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2010年CSSC贵州项目数据,以网络结构观和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为理论关照,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进城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发生了变迁,主要是由作为人情网的“强关系”和作为信息桥的“弱关系”共同构成。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网络的作用形式突破了以提供人情为主的方式,有效地加强了信息的传递作用。而有效拓展和推动进城农民工社会网络的变迁,增加其在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本,将有助于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助推中国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4年八城市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调查数据,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并进行对比,探讨人力资本和关系资本对于职业地位获得的效应在体制内外的差异。分析表明:对于个体职业地位获得,人力资本的正向效应在体制外比在体制内更明显,而关系资本的正向效应则仅在体制内有显著表现。强关系效应在体制内的作用比在体制外更为明显,而弱关系仅在体制内表现显著。信息资源、人情资源和混合资源都在体制内表现出显著效应,而信息资源和混合资源在体制外的效应则相对弱一些,人情资源效应表现不显著。在基于"市场逻辑和权力逻辑并存"假设的分析框架下对相关理论做出回应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魏永峰 《浙江社会科学》2015,(1):71-79,158,159
长期以来,关于中国转型经济中人们的求职方式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即市场机制和社会网络机制。前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转型,市场方式将是人们求职的主要方式;而后者认为即使随着经济的这种转型,社会网络仍将是人们求职的主要方式。通过分析2007年"城市新移民"调查数据,本文发现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不断转变,个人越来越倚重于市场方式求职,人情关系的作用在降低。这也说明,随着经济的市场化转型,个人的经济活动将逐渐脱离开传统关系文化的束缚,受市场力量越来越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知识型员工职业流动造成知识流失,是困扰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知识型员工职业流动,在中国特殊的经济文化情境下有其特殊的成因,在社会转型背景下表现尤为明显。主要有:社会转型中的经济转型,人口、职业结构转型,地区发展等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企业文化、竞争环境、知识型员工的社会网络、选择机会、成就需求的影响,从而形成职业流动。分析流动成因,以作为对企业提升员工留职管理能力的借鉴,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使用2009年中国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调查广州、上海、厦门、济南和西安5城市数据,检验了改革以后影响中国城市劳动者职业流动模式以及经济地位获得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高学历劳动者与低学历劳动者群体处于两个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中,他们的经济地位获得路径完全不同。对于低学历劳动者,职业流动是提升他们收入水平的最重要因素,而人力资本因素(受教育年限和工作经验)对他们的收入没有影响。高学历劳动者的情况刚好相反,职业流动对收入获得没有任何作用,影响他们收入分层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力资本。本研究揭示了转型期中国城市地区不同劳动力市场劳动者经济地位获得的二元路径模式。  相似文献   

6.
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   总被引:345,自引:0,他引:345  
本文首先提出了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作者认为 ,企业通过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和社会联系涉取稀缺资源的能力是一种社会资本。作者的理论假设是 ,一个企业社会资本量的大小 ,受经济结构和企业家能动性两大要素影响 ;社会资本对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经济效益有直接的提升作用。对于 1 998年广州市 1 88家企业调查的数据分析证明了上述假设。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 ,作者还探讨了当前中国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 ,对社会资本变异的理论解释和统计证明 ,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网络及腐败的关系以及企业社会资本的实践意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流动人口职业发展状况"专题调查收集的数据对流动女性职业地位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流动女性的职业地位普遍不高。通过多元回归估计和分析,检验所提出的理论假设,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构建的流动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理论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受教育程度、是否掌握专业技能、成就动机、社会网络规模、社会网络顶端、进城务工时长、到过的打工地区数等是影响流动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主要因素。在此分析结果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提高流动女性职业地位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的角度看,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两种比较典型的经济体制,即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两种经济体制中,政府行为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是经济学从18世纪70年代形成体系至今的中心议题。①不同体系、不同学派的经济理论关于政府行为作出一些富有说服力的假...  相似文献   

