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经济学是什么”,可以说回答是多种多样的,但都可以归结到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这一文化思潮上,所以,应该从这一文化思潮的底蕴——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角度来理解经济学。经济学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论科学与人文的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丽  孙大为 《兰州学刊》2008,42(3):84-87
科学与人文同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其中科学是人文的一部分,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和谐关系。本文立足探讨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和谐关系,揭示出二者融通的必然趋势。结合中国国情强调应维护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和谐关系,为此要发挥人文价值的重要作用,指出倡导科学和实现人文价值对践行我国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紧密相关、相互促进。素质教育必须从二者的辩证统一出发,双管齐下,尤 应从人文教育入手,才能给科学教育以巨大的精神支撑,并提供动力、方向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内容,而人文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和根本。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是我国教育目前面临的严肃问题。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知识经济的发展都要求在专业教学中探索和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人文既有统一的渊源和传统,又面临分离和冲突的现实.科学对人文的背弃使科学丧失人文性而发生异化,引起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追问、批判和反思.让人文复归科学是对科学技术反思的结果,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科学与人文走向分离是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技术理性和唯人主义构成的现代性,这种“力量型”科学在近代及当代的盛行,造成科学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的迷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本文从历史、心理、教育和人类生活目标转向等多方面探析了人文与科学分离的原因,目的是召唤科学走向人文,回归人文。  相似文献   

7.
王治东  卢传斌 《理论界》2004,27(6):114-116
科学与人文的对立,是随着西方文化的嬗变而不断加以表现的.在哲学反思的层面上,科学与人文的分裂,使人们无法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本质.只有二者的融合,才可以实现主体与客体、人与自我本质的统一.以思辨的观点,考察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不仅是抽象的哲学思辨,也是我们对共产主义信念的再坚定.  相似文献   

8.
戴昇 《北方论丛》2022,(1):165-170
在科学巨擘们看来,自然科学探索与人文社会研究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差别,双方在研究目标、研究前提、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上皆存在共鸣。人文与科学的共同目标是为了人们通向真理、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科学探索与人文研究有共同的研究前提,它需要学者有扎实的基本功、深厚的功力与大量时间、精力的投入。双方的研究方法也多有暗合之处,假设想象、总结归纳、构造概念或体系等方法都广泛适用于科学探索与人文研究之中。而科学与人文的研究成果都有着实用性与非实用性并存、经得起时间考验、表达简练等特征。科学家与人文学者应该在做好本职研究的同时,加强沟通互联,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9.
龚彬 《江西社会科学》2006,19(8):170-173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推动文化巨车前进的两个轮子,是铸就先进文化强劲肌体的重要元素。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和相互促进,具有深刻的价值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科学和人文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应是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的关 系。然而,目前两者分裂的趋势日趋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两方面:在历史上,文明 时代到来之前,已有了科学和人文分野的前车之鉴,再加上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争论与对 立近一步加深了这种裂痕;另一方面在现实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的畸形,是导致两者分 裂的根本缘由。  相似文献   

11.
肖峰 《学术界》2002,(3):21-30
科学与人文是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的两种文化现象 ,从研究的对象、表达的手段、认识成果的共认度和对认识结论的判别手段上 ,可以在科学与人文之间划出确定的界限 ;同时 ,从这几个方面也可以看到科学与人文之间的互相过渡 ,尤其是某些知识领域呈现出亦此亦彼的特点 ,使得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界限又具有了不确定性。这种双重特性体现出科学与人文之间关系的丰富辩证内涵 ,使得两者一方面具有清晰的界限和各自的不同特点及相对的独立性 ,另一方面又相互交叉、可以融合 ,当然融合时又要做到适度 ,而不是互相取代  相似文献   

