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本体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家们对本体论的基本概念是什么、本体是否客观存在以及能否被认识历来存在着不一致的意见,其中认为本体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认识的客观主义和认识主义本体论观点占据主导地位。从辨析哲学史上本体论所使用的基本概念出发,对本体产生及其实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本体并不是客观自存的,而是哲学家在其所处的特殊时代根据自己的价值追求从自己的独特视角和个人经验构想的事物本原系统。作为哲学思辨的构想物,本体的特殊性质体现为认识上的超经验性,逻辑上对其他事物的始基性、共相性和本质性以及构想它的价值指向性。  相似文献   

2.
朱熹哲学思想的基础是易学本体论。本文对朱熹早期易学本体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作了考察 ,揭示了朱熹如何将易学本体论作为他整个哲学思想之基础的历程 ,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传统中国哲学家是如何通过《易经》领略大道并建立思想体系的  相似文献   

3.
人类具有反思能力之后就在追寻生存事实背后是否有某种状态是"本体".从"我"本体到"上帝"本体以及一切独断的、本质主义的本体,都是人类生存的情感追求和理性希冀.各种各样的"本体论"都在相互比照中否定了自身的本体性,所以没有普遍可接受的"本体".因此哲学的"本体"定义困难,"终极本体"的追思在一步步澄清中来到生活本身.真正的"本体"不是事物,不是可指认之物,而是日常世界的单纯和坦露着的"是".所谓的"终极"只是借生存的在场之物寄托不能出场的"是",引领我们看到它的无形大象.  相似文献   

4.
从实践本体化到本体实践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刚 《东岳论丛》2003,24(6):62-65
正是对本体论内涵的不同理解,导致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不同理解。"实践本体论"实际上是把实践"本体化",还停留在传统"实体本体论"的水平,仍然是一种绝对化的理性"独断";而新兴起的"生存论"的理解,则是把本体"实践化",关注本体论承诺的"指向性",才真正揭示出了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真实意蕴。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 ,审美本体与哲学本体、艺术本体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哲学本体解决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审美本体要回答的是审美是什么的问题 ,就审美的极致来说 ,它是境界。艺术本体回答的是艺术是什么的问题 ,艺术的本体是艺象。艺术虽然是审美的典范形式 ,但艺术不只是审美的 ,它还具有别的功能与要素 ,因此不能将审美本体等同于艺术本体。  相似文献   

6.
"否定"何以成为"本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炫 《河北学刊》2004,24(2):14-19
"本体性否定"是作为区别西方各种本体论和中国本根论提出的.其历史依据在于,人对自然性生存的"不满足于"冲动的产生;其现实依据在于,当代人既重个人利益又觉得利益无法安放心灵的综合感受;其理论依据在于,迄今为止所有的自然本体论都是一种人为的本体论,但因"人为"这一概念无法区别人的模仿与创造、沉沦与澄明,因而最后也就不能区别人与动物的根表特性.所以,"本体性否定"以"批判与创造的统一"来展开自己的"什么人为"之思.通过"本体性否定",人并不优于动物,而是不同于动物.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顶礼上帝,以有神论问鼎社会,是有限.上帝,作为抽象的概念,其内涵则是真(理)、是生(命)、是道,依然是超越有限,不可言说的无限!上帝借"言"创生天地万物,又是以"言"表述其终极关怀的,无限又寓于有限.禅奉佛教无常缘起之理,视事物生成乃相互对待,此有则彼有;破对待而灭,此灭则彼灭,大千世界万般皆空.如此否定本体尤显示存在的无限性.同时又以缘起为不变之自性,"尽在自心",非本体的无限性,顺化而为"心"本体的有限性.从哲学上讲,基督教上帝创世的神本体论,以道、言,与禅缘生的非本体的本体论的空、心,实现它们之间有始→未始→有始→未始的本体论对话,同样表现出它们对超越有限的终极关怀.无论是基督教的神本体与道本体论,还是禅的非本体的性本体论与心本体论,既是非相之性,亦是实相之性,理论上的相通之处,充分说明在现实中对话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同时还必须注意到它们自身在思维上的冲突,及其在实践中矛盾对立的概念的并存与应用,即宗教社会学上的二律悖反.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为生存本体的言说--百年来中国文学的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岱 《学术研究》2002,(3):117-121
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潮经历了启蒙呐喊、政治宣传、非意义逃亡三个阶段,这表明了百年中国文学所关切的焦点在于社会层面.20世纪中国文学最重大的缺失就是对于生存本体的关切;文学作为生存本体言说,是作为个体人的生存的、本体性情感体验的言说,它与作为生存本体论言说的哲学具有同一性,其方法论本质是对话,其基本形式是交谈.这种对话、交谈式的文学性哲学,这种生存本体哲学性的文学,能使我们既摆脱传统形而上学的中心性、一元观的束缚,又不落入虚无主义的泥淖,从而使我们在自由、多元的对话与交谈中,获得绝对的差异性基础之上的必要的价值普遍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柏拉图的本体思想及其美诺悖论、由亚里士多德开创的命题主义及其悖论、海德格尔的本体观及其悖论和科学与形而上学的两难处境亦即悖论,可以得出只能通过抛弃作为解决范式的毋容置疑性的理想,超越无根据的所谓"科学"和认识基的垄断地位,抛弃必须把本体置于任何询问之前的西方本体论规范的结论。本体论只是对下述形而上学的不可能性的承认。这种形而上学仅拥有多重性却强行思考必然统一性,只能是一种天方夜谭。本体是命题主义失败的代名词,而非超越命题主义的钥匙。形而上学只有不再是本体论时才有意义,本体论让科学与形而上学处于一种不即不离的尴尬地位。  相似文献   

