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朱战芳  韩永周 《兰州学刊》2004,(1):119-120,118
宪法的审判适用是事关宪法功能能否发挥、地位能否显现的问题 ,也涉及保护人权的价值取向能否实现的问题。宪法审判适用具有的应然性 ,对于宪法审判适用面临的困难 ,可以从建立健全违宪审查制度和确定宪法适用机制来解决。  相似文献   

2.
宪法政治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属于前宪法现象的范畴,而政治宪法则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宪法,属于宪法现象的范畴;宪法政治表达了政治应该成为什么样的政治,解决了一个重要的价值问题,而政治宪法则描述了宪法是什么样的宪法,属于一个地道的事实问题;政治宪法范畴侧重于制度的宪法,具有静态性,宪法政治范畴关注于运行的政治,具有动态性;政治宪法注重政治之于宪法的影响力,以权力为本位,而宪法政治立足于宪法之于政治的正当性,以权利为本位;宪法政治强调政治的运行以宪法为体,宪法之于政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政治宪法则表明宪法的设计以政治为用,宪法之于政治具有明显的工具性。  相似文献   

3.
价值——实践论──价值系统论稿之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践论,并不仅仅属于认识论,更应当属于价值论;同样,价值论,也不应当仅仅从属或平列于认识论,而更应当属于实践论;实际上,价值关系与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之间存在着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的联系,完整的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都应当是“认识-价值-实践”统一论。这也是认识论、实践论和价值论所共同面临的理论建设任务。鉴于人类价值关系与实践关系本身又有着复杂的性质差异①,这一理论建设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本文只是笔者在文化实践范畴中,从文化价值两重性内涵出发,将认识论与“价值-实践论”兼容的理论尝试。上篇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4.
从哲学的观点看,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论述属于认识论范畴,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论述属于方法论范畴,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问题的论述属于价值论范畴。邓小平理论以社会主义本质为起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介,以“三个有利于”为归宿,是一个层次分明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相统一的体系,逻辑前提是他的科学世界观。  相似文献   

5.
秦前红  汪自成 《社会科学》2006,18(3):149-154
宪法原则是宪法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产生具体宪法规范、体现宪法价值、指导宪政实践的最高准则。宪法原则的产生,源于表征和满足宪法正当性的需要,是对人类问题意识演进的高度抽象,是人类不断探索制衡政治权力的历史结果,也是以权力范畴为中心安排宪法制度的逻辑需要。宪法原则的效力指涉三个层面:宪法原则效力的纬度,指宪法原则的效力空间范围;宪法原则效力的向度,指宪法原则的拘束对象和作用领域;宪法原则的适度,指宪法原则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相似文献   

6.
宪法是保障人们正常享有和行使基本权利的宣言书。几个世纪的近现代宪政之路昭示着一条经验 :人们制定宪法 ,就是为了满足自己基本人性的正常发展 ,谋求生活幸福。宪法有义务去满足人们对自由、民主和安全的需求。正是宪法关注人性的逻辑起点 ,使宪法具有了一种不应变化的特性 ,而这种特性是宪法的内生性特点———惰性 ,它决定了宪法为实现自己的基本价值而不得不保持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实践理性应用于三个层面的“应该”问题。实用层面的“应该”表现为在目标给定中对手段进行合理选择;价值层面的“应该”表现为对人生终极目的的抉择;道德层面的“应该”表现为在调节主体间利益冲突时所依据的道德原则。道德原则的实现以价值性“应该”问题的解决为前提。  相似文献   