12.
李晓燕 《江淮论坛》2009,(6):175-179
教育的第一要义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为个人的充分和谐发展服务。纵观世界教育发展史,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有“科学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和“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这些教育思潮在特定历史阶段顺应了时代需要,但由于科学与人文自身存在的不足,这些思潮呈现出相互更替、妥协和融合的历史轨迹。基于对当代教育发展趋势的审视,文章提出“科学的人文教育”这一理念,指出它既不是“‘科学的人’教育”,也不是“‘科学的并且人文的’教育”,而是“科学的‘人文教育”’,其根基是“人文性”的,其发展方向是“科学性”的,其宗旨是使人朝着符合人性的方向发展,并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进。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对经济学中的"数学逻辑形式主义"和"工具理性"趋势的质疑和抵制,一股以呼唤人文关怀或回归人文精神为基本宗旨的经济学思潮悄然兴起.这股被称为人文经济学的理论或学术思潮正以一种低调但却相当稳健的姿态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并在多个层面对主流经济学形成强有力的挑战.本文对人文经济学兴起和产生的背景进行了剖析,并试图对人文经济学的理论演进和发展动态进行了描述和勾勒,在此基础上对人文经济学的理论渊源、理论范式、方法论上的特点、对现行主流经济学的挑战及其演变趋势进行了评析和预测,最后对经济学未来发展形态进行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14.
科学理性是科学与理性的天然契合.科学与理性的结合是在方法论层面上的强强联合,是在共融互通的层面上进行内涵的扩大.科学理性衍生的基本点在于求真务实,在于怀疑、假设后由归纳演绎出的求证结果.科学理性继承了科学求真尚实性、客观实在性、逻辑抽象性的特点,也继承了理性作为“技术”、“技能”的特点,作为“道德自律”的工具,作为逻辑思考能力的特点和始终游走在文化层面的方法论意义.在科学与理性概念的融合和特点的对接中,科学的理性,或者叫做理性的科学就产生了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与人文的对立,是随着西方文化的嬗变而不断加以表现的。在哲学反思的层面上,科学与人文的分裂,使人们无法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本质。只有二者的融合,才可以实现主体与客体、人与自我本质的统一。以思辨的观点,考察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不仅是抽象的哲学思辩,也是我们对共产主义信念的再坚定。  相似文献   

16.
关注并努力消除科学与人文分裂对立的现象,是费耶阿本德科学观产生的背景.然而,在批判这一现象产生的重大根源之一——科学沙文主义时,费氏并未走上融合科学与人文的道路,而是从根本上消解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刘卫萍  刘绍勤 《云梦学刊》2007,28(5):128-130,138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孰重孰轻的争论主要体现在赫胥黎的科学文化价值论、罗素对“实用”教育和“装饰”教育的见解、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的人文精神等方面。战争的悲剧和威胁、科学技术的非人道后果、人自身的危机是当代人文主义复兴之原因。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主要内容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格完善,重视科学人道主义教育,重视和加强道德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必然融合是未来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西方人文文化从不同的人性观和人文体验出发,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文动力:古希腊人文文化通过确立自然主义的人性观,凸显理性的人文效用;近代人文文化通过张扬主体主义的人性观,强调阿加佩(天国之爱)与厄洛斯(世俗之爱)的人文关切;现代人文文化通过彰显生命意志的人性观,揭示奠基于生活世界的多样的人文追求。它们各自推动和促进了同时代的自然科学,克服外在压制,超越内在教条,进行理论创新。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成就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家从同时代思想文化中获取的人文动力。  相似文献   

19.
益众 《理论界》2010,(3):1-1
<正>人文学科一词来源于公元前55年,西塞罗在其《论雄辩家》一书中首先把humanties(人之品质)列为辩论者的一项基本训练项目。后来经过希腊罗马修辞学  相似文献   

20.
科学与人文整合的一种模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遵循整体观和相对性理念,在"认知思维模式"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无学科界面、自然融合型的科学与人文整合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科学与人文长期以来的分割与对立的局面.并依据该模式提出了"'组织结构'决定'性能'"法则、"更大层次系统对系统制约的第一性"的"伦理"法则、"子系统之间和谐共存"法则等思想将引导人类走上"天人合一"的和谐永续的文明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