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刘艳 《北方论丛》2021,(3):46-57
学者研究者们已经注意到了学者散文(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是当代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现象。有学者和散文研究专家陆续已对学者散文做过精准的定义和研究。学者的学识和涵养,都会令学者写作散文能够在散文文体和散文艺术本性上更加孜孜以求。学者散文即便表面上看似无法可依、率性自由,骨子里其实对散文的样式、文体、边界等方面都有着自觉不自觉的艺术追求。学者作为知识分子,如果能将知识者的精神追求与文体创造相融合,就自然会拓宽当代散文写作样式、文体和独特的文化精神价值。李洁非以“文人散文·漂泊者·阅读史与写作史”“批评家随笔:一个人的文学史与批评史”“自由无碍散文观与‘袖手清谈’‘豆腐滋味’”的学者、批评家和文人散文创作心态与写作理念,别立“当代学者?文人散文”新宗。  相似文献   

2.
赵秀媛 《东岳论丛》2001,22(4):125-128
在风云际会的 2 0世纪 ,中国与西方散文曾发生过两次深刻的遇合 ,并由此引发了中国散文文体的现代性革命。余秋雨散文在 90年代出现 ,引领了中国散文文体的第二次革命。余秋雨散文所表现出来的新质 ,诸如文体的自由开放、理性精神、大散文格局、以及散文的世俗化努力等 ,为中国散文在新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资探讨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五四”以来的文学史上,小品文作为白话文学最先获得成功的散文品类,曾领衔现代文学达十几年之久.从20年代初发韧,至30年代中期形成“小品文热潮”,其间可谓佳作迭现,名家辈出,堪称小品文的黄金时期.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体,小品文的兴盛发达,离不开“言志性灵”散文思潮的推波助澜.本文从文学思潮的角度,考察了30年代中前期的“言志性灵”散文思潮的形成、发展及其理论主张,并归结其特征:一是推崇“个人的发现”:二是强调表达的“真”:三是倡扬幽默,以闲适为格调;四是重视“笔调”与“文调”的美.最后指出,“言志性灵”散文思潮是散文的正宗,它标志着现代散文文体的自觉,是一个既传统古典又具有开放性和现代性的散文思潮,应引起足够重视并成为现代散文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从“文章”到“美文”一脉相承的是“深于取象”的艺术思维、“藻饰”“美言”的审美观念、发愤抒情和通脱适己的创作心态与美学风格、“随物赋形”的艺术追求。现代人把中国现代散文界定为“美文” ,形成文学散文、个性艺术和自由文体的观念 ,是对传统文学观的继承、突破和发展 ,体现了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5.
现代报刊是现代散文得以广泛传播的载体,并对现代散文的文体和分类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古典文学中的散文是作为一种文人化的写作被纳入主流话语之中的,其主要文体如章表、奏议、史论、序记等,其向皇上"进言"的功能在向现代报刊"舆论"功能转变的过程中,文体也在现代报刊的体制中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新闻舆论取代章表奏议,以新闻报道等叙事性新闻文体作为新的媒体文体,之后新闻报道类文体和论说评论类文体合流分化,逐步形成了现代散文的叙事类、杂体类和小品类文体。本文以《申报·自由谈》为例,从现代报刊与现代散文形成发展的关系出发,探讨现代散文的文类意识,并从散文文体的角度进行必要的辨体。  相似文献   

6.
王兆胜 《河北学刊》2023,(4):112-119
中国现当代散文有各种各样的概念,充满丰富性、复杂性、含糊性、矛盾性,呈无序状态,可从散文的文类文体、语体文体、主体文体、时代文体对之进行归类。散文概念中存在不少难解之谜,是易被学术界忽略和遮蔽的,需要从散文理论话语角度进行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更需要以清醒的理性建构意识,运用科学方法与现代意识实现跨越式发展。散文理论话语建构要整合古今中外的理论资源,强调经典化进程,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景科 《齐鲁学刊》2004,(5):141-143
散文文体研究的缺乏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散文理论研究的弱势状态。散文并不是一种严格意 义上的文体概念,它只是在文学实践过程中约定俗成的文类概念。失去了文体特征规范的散文,对其文类特征及 其内部各亚文学样式的研究,应成为眼下散文理论研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散文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创者与倡导者 ,对他的散文研究从五四时代开始迄今已有近 80年的历史 ,但对这类研究的整理往往混杂于周作人思想、人生道路研究的整理之中。本文从散文创作研究与散文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入手 ,将周作人散文研究划分为解放前 ,194 9年到 80年代末 ,90年代迄今三个阶段 ,对每个阶段尤其是三次高峰 (即 3 0年代、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后期 )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并指出其成就与不足 ,以求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参照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陈剑晖 《学术研究》2007,(12):135-140
传统散文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单向度叙述,而且近一个世纪来极少变化,这极大地限制了散文这一文体空间的拓展。本文考察了90年代以来散文的创作实际,认为散文的叙述正在发生变化:一是叙述视角的多元化;二是出现大量隐喻性的叙述;三是跳跃式叙述成为常态;四是反讽刺戏谑式叙述时可见到。文章认为,叙述的拓展和多元化不仅是散文的诗性诉求,也是散文艺术革命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0.
大众传媒对散文文体的开放和解放有积极作用,加大了散文的信息量,使散文关注共同的时代和社会问题,还能使散文灵活多变、摇曳生姿;但它又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使得散文文体缺乏节制,缺乏强大的主体精神。基于此,一方面,大众媒体应该有它的自醒意识,提高自己的品位,力避自己的短处;另一方面,散文家必须超越大众媒体的局限,从自己内心找回文学的尊严、散文的本性、作家的良知。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散文文体观念一开始就表现出文体上的自觉与成熟,注重散文文体建设;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散文观念的偏差与文体意识的失落,散文文体发展也面临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后,散文观念的多元化倾向,散文文体体式呈现出多种多样.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演变轨迹不仅清晰可寻,而且体现出古今文学的历史传承与现代性延展的整合性.但就目前研究情况而言,对其进行整体、系统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和粗放.鉴于此,本文从古今文学的传承与演变,散文的模糊混用与清晰划一,散文的坚守与破体,以及散文的审美性与自由性等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散文在百年演变过程中的不同文体观念、文体形态、文体特征和文体精神,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现代散文史做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品牌化是90年代散文最为重要的写作方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散文文本的品牌化;散文家主体成为一种文化品牌的化身;散文客体的品牌化。90年代散文写作的品牌化相当深刻地揭示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现状、民族心理与文化心态,它的喧嚣与繁荣构成了90年代文学的一个基本悲剧。  相似文献   

