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一中国当代文学中“寻根文学”的出现,已引起创作界和理论界的强烈关注与纷纭论争。无可讳言,“寻根”只是一个比喻,在字斟句酌的推敲面前容有不够严谨之处,现有作品水平亦参差不齐。但相当人数的一群作家所见略同并迅速形成不小的声势,决非偶然。有人视为拉美文学“爆炸”在中国的余波,自不无道理。但文学史上任一稍具规模的现象都非单一原因使然。对于“寻根文学”这样的现象,不把它放在更大的系统中去考察,便更无法  相似文献   

2.
论“寻根文学”对现实主义的拓展○锁晓梅“寻根文学”这一创作流派伴随我国八十年代中期兴起的“文化热”而出现。文化意识的觉醒和“寻根文学”的出现,体现了文学的成熟和对文化的多方位选择。“寻根派”作家从文化心理结构的视角审视历史、观察现实,洞悉和透视负荷着...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坛自 1990年下半年起 ,散文随笔突然走俏 ,并持续升温 ,至今不衰。从文学生命角度看 ,这是文学整体面对新的时代形势的一种自我调整。十年发展 ,形成三个突出特征 ,即作者队伍空前庞大、创作成果空前丰富、内容风格空前多样。就内容而言 ,思想、文化、人生 ,构成三种基本流向。“新潮”散文起步较晚 ,尚不成熟 ,但其显示的文体革新的意义 ,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4.
<正> 我认为,我国文学从“古代矽到“近代”的变革,开始子一九○二、一九○三年间,完成于“五四”之后。它跨越两个时期——辛亥革命时期和五四时期,由两代文学作者完成。我曾经希望回到文学自身,去寻找这一变革的“内部”规律,得到的却是困惑。从内容方面看,我国文学从明朝中叶起就开始蕴积着近代个性解放的因素,然而,开始于一九○二、一九○三年的文学变动却与此种精神意向是脱节的,大量表现在进步文学中的,是另一  相似文献   

5.
李康 《学术交流》2003,(7):139-142
闪回法是南宋遗民词时空建构的重要方式 ,它充分地体现出遗民词时空建构以“过去”时空为支点的特征。这一方式是在词以“现在”或“未来”时空为主体层面的前提下 ,将具有“过去”属性的时空因素点缀进主体时空层面 ,以此打断正常时序 ,造成时序的断裂。其功能在于通过时空错置所形成的强烈感觉冲击来凸现“过去” ,传达遗民对“过去”时空的执著怀念。  相似文献   

6.
在新时期文学的多维世界里,改革文学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文学。同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及新思潮文学相比,改革文学更切近我们变革的时代。改革文学不同于别种文学的主要之点是;不回避严峻的现实,而直面社会改革;不回头寻路,而积极地指向未来;不单是批判消极的事物,而且张扬积极的人生。上述特点主要体现在它们塑造的改革者的形象上。这些形象的主要特色是他们有着不同于其他形象的全新的意识——竞争意识、道德意识、科学意识。这便是真正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前文学转型的若干特征代迅今天,中国当前文学转型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一转型已经和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一种适应市场经济时代的、多元并存的新的文学格局正在构建过程中。尽管它现在仍以不确定的动态面目呈现着,但是我们仍然有可能对这转型期...  相似文献   

8.
文学世家历史还原的过程,也是一个逻辑建构的过程。以政治文化制度变革为核心动力,通过家族史与文学史演变的双重梳理,可以对中国通代文学世家发展演变历程进行历史还原,即前中后三大时段三重形态的相互衔接与有序推进:两汉至南北朝“经学一文学世家”与“门阀一文学世家”双重形态的衔接与演进;隋唐时期“门阀一文学世家”与“科宦一文学世家”混合形态的交替与演进;两宋至明清“科宦一文学世家”主流形态的承变与演进。在上述主体形态之外,尚有其他类型文学世家的多元存在。文学世家史学术范式的建构,需要通过特定个体、时代、区域以及通代文学世家史四个层级的链接而融合为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9.
刘增美 《学术交流》2008,(2):159-162
美国华裔文学现已成为文学和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受美国亚裔文学研究范式的影响,国内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往往从中国文化视角入手,相对突出了其"华裔"特色,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它的美国特征.然而,美国华裔文学作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它首先是美国文学的问题.因此,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不仅要在中国文化中寻根,更应在美国传统中溯源.本文将从研究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多元文化语境下华裔文学与主流文学间的互动,以及自由主义传统对华裔文学的"美国化"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文学”的回顾和未来文学的展望,是难做的题目。“回顾”应该多少看出点儿门道来,“展望”应该经得起未来事实的考评。“理智”不要我写这种文章,因为对“新时期文学”说不上有研究,说话很可能不着边际,更怕被将来的实际打嘴巴。然而,有一种什么情绪使我提起笔来。这情绪的背后似乎也含一点儿“理智”,就是认为大家关于这题目的讨论,也许成为“文学”这个系统“自动控制”的一种因素,我说的即使错了,即使将来因此脸红,现在也可以使行家们在批评我的错误时思考一些问题,可以使将来的文艺思想家知道八十年代后期曾有我的这种胡涂观念,而引为教训。第一,我认为中国“新时期文学”仍然与政治有很密切的关系,近十年来,仍然是“政治先行,文艺后变”的历史。如果没有结束所谓“文革”,就产生不出“伤痕文学”,“伤痕”只能在身上和心里,不会有人(或极少有人)把它变成文学。“反思文学”呢,也是随着对所谓“文革”政治总结、随着政治上对“十七年”的反思而出现的。“开放”政策的酝酿、确定和实行,更是文学“开放”,广泛容纳世界文学新艺,发生“中国的现代主义文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抗日战争的进程,战时中国文学地理的变迁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上同时进行,时间随着空间的变化而显示其作用,空间则在时间运行的轨道上证明它的价值.到了1942年前后,抗战时期中国文学地理的基本格局大体确定下来,此时,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三大文学地理区的主导政治力量先后加强了对文学艺术的规约和辖制,明显标志是各区域文学政策的先后出台.这些既排挤和压制异己之文学、又强力推行自己所需之文学的文艺政策,构成了三大区域文学生存方式和生产方式的现实环境.从此,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三大文学板块的主体特征得以凸显,各区域之间的文学界限愈益鲜明.  相似文献   

