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物—物”类型、“物—我”类型和“存在物”单一类型三种典型的价值现象分析,揭示了主客体二维价值结构的不足,提出了价值结构不是主客体二维的,而是由价值载体、价值受体、价值评价主体三维构成的。这种三维价值结构既承认价值的客观基础,又承认价值的主观性,因而与主观主义价值论和客观主义价值论相区别。并且,由它得出的价值定义与主客体二维结构的价值定义相比,更具哲学普适性,且有利于克服人类中心主义、个体自我中心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2.
从价值的涵义看价值理论的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明 《江汉论坛》2004,(1):33-35
本文着重阐明经济学理论中价值应有的涵义,价值是对效用(使用价值)的抽象,反映的是商品的一种社会效用,而非个别效用;价值量的大小反映了社会财富的多少,两者成正比关系。进而分析价值的源泉,说明生产要素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和知识价值论三者之间并不矛盾,劳动价值论和知识价值论本质上也是一种要素价值论,即劳动要素主体价值论和知识要素主体价值论,但最全面也是最有说服力的还是生产要素价值理论。理论界应当解放思想,承认和坚持生产要素价值论,同时对传统劳动价值论的理论缺陷作了一些说明。  相似文献   

3.
文章论述了价值效用与价值责任的关系问题,认为价值危机的出现及其严重化,已宣告了传统的主体至上主义的"价值效用说"走到了尽头。为了克服价值危机乃至当今整个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危机,有必要在价值范畴中引入责任关怀的内容。仅当实现了价值效用和价值责任的有机统一,才能形成科学的价值论和价值实践。换言之,在价值范畴中引入责任关怀的内容,不仅能实现价值哲学和伦理学特别是责任伦理学的有效对接,为伦理学发挥其对社会实践的范导作用提供一条重要的途径,而且将促使价值论的发展由传统走向现代、由片面走向全面、由不完善步入相对完善的境地,从而实现对价值论的系统的、带有革命性的改造。  相似文献   

4.
从价值到文化价值--文化价值的学科意义与现实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孙美堂 《学术研究》2005,3(7):44-49
本文在分析文化价值概念的基础上,指出研究这一范畴的学科意义文化价值研究是文化哲学和价值哲学研究具体化和深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哲学"价值论转向"的关键;文化价值的研究有助于给哲学正确的定位.文化价值研究的现实意义则是由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价值冲突、困惑和危机,现代人的这种生存境况客观上把文化价值的研究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5.
关于价值和“人的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认为,一个理论系统中的价值概念的涵义应是统一的、完整的。针对目前学术界对价值的理解有“属性说”和“关系说”等不同方式,作者支持“关系说”的观点,并从这一角度阐述了对人的价值的看法。其中对目前价值论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如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人作为客体的价值与主体的自我价值,功利价值与人道价值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作者认为,从“关系说”的思考方式去理解价值和人的价值是一条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盛庆 《人文杂志》2005,(6):21-26
在价值论中,至少有下列四种理论:(1)价值是主观的;(2)价值是客观的;(3)价值是非主观的,又非客观的,而是关系的;(4)价值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本文认为,这四种学说,都不够周延,所以提出一种新的主观主义价值论,即认为价值是主观的,因为价值必须有一个主体,但我们都在追求对许多价值的共识,如果对某一价值的共识度很高,那么主观的价值看起来像是客观的,这样的价值称为“准客观”;同时认为价值具有统计性。文中论述了价值与效用、评价、幸福等名词有区别,并批评了客观主义价值论、关系价值论等非主观主义价值论。  相似文献   

7.
在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顾客让渡价值"的基础上,建立广义服务价值模型,并对模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界定和解析。提出决定广义顾客服务价值的三大要素:顾客客观接受价值、综合服务价值和顾客主观感知价值,并给出模型应用指南和实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价值论与土地价值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价值问题是土地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时此理论界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作者认真分析了西方经济学的10种价值论及其土地价值观,初步认为有些价值理论可以作为经济分析的方法,但这些理论还不能成为科学的价值论和土地价值观,唯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价值论,也是科学的土地价值论形成的理论基础。作者以劳动价值为尺度,发展了土地价值二元性理论,并对我国理论界几种价值论或土地价值的观点进行了商榷。  相似文献   

