是一个以唯物主义自然观为基础的哲学学派,也是一个以力倡“学贵于用”而独树一帜的教育学派。这个学派对宋及宋以后陕西地区的政治、哲学、教育以至风俗民习影响深远。特别是明清之季,关学经过辗转师承,再度活跃起来,仅在陕西地区就涌现了一批以“昌明关学”为己任的著名学者。如:明代的吕泾野(陕西高陵人,先后讲学三十多年)、冯从吾(陕西长安人,执教于关中书院二十多年,与南方著名学者邹元标齐名天下,并称为“南邹北冯”);清代的李二曲(陕西周至人,终生讲学不仕,当时以“北方大儒”与孙奇峰及南方黄宗羲并称  相似文献   

6.
2001年夏天到无锡讲学,顺便到东林书院看了看。东林党人的故事已随时间的流逝而模糊不清,但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对联却依然醒目。将“读书声”和“天下事”直接对应,似乎是包括东林党人在内的中国儒士的传统。这包含两层意思:既要成贤成圣,又要经世济民;既要体悟天道,又要身体力行。在学问已有分工、知识已被技术化、学术与政治分野清晰、知识阶层有自己单独的荣誉的今天,这种传统还有意义吗?当初孟子的学生质疑为什么儒者一不做工二不务农却能有碗饭吃时,孟子回答说是因为行仁义之道有功…  相似文献   

7.
白鹿学规蓝田乡约指南宋反动理学家朱熹制订的《白鹿洞书院教条》。白鹿洞原址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相传唐朝李渤曾在此隐居,后来改建为学館。南宋时,孔老二的忠实信徒朱熹曾在这里讲学,史称白鹿洞书院。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时,亲自订了一套反动学规,规定了学生“修身”“处世”“接物”等必须遵守封建教条,为反动统治阶级培植忠实奴才和帮凶。蓝田,地名,即今陝西省蓝田县。乡约,同乡人共同遵守的规约。据《宋史·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江南一带书院鼎兴,嘉兴地处苏杭腹地,地方上的书院活动兴盛,虽不是最具代表性,但其发展过程是江南书院历史走向的一种缩影。嘉兴地方上书院的萌发、发展和成熟都不是江南书院中最早的,这与南宋政治文化中心的迁移、辐射密切相关,其集中萌发于宋代,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不可否认的是,明清时期嘉兴地方书院仍是江南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几经起落,其发展和历史走向经历了“抑制—扶持”的反复过程,究其成因可归结于“专制统治与人才培养”之间阶段性矛盾的一种调和机制,它是时代境遇下“专制与取才”矛盾调和物,其对地方上人文环境发展、对人才培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顒,字中孚,时人尊称为二曲先生。1627年(明天启七年)生于陕西省周至县,1705年(清康熙四十四年)农历四月十五日老死于原籍土室之中。他中年以后,曾东游东辅、南游湖襄、直下江苏,主讲于关中书院,广泛地进行讲学结友活动,与亡明遗老名士公开倡言“会讲切磋,复兴东林遗绪”,振兴廉耻节操,唤醒忠君爱国之心。四十七岁以后,两次坚辞清政府的“山林隐逸”、“海内真儒”之征;七十七岁时,又以垂暮之年,坚决拒绝康熙西巡陕西时的亲自诏见,被顾炎武誉为“吾道所倚为长城,同人所望为北斗”,“立节冠清流。……独行长千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贬谪贵州龙场后,为求自身解脱悟出了心学的要旨,“龙场悟道”被视为阳明心学诞生的标志。王阳明在贵州首倡书院讲学之风,其心学在贵州书院得以初步的发展与传播。王阳明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在贵州讲学,传播心学,将贵州书院变成阳明心学的大本营,同时也开创了贵州一代学风。  相似文献   

11.
明末书院的创建与毁禁史明一、小引我国最早的书院是唐玄宗开元六年设置的丽正书院,开元十三年改名为集贤殿书院。这是一个由中书省直接领导的负责修书和侍讲的官方机构。①从宋代开始,书院已经演变为私人或官府设立的讲学肄业的场所。它不同于唐代的中书省书院,不再担...  相似文献   

