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欧阳康 《江汉论坛》2001,1(11):30-34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作为对于现代化及其负面效应的批判与否定而兴起的,其矛头直指作为当代西方社会文明核心的现代性。后现代化主义者以怀疑主义的态度否认各种形式的哲学世界观与价值体系,颠倒人文社会科学中主体与对象、作者与读者的基本关系,否认科学观、真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从根本上挑战当代人文社会科学。我们应当从当代西方社会的复杂性中探析后现代主义的现实基础,关注其所提出的某些真实问题,把握其思想动向,同时努力克服其片面性、极端性和消极态度,大力加强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积极发挥其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规范和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2.
人文社会科学哲学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起 ,近年来人文社会科学哲学作为当代哲学的重要分支而为学界所关注 ,提升着人们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活动及其运作方式的哲学自觉。本文立足于当代大哲学的视野 ,探讨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对象性基础 ,分析人文社会科学的结构与功能、进化与发展、客观性和主体性、真理性和合理性、滞后性与超前性、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 ,探讨人文社会研究中的说明与理解、认知与评价、规范转换与学科际沟通 ,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3.
符号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筠泉 《学术探索》2005,2(3):10-14
符号学虽然是现代哲学社会科学中成形较晚的学科,但中国古代哲学中已有较为丰富的符号学思想。加强符号学研究,有助于推进中国哲学研究的精确化和科学化。符号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广泛运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与跨文化研究,同时符号学研究也有助于促进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  相似文献   

4.
陈伟刚 《学术界》2001,(4):237-241
2001年5月19、2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教育的时代水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教育部社政司司长顾海良、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北京大学副校长何芳川、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等众多专家学者,作了精彩的报告和讲演,共同探讨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未来.  相似文献   

5.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困境与曙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这样一个会议上讲这样一个大的题目,我感觉到既兴奋又惶恐。之所以兴奋,因为我也是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管理工作者中的一员,作为这个火热的群体中的一员。在其组织和家园宣告成立的大会上做报告,自然应该是非常荣耀的事情,所以感觉到很兴奋。  相似文献   

6.
合理性研究:当代哲学应有的理论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合理性问题受到关注的原因和背景盖坚科说,合理性问题是20世纪后半叶哲学一大热点。苏丹认为,“二十世纪哲学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是合理性问题”[1]。哈见马斯则这样写道:“哲学在其形而上学和黑格尔以后的潮流中,正在朝向一种合理性理论的汇聚点奔去”[2]。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著名学者得出几乎相同的结论?我认为,从历史导现实、理论写实践的结合点上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一)旧理性哲学的崩溃导理拉的重建。抵所同知,黑格尔哲学以前的本文哲学是沿着对理性逻各斯的高度自信发展而来的。而黑格尔哲学通过把理性逻各斯神化…  相似文献   

7.
探讨马克斯·韦伯的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所蕴含的哲学意蕴,对于今天深入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功能及其限度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韦伯关于终极意义与经验认识相区分的价值中立原则,蕴含着他对于现代社会价值秩序及其根据所发生的根本转变的自觉理解,体现着他对于终极意义与经验认识的统一原则在现代社会潜存风险的忧思。正是在此意义上,韦伯强调,人文社会科学在现代的最重要功能是让人保持头脑的清明并以此抵御先知般的立法者的妄念。  相似文献   

8.
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滞后性与超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泽雄 《河北学刊》2002,22(1):15-19
本文论述了滞后性和超前性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可能性 ,并就滞后研究与超前研究之统一及其可能途径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是我们党的一大优良传统。重庆应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重大作用,准确把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的正确方向,着力在基础理论研究、现实课题研究、优势资源开发上取得重大突破,从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和加大投入等方面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构建西部人文高地。  相似文献   

10.
合理性哲学的凸显既是对中西方哲学史上占统治地位的传统理性主义的一种历史性批判,也是对理性的发展历史和作用功能的批判性反思.合理性问题的凸显标志着哲学研究对象的转移,哲学提问方式从"是什么"到"应如何"的变换,以及哲学研究向度从永恒理性的追求到历史理性的探究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下载CSSCI(1998-2008)数据,借助于科学计量学方法及其处理软件可对我国近年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研究发现:已形成一批高产作者和出名的研究机构,关注的问题主要是包括SCI、SSCI等文献数据库、核心期刊、影响因子等工具的评价效度,关注的学科期刊主要为图书情报、科技管理、高等教育类期刊.  相似文献   

12.
王鉴 《学术探索》2011,(6):128-133
人文科学,是指一些以人的内心活动、精神世界以及作为人的精神世界的客观表达的文化传统及其辩证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体系。社会科学通常是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的是人类的组织与制度方面的问题,并构成相应的学术体系。社会科学中总夹杂着人文科学的内容。在研究方法上,当前人文社会科学较多地使用从自然科学研究中移植过来的实证方法,使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缺乏自己的特点。从狄尔泰到海德格尔再到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探索,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确立了与自然科学认识论不同的解释论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当前社会轻人文社会科学的不良倾向 ,提出必须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功用再作一番思考分析与价值重估 ,文章明确提出人文社会科学是引导和主宰自然科学的大脑 ,是引领自然科学前进的有力保障 ,必须用辩证精神注意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影响及其变化 ,用科学态度对待人文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4.
当今 ,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 ,重视知识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可是在对知识外延的把握上还存在着一种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排除于知识之外的倾向 ,认为 :自然科学知识是知识经济中所指的知识 ,有价值需要积极储备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属于知识经济中所指的知识 ,没有什么价值 ,学不学、学多学少没关系。重理轻文的现象便是这种倾向的具体表现。这种倾向是十分有害的 ,必须克服。  一、人文社会科学价值在知识经济视野中的定位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 (消费 )基础上的经济 ,是相对于以稀缺资源为主要依托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  相似文献   

15.
讨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方法的异同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各自的研究领域加以划分;其次,从各自研究领域的差异出发,讨论这三大类学科在研究方法上的差异;最后,在抓住这三大类学科在使用逻辑方法、非逻辑方法、数理方法、实验方法中有相通之处这一共同特点的基础上,进而分析三大学科在研究方法上何以呈现出相互靠拢甚至趋同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需要适度颠覆技术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规范以一种普遍性原则将学术研究定位于外在形式之上,它所抱持的科学实证精神并不完全符合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规定性.技术规范鼓励模式化抑制个性化,只能培养匠人扼杀学者,导致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缺乏理性思辨和人文精神,并最终放弃了"兼济天下"的社会职责与学术使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需要适度颠覆技术规范的限制.  相似文献   

17.
构建符合医学发展要求,适合社会需求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提高认识,形成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共识;合理设计,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统筹管理,科学设置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文人才。  相似文献   

18.
爱因斯坦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而且也是精神境界高尚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人文社会科学思想主要表现在: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热爱和平、追求自由,主张民主、走社会主义道路,反对民族压迫和种族歧视,理智地对待人生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医学前进中的辉煌成就在本质上都是医学人才综合素质的体现,反映了他们卓越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通过对医学科学本身、医学模式的转变、我国医学生的素质现状以及国外医学人才人文社会科学素质的现状进行总结,阐明了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已经成为医学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已经成为有价值的创新成果产生的必要基础。  相似文献   

20.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转向及其价值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人文社会科学正在实现着两个转向:一是实证性和运作性研究转向,二是前瞻性和超越性研究转向。与之相对应,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也发生了转向。科学与价值辩证统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具有自己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