8.
对近来所出现的方言学校这一文化现象,有必要从宪法角度进行规范分析。从宪法角度解析方言学校事件,需要先明晰宪法上“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条款的涵义。该条款中的“普通话”与“推广”两词有各自的涵义与功能。方言具有一定的功能,但是其局限性是相当明显的。从理论上的“语言权”的视角看,普通话在我国语言体系上具有优先和主导地位。宪法规范的效力性及至上性是法治国家的基石理念。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在冲突中的统一是宪法价值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9.
价值哲学的生存论建构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价值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形态也应该有其存在论蕴含 ,这一存在论无疑不再是传统哲学的超验性的、抽象的实体本体论 ,也不应该是以需要为核心范畴的价值论 ,而应该是以生活世界为核心 ,以阐释、反省和建构人的感性的和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为己任的生存论。价值哲学的核心是应然问题。但仅仅立足于需要范畴 ,由于需要与价值的相互解释以及需要范畴本质上的非理性倾向 ,应然问题是很难得到合理的解释的。需要与价值都是根植于人的生存的。生存论的理论建构本身就是价值哲学在理论上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关于公民权利问题研究重点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宪法意义上公民权利的“应然”、“实定(法定)”和“已然”三种不同的状态,以及“宪法悬空”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宪法学上的权利研究应当将重点放在将权利的“实定(法定)”状态变为“已然”状态,即研究已经规定在宪法中的权利怎样成为社会生活中活生生的现实,指出准确地把握物质生活条件与宪政发展的关系,找到有物质生活条件支撑又符合法治发展要求的宪政运动进程的“度”,有效地推动宪法“实定(法定)”权利的实现,是宪法学研究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中和”是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核心范畴,铸就了中华民族乐感文化精神。“中和”作为哲学范畴,与西方现代理性的发展殊途同归,二者都强调多元主体性及其间的平等存在样态,都强调主体间的对话交流与共在关系。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同性与共在关系,打破了西方理性史书写的欧洲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与男性中心主义。因此,中国文化自身具备的现代化质素,可以而且应该与西方文化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对话与交流,从而对全球化时代各民族及其文化存在的应然状态提供学理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宋珊珊 《东岳论丛》2023,(3):111-117
近现代哲学对“人的价值”高度重视,“人的价值”范畴是一个抽象性很强的哲学概念,这造成其与现实世界的分裂与脱离。马克思突破了这种抽象性的束缚与形而上学窠臼,将“人的价值”范畴引入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使其内涵发生实质性改变。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从早期政治经济学文本到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代表的成熟时期,“人的价值”范畴表现为由“基于个体视角下人的主体性觉醒”转向“人与人之间社会经济关系视角下人的全面性本质的复归”,这构成解释历史和社会的重要范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人的价值”范畴的生成性内涵和整体逻辑一以贯之,对新时代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立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荣 《东岳论丛》2012,(8):12-18
马克思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逻辑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基于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重逻辑的分野与整合.在价值论逻辑中,个人是社会历史中的自足的价值载体,而社会在价值上则是非自足的;在认识论逻辑中,个人和社会都不是自足的,个人与社会处于相互生成的统一关系之中;在方法论逻辑中,个人不具有方法论的含义,而社会则具有“改变世界”的方法论意义.这样,我们就可以将马克思哲学的“人本”解读、“科学”解读和“辩证统一”解读统一起来,还原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4.
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存在着不少重大理论分歧,这些分歧是马克思哲学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还原性及现实性还原解读和逻辑应然性及应然转化性解读之间权衡较量的具体表现,而解决这些分歧的学理基础则是对马恩哲学作出社会实践哲学的明确性质定位.本文在明确这些分歧学理基础的内涵特征上,尝试对这两种解读方式作出必要的分疏和诤工作,以期这些学理分歧的深入解决.  相似文献   

15.
人的自由的实然性考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人的自由的发展过程;人的自由何以可能。考察人的自由的实然性具有重大的意义:有助于人们认识自由价值的可贵,更好地理解自由为何能作为一种应然的权利要求载入各国的宪法;有助于人们去争取更高的自由,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奋斗。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的人类世界面临的基本问题是走向一个共存共荣的多极世界,还是“保存、维护和复兴”帝国主义的单极世界?为了迎接这一问题的挑战,中国人必须化解心灵中“传统与现代”的纠结,这一纠结主要表现为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身份定位与人格定位之间、在中国传统文明和西方现代文明所信奉的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选择困难,并且突出体现为理智与情感之间的矛盾冲突.一个共存共荣的多极世界需要“重叠共识”为其观念基础,但是“重叠共识”的核心不能是“首要善”,只能是为各种“完备性学说”所共同关心的那些基本问题.在21世纪,哲学的第一小提琴应该属于中国.  相似文献   

17.
中国政治社会的结构转型与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依法治国共同要求聚焦宪法实施。需要实施的宪法是具体的现行“八二宪法”,这是一部结构大体优良的共和宪法,其实施与演进的历史已经证明了其生命力和可欲性。宪法实施需要克制革命激进主义倾向,守护宪法根本精神与结构,张扬其中的共和政治理性与公民价值内涵,从宪法权威、制度机制、可诉性路径、人大制度基础和公民参与诸方面切入,赋予其更强的自我维护能力和限制权力、保护权利的宪制功能。  相似文献   

18.
宪法精神的价值是宪法精神对人的意义问题 ,其价值内涵是“以人为本”。宪法精神的价值内涵决定了宪法精神具有特殊性价值与普遍性价值相统一、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相融汇的特征。宪法精神的价值功能则是宪法精神对宪法文本和宪法实践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19.
在价值的基础、内涵和结构等价值论的基本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众多分歧,本文针对这些分歧阐述了对价值论的这些基本问题的见解。作者认为,价值的存在论基础在于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有用性,而价值的伦理学基础则在于事物的有用性、欲望的指向性和事物对欲望的满足性,因而存在论的意义上的价值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有用性,而伦理学的意义上的价值则是人的欲望所指向的、能满足人的欲望的事物的有用性。文章还以人为中心把价值区分为“人的价值”与“对于人的价值”、“目的价值”与“手段价值”。“目的价值”和“手段价值”的根据都在于“合目的性”。“合目的性”是理解价值的关键,是价值的特质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郭象的“独化”论思想不仅在魏晋玄学关于“无”、“有”等本体思想之演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整个中国哲学史上也独树一帜。如何看待郭象的“独化”论呢 ?人们往往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把它作为抽象概念来认识 ,由此将其视为神秘的唯心的思想。其实 ,郭象的“独化”论并不是一个抽象概念 ,而是一种现象性的存在论。当然 ,郭象没有明确的现象学的思想 ,但他有明确的“相因”论的思想和方法论 ,由此表现出了其“独化”论的现象性义蕴。郭象的“独化”本体论不仅具有现象性 ,他的“遣之又遣”的“冥而忘迹”的认识论也有现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