9.
舍勒将现象学看作是对本质与此在问题的考察,这种考察可以划分为实事现象学、行为现象学和关联现象学。在他看来,对本质性领域的通达,就像胡塞尔在其认识论中通过一门理性认识的感知学说来进行一样,在价值论中也可以通过一门情感行为的价值认定学说来实现。舍勒认为情感活动先天地指向特定的价值对象,而对价值的认定在实事现象学的意义上只意味着一种特殊的质性;只有在行为现象学之中,亦即在接受性的情感行为之中才直接给出其意向相关项:在意向感受之中给出单个价值内涵,在偏好或偏恶之中给出更高或更低的价值,在爱与恨的行为之中给出价值的等级秩序。而在关联现象学上价值的本质性联系却奠基于一种纯粹质料的秩序,也就是舍勒的质料先天主义。后者的功能化才是价值作为一种功能性存在的基础。于是,价值认定依赖于价值存在。由此,舍勒的价值论面临着各种内在困难与外在误解也正根源于未能清楚阐释这种纯粹质料的秩序及其奠基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价值哲学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为独立的哲学学科。到20世纪30年代,价值哲学形成了两种类型的见解,一种是主观主义价值论,另一种是客观主义价值论。两种类型的见解均未能科学理解价值的本质。牧口常三郎既反对主观主义价值论,又反对客观主义价值论,坚持以主客体相互作用为基础,从主客体相互作用产生的功能出发去理解价值。他的这种观点有助于科学地理解价值的本质,是对价值哲学发展的重要贡献。他还深入研究了价值与真理、价值与评价等问题。牧口对价值哲学的研究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一、评价问题在价值论中的地位 评价,顾名思义,就是对价值的评估、评定、评判、比较、预测;总之,是对价值的观念把握活动,是人们把握价值的一种形式。评价作为把握价值的对象性活动,必然涉及到它与对象即价值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评价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可以说就是价值论的基本问题。 众所周知,价值主观论和客观论是西方价值论中长期争论至今仍未停止的论战,透过他们的各种观点和论据,我们看到,根本的分歧是对评价和价值的关系作如何的回答,认为价值评  相似文献   

