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对日、韩、越三国科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举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东亚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历史上日本曾在公元8—10世纪一度仿行过科举,取士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四科和医、针等二科。韩国(朝鲜)历史上的科举是中国域外实行科举制最长、也最为完备的科举,是中国域外科举制度的典范,韩国历史上科举的地位甚至不亚于科举在中国社会上的地位。越南是东亚三国中最迟实行科举也是世界上最晚废止科举的国家。历史上东亚诸国的科举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从属于中国科举的。东亚国家效法中国建立科举制,有力地促进了本国文化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由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一书被官方定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与标准答案,因此,朱熹在当时科举中的地位不断被神化,以致近百年来,人们形成一种传统的观念模式:似乎朱熹是热衷于科举的罪魁祸首,他的《四书章句集注》是束缚人们思想解放的紧箍咒.事实上,朱熹一生中对科举制的态度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的转变:一是启蒙求学阶段,以...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上半叶,在废止科举制的激愤余绪中,科举研究总体上而言比较薄弱,迨及建国直至文革期间更加被边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举研究日渐升温,科举学理念、为科举制平反的理念相继出现,这既是学术研究走向文化自觉的必然结果,也是文化自觉的一种典型表达方式。科举学的正式出场为科举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平台,有助于科举研究走向更深层次的文化自觉,从更为宏观的视野来看则有助于理性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的话从某种意义上说,2005年是中国学术界的“科举年”。今年,不仅许多刊物开辟了科举百年专栏、发表众多论文,而且还将出版第一部科举学专著《科举学导论》;不仅在大学中首次开设了“科举学导论”的课程,而且还将于9月2日这一科举百年祭的日子,在厦门大学召开“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届时将有海内外众多历史学、教育学、文学、政治学、社会学的学者,以及文博界、考试管理界研究科举的同仁参加这一盛会。废止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废科举后,深谙社会进化和世事变迁的严复曾说:“不佞尝谓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  相似文献   

5.
创新与流弊:千年科举制度面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清廷诏准。故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一切士子皆由学堂出身。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制废除已经一百年了,关于科举的功过是非至今仍莫衷一是。与以往所不同的是,当今学者对科举制的研究已经超越科举制本身,向着科举对中国古代社会和历史的影响、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乃至科举众多的具体分支方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拓展。我们这里所推出的三篇文章,就是这一研究的最新体现。  相似文献   

6.
科举选官与胥吏政治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清廷诏准。故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一切士子皆由学堂出身。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制废除已经一百年了,关于科举的功过是非至今仍莫衷一是。与以往所不同的是,当今学者对科举制的研究已经超越科举制本身,向着科举对中国古代社会和历史的影响、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乃至科举众多的具体分支方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拓展。我们这里所推出的三篇文章,就是这一研究的最新体现。  相似文献   

7.
外来势力与科举革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清廷诏准。故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一切士子皆由学堂出身。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制废除已经一百年了,关于科举的功过是非至今仍莫衷一是。与以往所不同的是,当今学者对科举制的研究已经超越科举制本身,向着科举对中国古代社会和历史的影响、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乃至科举众多的具体分支方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拓展。我们这里所推出的三篇文章,就是这一研究的最新体现。  相似文献   

8.
终结盲目批判科举的时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05年科举制的停废,终结了1300年尊崇科举的时代.废科举后的100年,大体上可以说是将科举妖魔化的时代或盲目批判科举的时代.科举制承负了许多本不该由其承担的罪责.古往今来的实践一再证明,实行考试制度有其弊病,但废止考试制度必将造成更大的祸害.理论上说考试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才方式,但实际上却找不到更好的可操作的公平竞争方式,而考试的办法至少可以防止最坏的情况出现.在科举制百年祭的当口,我们有理由而且也有必要终结盲目批判科举的时代.  相似文献   

9.
科举考试思想是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是科举制度日趋完善、走向成熟的时期。相应地,科举考试的相关理论和思想较之前代也更为丰富、深刻。具体言之,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主导思想,在科举考试的实施过程中,为保证其公平公正和实效性,分地选拔、职前培训、立足实用综合考核,科举与学校一体化、科举必由学校以及反舞弊等一系列规章、举措得以实施,在人才选拔上,明代科举考试坚持宁缺勿滥,不以一试定优劣的原则。总之,明代科举考试思想在选拔标准、选拔途径、考试内容、取录方法诸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0.
徐萍 《天府新论》2009,(4):125-128
科举制的兴与废都有其历史必然性.试图将现代科学纳入到科举框架的本意反而最后颠覆了框架本身;科举与科学并非天然对立,科学的原意实为科举;废科举兴新学的背后反映的是绵延几个世纪的思想变迁.只有厘清科举与科学的复杂关系,才能够认清中国选才制度的发展脉络并深刻理解中国社会思想的现代转型.对科举的批判和对科学的崇尚都需在一定的理性限度内.  相似文献   