12.
张欣 《晋阳学刊》2004,2(4):43-46
鸦片战争前书院存在与改革的价值核心是保证封建政权的稳定,书院的官学化,使其变为科举的附庸,丧失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因此,导致了以摆脱科举与理学束缚为目的的书院改革。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继续进行的书院改革,其价值核心重在政治重建,关注的是如何恢复和修补已破损的价值体系,但这已不是在传统范围内的循环重复,因为西学的影响,使它有了新的特质。在“通经致用”政治目标下,由汉宋兼采,逐渐向中西兼采过渡,为“新学”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思维模式,成为书院价值理念转向近代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御史谢景温诬奏苏轼“贩私”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 ,指出这一风波蕴含着政治因素 ,即王安石及其亲信谢景温欲通过诬奏手段 ,阻止苏轼出任谏官要职  相似文献   

14.
汤显祖致力教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除了遵循封建士大夫和学者倾心 教 育的普遍性原则之外,还在于有着他个人的独特性。这一独特性可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把 教育作为实现其“匡时救世”政治思想的另一种方式;二是昭示对张居正借取缔讲学、毁禁 书院为名打击讲学之人(其中有不少是汤显祖的师友)的专制主义的不满;三是受泰州学派平 民教育思想的影响,对传统儒学教育有叛逆倾向。这三个原因促使汤显祖能对教育倾注极大 的热情,并在时机合宜之际(如贬官徐闻、任官遂昌)为当地的教育作出实质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2015年4月13日,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联合弘道书院举办了一场以“治道与政体”为主题的致公论坛,这也是弘道书院今年着力推广的“儒学与政治学系列对话”的第一场。此次对话的四位嘉宾对于中、西政治思想研究各有专长。围绕这一主题,四位嘉宾各抒己见,交相驳难,就理解中国政治的传统视野和现代资源展开了一次中西之间的激烈碰撞。  相似文献   

16.
文娟 《兰州学刊》2005,(4):310-311,314
范仲淹一生勤于教育,兴办学校,创建书院,为北宋王朝培养了大批经世治用的人才,开北宋一代兴学、讲学之风,对士风的转变及政治改革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同治光绪时期陕西书院,不仅承袭了清朝初中期书院以程朱理学、汉学和今文经学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特征,而且西学内容也进入书院。这一时期书院的讲学活动,以实用为教学目的,书院的刻书繁盛。同时,书院管理出现了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大儒新安朱夫子880年生目之际,裴钰的一篇妙文又引来了一些人对朱熹夫子的挞伐,什么朱熹理学是“禁锢中国千年的封建思想”、“遗害无穷”,什么搞了“四书集注”、“崇文弃武”是“民族罪人”,甚至诬其为“假道学”、“扒灰圣人”,不一而足。所谓“无知者无畏”,“文革”遗毒的泛起再次说明,把朱子学之精粹明明白白揭示于当今何等必要。  相似文献   

19.
宋代书院重视科举文学教育。以家族书院为代表的私立书院以科举文学教育为旨归,以朱熹、吕祖谦为代表的南宋讲学式书院以传道为己任,然不排斥科举。宋代书院的科举文学教育在学规、语录讲义及教材等方面具有鲜明体现,对文学和书院的发展各有利弊。  相似文献   

20.
张之洞是晚清著名的洋务派大官僚。对张之洞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已有不少论著谈及,但对张之洞早期治学观的探讨性著述则不多见,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粗浅探讨。 1873年,时年36岁的张之洞任四川学政。1875年春天,在整顿川省科举积弊之后,创建了尊经书院,于公务之暇常到书院讲学。在教学实践中,深感“蜀中人士聪敏,解悟向善,好胜不膠已见,易于鼓动,远胜他省。”如能引伸触长,异日必有可观。为此,写了《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