12.
回到历史     
自80年代以来,史学界不时见到“回到乾嘉时代”、“回到马克思”等之类的说法。所谓“回到乾嘉时代”主要是指一种做法、态度、精神、功夫;所谓“回到马克思”主要是指一种观点、立场、方法。我们不能说这些口号不好,而只能说它们无意义。因为它们都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我们在新时期所遇到的各种史学问题。历史学要想摆脱困境,关键不是如何回到过去的某种“做法”,或以前的某种“观点”,而是回到历史本身。历史本身就是现实。只有回到历史,历史学才能去思考现实。历史作为现实,永远是一种有待实现的生活境遇。所以,回到历史也就是走向历史。但走向历史并不意味着历史就在未来,这正像回到历史并不意味着历史就在过去。走向历史,实际上就是更深地返回现实,就是回到现实的更深处,就是从现实的这一种可能走向现实的另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3.
<正> 文学的当代性或称“现化性”。它是时代对于文学的一种综合性的要求。文学的当代性,要求作家在思想意识、创作过程和作品的整体面貌上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即以时代立言的严肃态度和负责精神去从事创作,具有崇高的历史责任感;更紧密地拥抱生活、贴近生活,及时反映人民的愿望和意志,渗透强烈的当代意识;在把握特定历史时期个别形态的社会生活的同时具备一种统摄全局  相似文献   

14.
关于“汉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5月1~2日在美国宾州大学举行。研讨会由世界著名汉学家,宾州大学亚洲和中东研究系的汉语和中国文学教授Victor Mair(中文名“梅维恒”)主持。来自美国各地和中国的汉学家50多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们发现许多青年朋友有十分强烈的反传统意识。过去似乎不堪回首,谈起祖先便觉脸上无光,为了现代化,不妨将传统彻底抛弃,从头干起。这其实是一种很天真的想法,从文化、心理的立场看更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过去”和“现在”是互相渗透的,即使最彻底的反传统主义者,也不能脱离传统所造成的现实条件与基础。“五四”时期,评价“娜拉”为时代女性、有独立人格的胡适,他本人的婚姻却被他的母亲所安排。最敢批判的鲁迅,他的老师章太炎的学术观点有很多保守的地方,但他从来不去批判章师。在吸取西方思想文化上表现得最为激进,甚至提出进口西方妇女来改良和民族人种的日本,却保留下比中国还多的传统的文化和习俗(如木履、和服、“榻榻米”以及茶道、花道……)。可见传统是个难以分割的东西。它本身倒并没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在貌似激烈的言辞下对于传  相似文献   

16.
词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样式,有它独特的体性。本文按照“循名责实”的原则,从词的三种不同名称——曲子词、诗余和长短句入手,分析和探讨了词“别是一家”的基本特性,认为娱乐性、抒情性和长短句是构成它本质的三大要素,其中“缘情”一项是奠定词体并贯串始终的最基本的规定性。文章还从我国古代诗歌传统中“言志”和“缘情”的不同走向,揭示出词的文学特征所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现代文明与当代社会主义及其初级阶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社会形态的两重划分———三大文明形态 (传统、现代、未来 )和六种利益形态 (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相结合的理论视角出发 ,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实现从传统文明到现代文明的根本转变的社会转型期。提出了应把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开放文化、契约关系和个体独立称为现代文明 ,而不是资本主义文明 ;当代世界是处于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全面过渡的时代 ;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与资本主义“平行”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之前的独立社会形态等观点。  相似文献   

18.
杜娟 《社科纵横》2010,25(6):114-116
作为解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德里达从解构主义的立场出发,提出“文学是一种建制”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追问“什么是文学”,对文学与文学性的问题进行阐释与思考。从这一意义而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审视文学的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苏联《莫斯科大学学报(语文类)》1983年第3期刊载卡尔采娃撰写关于保加利亚文学的题材问题的文章,摘译如下: 文学作品所关注和研究的对象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人——人的独特个性、内心世界、与周围生活的联系和关系、人整个活动的道德目标。六十年代是保加利亚文学中的一个独特阶段——散文作品从过去10年不重视乃至轻视个性问题的公式化中解脱出来的年代。文学对探索普通人的命运、人的内心天地、心理状况的兴趣日增。六十年代中期很多引人入胜的作品中鲜明地反映出文学描写的“心理化”:着重于剖析“普通”人的心灵世界、通过个别人的心理活动别具一格地衬托出社会历史和道德方面的迫切重要问题。这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时代西部乡土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学勇 《唐都学刊》2003,19(1):51-53
文化的全球视野不断激扬着对本土文化 (文学 )的深层发掘与再认识 ,同时 ,它又是本土文化 (文学 )与世界对话的必备的基础和条件。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作为中国当代文坛强劲一翼的西部乡土小说创作 ,以其坚实、厚重的实绩 ,有力地回应着全球化时代的挑战 ,也再一次印证了在全球化语境中 ,坚守文学的本土化的意义及前景。西部乡土小说不只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学概念 ,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学精神的体现 ,这种文学精神有它一以贯之的延续性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不同于其他文学载体的精神板块。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使西部乡土小说创作的精神主旨又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