11.
科举录取名额分配制度发展形成的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考试中录取名额分配制度在历史上,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最终在明清时期定型,它是科举制发展完善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社会资源分配的视角出发,通过研究历史上著名的两次关于录取名额的争论(第一次是北宋时期司马光所主张的"分路取人"和欧阳修所坚持的"凭才取士"的争论,第二次是明代的"南北榜事件"),着重分析关于录取名额的争论(或斗争)背后所蕴涵的真实意义,以此揭示出科举名额制度分配及其遵循的一般原则和规律,进而说明科举名额分配制度与社会资源分配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宗韵  吴宣德 《人文杂志》2007,4(6):140-146
以明代科举制为例,文章从科举的内容、影响范围和考试程序三方面的分析入手,探讨了科举对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认为科举不但不能消解社会等级阶层,反而会以其极强的操作优势成为维护既有社会分层秩序稳定性和柔韧性的最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3.
周奇  金滢坤 《人文杂志》2022,(5):129-140
隋代选举制度经历了一个前后转换的过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继承和发展了南北朝以来的察举制度,实行分科举人,创设了新的科目。在察举向科举制度演变的过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秀才、明经等察举科目,在隋代开始向秀才、明经、孝廉等科举科目演变。新创的进士科是隋代政治变革的产物,与秀才、明经等一起构成隋代科举制形成中的重要一环。隋代察举特科在继续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等科目外还新设立数量可观的新科目,这些新科目也演变成制举科目。随着科举考试进用与投牒自进制度在隋代最终成型,隋代完成了察举向科举的转变。科举不是具体起源于某一科目创设,而是一个整体性的制度演进。  相似文献   

14.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制度,可以发现, 科举是其中历史最久、变化最小却又影响最大的一项。自隋朝科举建制至今,它一直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这一制度得以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它具有“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精神。我们知道,科举制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官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辨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官制从表面上看,同西方近代文官制有许多相似之点,而且,西方近代文官制在创建过程中曾参考过以考试为特色的中国科举制,因而,国人学者多引为很大光荣。儒学大师钱穆先生不但盛赞中国传统文官制(选举和科举)的平等性、公开性和竞争性、民主性,而且认为,中国自文官制之兴,即形成一个独立于君主之外的“士人政府”,是读书人的天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亦提出五权宪法理  相似文献   

16.
从《北梦琐言》看晚唐落第士人的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题材是《北梦琐言》的一个重要内容。孙光宪在笔记中揭示了部分落第士人的心态,凸现出晚唐科举制的弊端,为后人研究唐代科举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史料,极具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7.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考试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科举观即对科举制度的认识和看法.陈夔龙是清末贵州籍进士中的国家重臣,深受科举教育影响,他亲历清末科举革废之变,反对科举革废,对科举制度高度认同,综观其一生与科举相关的言行,可以看出:陈夔龙认为科举考试神圣非常,科举制度是立国安邦的根本典章,也是关乎国家发展与社会稳定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他高度认可科举制度在教育、选材等方面的功能;认为科举考试的组织与管理严谨而规范.  相似文献   

18.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必不可少的政治制度,清代延续了这一制度。入关前,皇太极改变努尔哈赤轻视文人的政策,以文治天下,大兴科举,分别在天聪八年(1634年)、崇德三年(1638年)和崇德六年(1641年)举行了三次考试,史书中也留下大量科举取士的记录。作为满洲的重要同盟者——八旗蒙古,也曾积极参与科举。许多底层的八旗蒙古人,凭借科举博取功名,并顺利的入仕。  相似文献   

19.
牛李党争是中晚唐政治史上的大事,也是中晚唐科举史上的大事.牛李党争与科举紧密相连,对于唐代科举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基于此,着重论证牛李朋党科举之争的实质乃是势族与庶族之间的自觉斗争,是二百多年科举制内在矛盾公开化的激烈表现.  相似文献   

20.
科举学的文化地理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文化地理的角度研究科举学具有整体综合的优势,可以丰富和拓宽科举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视域;科举人才与地域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等因素有着互为因果、彼此影响的复杂关系,而科举考试的配额制度作为调节科举人才与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的中介机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科举考试的区域配额制度对于现代高考"倾斜的录取分数线"问题也具有极为强烈的借鉴意义;这便是从文化地理视角研究科举学的旨趣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