10.
魏晋玄学的基本主张是崇本举末、体用不二。这是一种新型本体论,即事实本体论。它主张:现象和本体一起共同构成存在的真正存在方式,二者的统一才是存在的本体。名教与自然的统一、形神的统一、言与意的统一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了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11.
价值问题是哲学探寻的核心问题,又是哲学理论基本内容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实质命义。哲学与科学的异质与分工使得哲学本体论所关注的终极真实既非物理学意义上的真实也非外在事实意义上的真实,而是一种人文性真实,即价值真实。本体的价值命义和价值的本体格位,使得哲学具有永恒的牵动人心之魅力并使得价值成为真实不虚的终极信靠。哲学之所以将有别于科学方法的辩证法和现象学作为主要方法,正是因为辩证法和现象学是适合讨论和描述价值问题的哲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哲学史上,王弼最先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对《周易》经传进行了解释与阐发。北宋时期,史称"二程"的程颐、程颢两位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王弼易学本体思想,强化传统儒学的道德范畴在易学本体论中的地位,并批判吸收佛教体用观以解《易》,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理学本体论的理论体系,为宋代理学思潮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ontology就是一般形而上学,它研究关于存在的范畴理论,即研究存在的本质、存在的种类、存在的范畴结构等问题。汉语哲学界用"本体论"翻译ontology,使人把ontology误解为关于本体的探究。本体是范畴理论诸多范畴中的一个,它是与性质等范畴相对的概念,因为在范畴结构中的位置而具有首要性、根本性等特征。但是,中国学者往往把本体看作与物质对象相对的概念,并用本体概念解释道等概念。事实上,把道称为"本根"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4.
南宋著名思想家吕祖谦因为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而建构起他的"道与心一"的宇宙本体论,由此决定了他的心性气质"各有利钝"的人学本体论和"明心穷理"的功夫论,并且最终决定了他的"求其放心"与"集义工夫"相结合的本体功夫论.  相似文献   

15.
马智 《北方论丛》2012,(4):80-84
吕柟是明中叶几与阳明相抗衡的著名理学家,历代学者大都因其"不为玄虚高远之论",而认定其理学缺乏形而上的探讨、没有本体论的前提。可事实上,吕柟却对天道本原与形上本体有着深切的体认和自觉的追求,他所坚持和主张的乃是极为独特的"理气非二"的阴阳变易之"道体"。这种阴阳变易之"道体",既是一阴一阳之气、也是一阴一阳之理,就是"理气非二"的浑然整体。吕柟理学实质上就是以"理气非二"为根本、以"躬行践履"为进路、以"心事合一"为目标的躬行实学。  相似文献   

16.
本体论问题,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域。有研究者认为实践的思维方式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本体论思维方式的超越,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存在本体论。也有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自己的本体论,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本体论形式。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应该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表露的“本体观”思想中去寻找答案。本体论意义的历史变迁以及西方哲学对本体论的研究也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研究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通过“实践”表达了“人”与“文”的开放性双向动态 ;2 0世纪西方的语言哲学通过“语言”表达了“人”与“文”的开放性双向动态。它们都是在“人文世界”的意义上解释生活 ,并由此指向真实的生活之根。人文世界也由此成为现代哲学承诺的“本体”。现代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区别不在于是否承认本体论 ,而在于现代哲学承诺的本体与传统哲学承诺的本体有着本质的区别。现代哲学只有建立在现代本体论的基础上 ,才能坚守住哲学的领地而不至于沦落为“非哲学”。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先秦时期关于什么是道德本体的思考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诗》《书》时代以天为道德本体,孔子时代以命为道德本体,孟子以后以心性为本体。从自律道德和他律道德的角度分析了各阶段的道德本体的特点以及它们存在的问题,以显示人的道德主体性在三个阶段的更替中不断得到提升。文章的结论是孟子的心性本体论使自律道德成为可能,为儒家道德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古代伦理哲学的发展中具有转折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苟小泉 《人文杂志》2007,(2):126-130
陈白沙本体论哲学强调的“自然”特征,根本上是为了指向本原,在本原的“自然”中获取“自得”的感应,从而透出“虚明静一”之心的感应性的诗性本体来。如何由“自然”求“自得”,白沙没有按照朱学路径,而是通过独特的“静坐”工夫的实践,“从静中坐养出个端倪”,对此心层层剥离,层层提升,最终透现“虚明静一”之心,敲开了“自得”之门,完成了对“诗心”之培养,从而成就一诗性本体来。白沙通过感应性的诗性本体,以“诗心”感物,便无不是鸢飞鱼跃。“鸢鱼”境界,即是诗性本体的呈现。  相似文献   

20.
论科学实在     
李醒民 《北方论丛》2009,(3):135-139
科学实在是科学客观性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基础.科学实在包括本体实在和理论实在.本体实在即科学研究的对象之所是或外观之所本,理论实在是在具体的科学理论中出现的实在概念之所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