13.
在相同的历史语境中,未经更多观念揭示,未经更多倡导试验的五四散文,其成绩却超出了作为文学革命先锋的诗歌以及小说、戏剧。个中原因,历来有多种解释,最普遍的就是散文有悠久而优秀的传统,五四散文植根于传统之上,受外国的影响最少。也有一些史著从散文文体特性角度进行阐释,但往往限于篇幅或并非行文重点所在,还不够深入具体。五四散文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散文自由自在的抒写形态、突出鲜明的个性特征,表达的直接性、文化本体性等文体特征深深地契合了五四追求自由、个性的时代精神,更加适合于思想启蒙的需要;而五四时期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相对自由的言论、出版空间则为散文的发展繁盛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贾平凹的"大散文"观是呼应声最高的散文理论与实践的倡导口号,但是它的提出也受到很多质疑.在"大散文"与"文体净化"观的争论中,大多支持或批评者非此即彼,但90年代以来的散文创作实践表明,有必要客观地辨析这场论争中的是是非非.我们要看到"大散文"观对散文题材、审美境界片面求大及抹煞文体界限而陷入了理论的误区,不过,它的提出源于提升散文身份与地位的焦虑,又在客观上推动了当代散文创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缺乏必要的界定和辩证分析的前提下一味片面强调散文的"自由抒写",否定散文文体规范和章法技巧的积极作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散文写作总体质量的下降和散文理论研究及散文教学的混乱.所谓"自由抒写"应是相对的,要正视文体规范和章法技巧并积极地予以继承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散文思潮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海慧 《江汉论坛》2004,(5):109-112
新时期以来,在西方文艺思潮的冲击下,小说、诗歌与戏剧的创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人们眼中,只有散文相对沉寂。事实上,散文内部也经历了“形散神不散”、真实与虚构、“新潮散文”、“大散文”与“文体净化”、“文化散文”、“杨朔模式”与“重写文学史”、“学者散文”等一系列探讨及论争。有些问题至今没有定论,甚至永远不会得出结论。但是,在探讨中,散文的文体特色、创作空间等都在进一步明晰,一向比较缺席的散文理论也得到了建设。在对资料的梳理与综述中,我们发现,散文创作及理论研究还是相对滞后的,它亟需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散文文体无论从概念的确立、理论的发展还是创作实践方面,都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首先,作为一种社会实用性极强的文体,报刊杂志的兴起为它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其次,外国散文,尤其是英国随笔,从概念、内在精神和外在体式上为它输入了丰富的营养;再次,散文(小品文)的文体概念在理论界的论争中最终确立起来。散文的两大分支——记叙抒情的“美文”和议论的“杂文”因其不同的文体功能,随着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呈此消彼长之势。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文体学角度对朱自清归依散文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寻。作者认为,二十世纪初叶的文体试验、文体与写作主体的双向选择、诗人气质与散文家气质的相得益彰等三个方面,是解读朱自清选择散文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陈剑晖先生的《论散文的诗性语言》一文力图以诗歌为圭臬来探讨散文的审美特征,存在商榷之处。首先,把散文的语言特征归结为感性化、隐喻、陌生化、音乐性等诗性特征,背离了散文最基本的本体特征。其次,不合格律“如同说话一样”的散文语言并非是审美性缺失,而是显示了作家自我的人格特征,张扬了人的一种自由。再次,作为文学体裁的散文文体是在白话取代了文言、崇尚人的自由这样一种现代文化语境中形成的,它的发展并不需要从传统的诗性语言中获取资源。  相似文献   

20.
晚年孙犁在散文创作实践中,突显了其独特的文体风格。文章以《耕堂劫后十种》为研究对象,对孙犁晚年散文创作文体的交融性给予关照,从文体互渗、散文的理趣追求、语言的文白交错,分析其散文的艺术魅力和艺术旨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