9.
转型时期的中国信贷市场存在严重的信贷配给,经典的信贷配给理论在这里基本适用,但并不能解释全部。权力和人情的交融编织成一个庞大的关系网络,信贷市场正处于其中,信贷资源的配置必然游离于权力与人情之间。本文改变了以往对人情贷款持全面否定的观点,指出在法治、信用环境恶劣的条件下,人情贷款可以通过其特有的激励机制促进还款,并通过模型分析得出在信贷责任硬约束条件下,权力与人情贷款必然充斥信贷市场,底层社会遭受信贷配给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所谓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为基础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行的方法和形式。从社会资源的分配角度来说,它是一种经济手段;从社会经济的运行角度来说,它又是一种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以市场为基础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行方法和形式,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般,社会主义条件是特殊。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解,在前一段的讨论中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宏观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数理分析明确了社会经济地位与价值追求的关系。数理模型由社会经济地位与价值追求两个维度以及高和低两个层次构成,并基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将优先实现价值追求上升流动的理论假设,将两个优先机制转变为精准的数理模型。一个机制是社会经济地位的高低决定能否实现价值追求上升流动,另一个机制是完全由学历地位决定能否实现价值追求上升流动。第一个机制的数理模型为词典式次序模型,而第二个机制的数理模型为学历地位至上模型。通过两个模型的比较分析,发现社会经济地位与价值追求的关系极其复杂,虽然总体上可以说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其中的学历地位的提升可以导致价值追求的上升流动,但不同的情境下未必完全如此。最后,分析了模型的理论值与国家数据的经验值的契合度,并指出了今后需要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试论当代知识分子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小彬 《人文杂志》2003,(5):134-140
本文着重探析了当代知识分子社会流动的机制。笔者认为 :知识与社会的关系是知识分子社会流动的宏观动力 ;知识分子社会流动的中观机制主要是教育机制和职业提升制度 ;在自主意识指导下的社会理性选择是知识分子社会流动的微观动力 ;在不同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控制体系下 ,知识分子社会流动机制的内部作用力有所不同。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当代转型社会中知识分子社会流动的特点 ,即当前知识分子的社会流动呈现整体结构性向上、并具有相对滞后性特征 ,主要表现为主流体制与自由市场间流动、体制内升迁以及短期空间流动 ,自主性流动增加 ,但政治调配仍发挥一定作用 ,人文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出现中心地位的互换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处于急剧转型之中。与职业流动相结合的青年人口流动对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中国青年人口的流动有着较为明显的失衡特征。本文认为,社会动员作为一种组合协调机制,可以在个体理性和社会发展的矛盾中,在现有的社会结构框架内,为探求青年人口职业流动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平衡点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自格兰诺维特提出"弱关系"概念来,中外学者掀起了"关系网络"研究的热潮.社会关系网络在企业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和一种社会资本,在中国的现有国情下它和企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福州商帮在长春的创富运动的实证案例分析,来说明社会关系网络和民营企业的创业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启发人们在经济转型的社会中,更好地运用社会关系网络发展民营经济.  相似文献   

15.
城市居民的社会流动——来自山东省五城市的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对山东省五个地级市居民的抽样调查,分析了城市居民社会流动的特征和趋向。通过数据分析,作者首先揭示了城市居民职业流动的趋向、程度以及职业流动的途径,分析了影响社会流动的世袭性、个体性和结构性因素;探讨了在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流动面临的特有问题;讨论了与城市居民社会流动相关的几种趋势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流动包括变动职业与不改变职业两种形式,前者即职业流动,其内涵概指一个职业群体进入另一职业群体这种劳动力职业和工种分布的演变。 职业流动是我国80年代正在发生的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侧面。对于文化传统、职业结构、职业心理及与之适应的职业规范呈稳定态的社会,它所产生的震动决不只限于波及某一个  相似文献   

17.
流动农民留城定居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根据2002年南京市流动农民访谈式问卷调查,作者从社会经济地位、社会网络两方面对流动农民留城定居微观发生机制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地位”变量中的年龄、文化程度和城市生活时间,社会网络连续谱的两端“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显著影响着流动农民的留城定居意愿。本文认为正是在这一社会网络格局下,流动农民与“城里人”形成的可能是一种“隔离性融合”。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60年两次相反的经济体制转型不仅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经济格局,也对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和演化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影响.经济体制转型的发生使经济学关注的焦点从标准的价格与货币理论转向对产权和制度环境的研究.从新中国60的发展经验看,经济体制对经济运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经济体制转型则是受其内在经济系统复杂运动与演进的初始状态和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和制约.本文的研究视角就是新中国60年的经济体制转型,能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中央计划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社会文化结构中,礼物通过私人关系、面子、人情、互惠等因素构建起层层伦理性符号网络,在此伦理性符号网络的遮蔽下,礼物馈赠获得了支配人们意识与行为的“合理”形式与地位,由此导致了人情僭越法律、束缚胜于自由的符号暴力统治.在符号权力已经“习性”化的背景下,人们无力从既有的礼物传统和礼物关系中解放出来,因而使摆脱符号权力而得自由难免是一种幻象和幻想.  相似文献   

20.
经济体制不仅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两种,还有博彩经济体制、论资排辈经济体制和武力经济体制。在社会运行有序时更多地采用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博彩经济体制和论资排辈经济体制;当社会处于无序时,武力经济体制则会升格为主要的经济体制。两种社会运行状态下经济体制在实际应用中又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即当社会总体处于无序状态时,武力经济体制就会升格,同时另外四种社会有序状态下的经济体制还会在部分有序的社会状态中发挥部分作用;当社会总体处于有序状态时,四种社会有序状态下的经济体制就会登场、启动,武力经济体制淡出、隐退,但又会时不时竹笋般冒出来部分作用。社会资源的配置,总是处于五种经济体制的混合作用之下,只是各经济体制所起作用的社会状态、程度或大小不同而已。博彩经济体制、论资排辈经济体制和武力经济体制为何没有同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般成为人类社会基本的经济体制,主要是由于比较经济体制研究领域的空白、这三种经济体制自身的缺陷以及其激励机制所蕴含的理念与人类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存在冲突、传统认识的欠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