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为例,法律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法律决定了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和方式;另一方面,法律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宏观调控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调控对象。相应的,政策则是宏观调控实施的表象,是在现有法律制度下达至宏观调控总目标的具体化对策。法与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着相辅相成的作用,而宏观调控中法与政策的分布与互动则统一于我国特有的市场经济体制及其制度变迁的宏大场景之中。  相似文献   

2.
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迅速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虽然对应对金融危机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其制定、执行、传导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削弱了其作用的发挥.只有理顺中央与地方在宏观调控权配置中的地位;完善宏观调控政策传导机制:加强宏观调控政策方面的立法才能最终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对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分析了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国有土地产权集体土地产权和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之间的关系、土地政策执行者的利益和政策目标的关系等几个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4.
历次宏观调控中,2003年以来至今尚未结束的新一轮宏观调控无疑在所处背景、时间跨度、政策形态等诸多方面有着非同寻常的表现.与这些不同寻常的方面互为映衬、影响和加强,本轮宏观调控产生了非常复杂的政策困境,其根源在于政府职能的内在矛盾、财政体制的利益分歧、经济政策的目标冲突和行政手段的功能悖论.针对其发生机理,现阶段化解宏观调控政策困境最为紧迫的治本之策应是建立统一布局下的政策联动,推进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改革以及完善切实改善民生的收入分配政策.唯有跳出宏观调控的自身窠臼,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制度改革中方能寻得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5.
控制土地供应加强宏观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过度供应是中国在加快工业化和加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经济过热问题的重要原因.土地供应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供应与宏观经济变动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近年实践证明,土地供应政策在冷却过热经济、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等宏观调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尽管对此也存在某些不同看法.为强化土地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必须切实落实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将科学发展观内化于土地管理制度之中,理顺土地收益分配等各个环节,同时与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其他政策进行协调,共同致力于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6.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决策误区及其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政府加强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作为抑制经济过热的重要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一定程度 上看,又存在着误区和盲点,如需求旺盛和抑制供给的矛盾,政策和时效性与方向性的误区等,又影响了房地产业发 展及宏观调控的效应。对此,应采取完善金融市场;加强制度建设,杜绝和防范各种腐败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宏观调控的理论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宏观调控"是典型的中国化术语.对于宏观调控的理解目前基本停留在传统教科书的水平,由此造成宏观调控认识中的种种误区.本文将宏观调控定义为:宏观调控是中央政府采取的一种非常规的国民经济管理活动.在经济异常波动频发的中国,具有独特目标和行为方式的宏观调控在政府的整个经济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且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独立于一般宏观经济政策.从本质上看,宏观调控是政府微观经济职能与宏观经济职能的结合体;在宏观调控体系中存在着两大政策手段体系,适应于不同的微观基础和市场机制,形成了内生性宏观调控体系和外生性宏观调控体系.前者接近于成熟市场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后者则是典型的"宏观目标、微观手段".  相似文献   

8.
住房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事关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与微观家庭民生福祉。市场化改革以来,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几经调整,但由于房地产业牵连行业和管理部门甚多、体系庞大,而政府调控手段运用又不够纯熟,导致实际调控效果不尽如人意。应从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稳妥推进房产税立法和实施进程、实行因城施策分类调控政策、积极推动保障房建设和住房租赁市场建设等方面构建房地产市场的长效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9.
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国粮食价格长期均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近年来我国粮食价格变动趋势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利用VAR模型对我国粮食宏观调控政策对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认为,粮食价格调控政策对粮食价格波动具有显著冲击作用,并呈现出“蛛网理论”所说的周期性波动冲击;粮食补贴、储备和进出口政策对粮食价格的影响方向、周期和程度都不一样,并且三种政策存在一定的“抵消”效应;大豆价格波动的政策冲击效果与小麦、稻米、玉米不同,应该进一步考虑粮食的“市场化”和“国际化”问题,更多采用市场化手段对粮食价格进行调控,并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来保供应、稳粮价.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社会政策建设回顾与农民工的社会政策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者们普遍认为,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制度壁垒和社会政策的缺位,但通过回顾,我国农民工社会政策建设正在逐步完善,前进脚步从未停止。而农民工作为政策的利益攸关方和受益者,从被动服从政策安排转向积极寻求政策需要,政策制订必须从农民工自身的特点出发,才能让农民工社会政策的初衷与预期结果完美契合。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收入政策调整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入政策是我国目前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本文从宏观、微观和部门的角度分析了云南省收入政策调整的影响效应,并从收入乘数模型的角度提出了增强收入政策调控效果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2.
林翰 《天府新论》2006,(2):68-71
作为对现行税制的调整与修缮,减免税确保了税制的稳定与规范,是税制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体现。作为税收优惠,减免税又是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稳定社会职能的特殊手段。但减免税并非对税收制度的根本性变革,而只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调节手段,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有自身的局限性。减免税的政策效应与政策执行的国情环境紧密相联。只有在相应的制度供给配合下,才能限制减免税的消极效应,发挥减免税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3.
杨志 《兰州学刊》2014,(11):171-174
文章从现有退休政策、相关制度及其执行现状调查和新旧制度差异分析入手,对延迟退休制度制定与实施会面临的问题进行预研预判,对退休制度选择、退休年龄安排、劳动合同管理制度改革以及其他同类政策与延迟退休政策的相互协调等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伴随着对中国民族政策的全面反思,民族识别成为其中一个争议焦点。鉴于前苏联、中国、前南斯拉夫、越南等国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民族成为这些国家在国内的一种制度安排之客观现实,从特定的民族政策体系框架内对民族识别问题进行解读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理解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自2003年国务院正式提出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以来,"地根"经济的说法越来越广泛.梳理转轨过程中的土地政策,对我国土地政策效果进行评价,提出未来的土地宏观调控政策方向,有助于发挥土地要素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夷夏一体"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一家"的指导下来构筑"夷夏"关系和秩序,代表了民族融合的观念,是中国古代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框架,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中国古代民族政治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夷夏一体"观的制度外化与政策安排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手段对区域政策进行了干预。随着时间的推移,宏观调控对区域经济的演进不断地细化、改善,相应的成效也在各个区域经济中体现。新时期改革开放下,国家的宏观调控对区域政策的安排都有着新的思路与格局,这需要从历史演进中认真总结。  相似文献   

18.
简析政策执行失效的制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确保宏观政策和地区发展政策目标的有效执行,必须依赖于中央政府的制度供给和创新。但在转型中国,确保政策执行的制度供给过程,是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中,确定了地方政府作为主导型制度供给的主体。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主观需求,主要是在地方行政主导的格局下,创造地方行政政绩,为地区发展政策提供制度支持;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宏观政策,则因为缺乏执行政策的制度支持,从而不能完全实现政策目标。因此,必须通过纵向政府间权力制约的制度安排,来维护和加强中央的权威,以创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正向互动的统一关系,为宏观政策的顺利执行奠定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9.
当国民经济走势偏离其潜在生产力水平时,便是进行宏观调控之际.单一地、过量地使用任何一种宏观调控工具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经济的,甚至是有害的.多种宏观调控工具的协同与组合,有望以更低的成本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政策网络是政策工具选择的"核心环境".要对政策工具进行正确选择,须充分考虑政策网络这一重要的现实因素,因而探索政策网络下政策工具选择的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借鉴已有模型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综合理论模型;该模型的合理性为近年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工具选择所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