12.
李江凌 《学术研究》2001,(2):101-105
康德、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和客观主义价值论者基于先验主义或超验主义立场解释价值本质,为追求价值的客观性而忽略了价值的属人性;奥地利学派基于心理主义立场去解释价值本质,看到了价值的属人性但放弃了价值的客观性.培里的兴趣价值说试图在属人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经验性与超验性的统一之中去把握价值本质.因此,培里对价值本质的解释更具有合理性,并给我们以方法论的启迪.但是,培里的解释也存在明显的缺陷,这就需要我们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用实践的思维去理解价值的本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土地价值剖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于土地价值理论,我国存在土地无价值论、全价值论、土地收益论、土地商品价值论、效应价值论、使用价值论、二元价值论等观点。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分析,无价值而有价格的纯自然土地具有“虚假的社会价值”;已经人类劳动投入的土地是由土地物质和土地资本构成,土地构成的二元性决定了其价值构成的二元性:由土地资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土地资本价值和由土地物质的供求决定的土地物质的虚假社会价值;土地资本投入对周围其他宗地的土地物质价格产生或正或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陈玉君 《学术论坛》2012,35(12):20-23
西方价值理论的发展为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价值理论批判地继承了西方价值理论的积极因素。它延续了西方价值理论发展的脉络与趋势;继承了古代价值理论中价值论不能完全脱离本体论及价值客观性思想;承接了近代价值理论中价值论不能脱离认识论和理性主义的思想;契合了现代价值理论强调主体性和个体性及承认非理性作用的思想。马克思价值理论真正解决了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问题,解决了科学与价值的二律背反,实现了人类价值观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5.
价值本身的阐明,在马克思那里是以与价值实体论相混合的形式而展开的,后来的多数马克思学派也继承了这一缺陷。与此相对,作为有别于眼下价值实体论而阐明价值本身的性质的尝试,是日本的两位研究者即宇野弘藏和广松涉的研究。宇野认为:论证劳动价值说(及剩余价值论)即,《资本论》应该不是开头,而是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之后才展开价值实体论,第一篇、第二篇则是与作为流通形式论(商品、货币、资本这种价值本身的存在方式的分析)。而广松认为:价值不是单以物理的存在为出发点,而是主体间性地形成的既不是主观的判断也不是客观的实在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我国价值哲学研究中还存在一些有待深入探讨的重要理论问题.第一,需要的客观性问题.我国的满足需要论不同于西方的满足需要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认为需要都是客观的.需要并非都是客观的,以需要都是客观的为基础论证价值的客观性是片面的.第二,需要的合理性问题.主体需要并非都是合理的.以满足主体需要界定价值,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矛盾和理论混乱;如果把这种观点的逻辑贯彻到底,在实践上就会产生误导.第三,事实混同于价值及其原因问题.在价值哲学理论中,认为满足需要就有价值,实际上是把事实混同于价值,其思想根源正是快乐主义.第四,使用价值与哲学价值的区别问题.我国一些学者之所以用满足主体需要界定价值,理论上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用马克思说的使用价值来理解哲学价值.这种理解是不能成立的.从哲学价值的本质来说,价值必定是善的;使用价值则指物能满足某种社会需要,而需要并非天然合理,满足需要并非都是善的.从外延来说,使用价值主要指物的有用性,通常指功利价值,哲学价值则不仅包括功利价值,还包括超功利的真理、道德、审美价值等.把使用价值混同于哲学价值,根本原因也是由于使用价值能满足需要,能产生快感,这种看法从思想根源上说也是快乐主义.  相似文献   

17.
课程包含领域、时序、价值维度.价值取向是课程的核心.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编写新教材,而在于有健全的课程价值观.尽管理论上存在功用主义与内在价值论的分歧,功用主义课程价值论中还有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对立,但它们只是从不同角度反映课程的多元价值.在课程实施中坚持价值整合,才可能实现课程的多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怀特海价值理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寻求事实与价值、科学与人文的统一 ,怀特海构建了一种新颖的价值理论。它主要包括“样式理论”和“感受理论”这两部分。怀特海的价值理论是贯穿于其早中晚期哲学的一条红线 ,更是其晚期哲学的核心。这一理论对于增强我们的人文精神 ,克服主观价值论和客观价值论的片面 ,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价值哲学理论中,有的学者持人道价值论,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价值是人或价值是人本身。人道价值论,重视人的主体价值,即人道价值,重视人的生命存在,尊严、自由、权利的价值,批评主体价值关系论重视人的客体价值,忽视人的主体价值的缺点,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人道价值论否定主客体关系论,认为价值是人,是一种唯主体论的单极思维;这种观点从需要出发,从评价结果出发理解价值,实质上是一种西方流行的主观主义价值论和脱离实践的理论价值哲学观点,这是其局限。  相似文献   

20.
经济思想史上普遍认为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是二元或多元的,一方面,他提出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的单要素价值论;另一方面,他又指出购买的劳动和三种收入决定价值,形成了多要素价值论。由此,到底是耗费的劳动还是购买的劳动决定价值便成为经济学家长期争论的一个焦点。基于在全面准确理解斯密的耗费劳动说与购买劳动说的基础上,并对经济思想史上有关经济学家的观点和误解进行评析,力求在广义价值论框架下,对斯密的耗费劳动和购买劳动在价值决定和价值度量中的不同作用做进一步讨论。研究发现:(1)从个量微观的角度看,耗费的劳动与购买的劳动之比等于部门综合生产力之比;(2)从总量宏观的角度看,总价值=耗费的劳动总量=购买的劳动总量;(3)总价值等于总劳动这一命题也仅仅是就价值尺度而言的,并不能以此证明价值是单纯由劳动创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