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近二十年来,国际学术界不同学术组织以跨边界研究(Cross-border Studies)为主题,举办了多种学术会议,提升有关跨边界研究理论。文章以"转型中的边界"(Border Region in Transition)系列国际学术会、"亚洲边地研究网络"(Asian Borderlands Research Network)等系列国际学术会议为例,试图梳理这些会议关注到的陆地边界、海洋边界;生计、社群、流动与跨边界动力的关系;边地的连接、走廊与社群意义;边界遗址所承载的历史追溯力与资源竞争等议题。厘清"边界""跨边界"在研究者视域中的丰富内涵和议题的多种维度,学者们认为边界是一个可以被激活的、充满转型力的社会空间;边界是可获取的新资源、新生计、新的边界流动;边界是可跨越区域连接不同国家的通道。通过梳理,把握跨边界研究国际学术前沿呈现的世界体系理论、跨边界流动的社会动力理论,以及边界蕴含的次国家外交理论乃至边境人类学的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初,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教授霍夫斯塔德(Hofstede) 进行了一次迄今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文化价值调查研究, ( Hofstede ,1984) 得出了表现各国核心文化价值的4 个层面:"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权力距离"( Power Distance)、"不确定性回避"(Uncer-tainty Avoidance) 和"社会的男性化"(Masculinity).权力是管理学和文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文章试用霍夫斯泰德4个层面中的"权力距离"理论,结合其在中西方国家产生的文化根源,从家庭,学校教育,公司机构三个方面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分析、透视.  相似文献   

3.
<鸟鸣涧>有三种解读方法,从儒、释、道角度都解决不了以"物"如何"观物"的问题,王国维和邵雍的"以物观物"的理论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通过生态学的解读方法,才能实现"以物观物".生态学考察有机非有机物的"转变"(becoming)与"差异"(difference),以及"邻野生境"(milieus),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以物观物".生态学的方法为解读中国山水诗带来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数据主权是网络主权延伸到数据层面的必然结果,其背后折射的是国家主权利益,但在行使方式上可能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并将深刻影响数据跨境流动的效率和成本.自"棱镜门"等多起网络安全事件爆发后,出于维护国家安全、加强公众个人信息保护和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世界各国(地区)政府纷纷采取措施规制数据跨境流动,催生了美国"云法案"等一批将传统管辖权伸及网络空间的制度设计,深刻地挑战了网络空间秩序,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则通过数据本地化措施予以应对.数据安全属于非传统安全,中国应坚持数据安全流动的基本立场,完善数据跨境流动统一立法,在国际治理中主动开展国际合作,以更具建设性的姿态融入数据全球化进程之中.  相似文献   

5.
长长的管道     
《阅读与作文》2013,(3):46-47
我们的血管和植物一样,我们身体中的血液也在"管道"(血管)里流动。那血液流动的力量来自哪里呢?心脏。心脏像一个水泵,不断地推动血液在身体内流动。在老年人的手背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体的血管。·红色的食用色素或红墨水·一根芹菜茎·一个玻璃杯和植物一样,我们身体中的血液也在"管道"(血管)里流动。那血液流动的力量来自哪里呢?心脏。心脏像一个水泵,不断地推动血液在身体  相似文献   

6.
"权力"(power)与"国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s)是国际关系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追求权力与国家利益目标是维系国家生存与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利益由权力来界定,国家权力的大小,决定国家所能追求的国家利益的多少.权力的增强意味着国家能力的上升,国家的能力上升则代表着国家利益的增加.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中的权力要素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Jr.)提出美国在构建世界秩序时应重视硬权力(strong power)、软权力(soft power)的相互作用.[1] 软权力指:文化影响力、榜样影响力、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力等,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显著上升.国际关系中如何运用软权力.正成为权力转变中如何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议题.今天有学者甚至关注起"粘性权力"(sticky power)的功能,[2]强调其具有硬权力和软权力的共有特性.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相互依存时代,发挥"粘性权力"的作用,是全球化时代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考量.  相似文献   

7.
很长时间里,文学理论上一直认为文学是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即Ideologie.而实际上,在汉语中,"意识形态"(Ideologie)与"意识"(Bewusstseins)、"社会意识形式"(gesellschaftliche Bewusstseinsformen)长期以来是混同的.人们把Ideologie译为"意识形态",但在一些影响很大的文学理论教材和论著中,"意识形态"一词又多指"意识形式"(Bewusstseinsformen).不同的译法和用法,导致了"意识形态"这一汉语词在当代文学理论中的复义性状况.如果依据已广为流通的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则只能说文学是可以具有"意识形态性"(ideologischer Natur)的"社会意识形式",而不能简单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的“兴”与人和自然的对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诗经》中的"兴"历来为诗家所乐道.然而对"兴"的解释却多有不同:"诗,可以兴"(《论语·阳货》)."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誉,取善事以喻劝之"(《诗大序·郑玄注》).这是单从实用的、功利的观点作出的解释."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钟嵘《诗品·总论》).这是只看到表面现象,而没有抓住"兴"的本质和特点.那么,"兴"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不妨把它与"比"作一对照.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吸取前人说法的基础上,结合古文献的记载,从文字学角度对西周铜器铭文中的"(O)"(目木)、"( )"二字重新进行考释;认为"(O)"(目木)仍释为"雍",但应指枲麻,是明确古代服饰"市"的质地之词;"( )"即古文献中的"裼"字,指裼衣.后者在金文记载的服饰中为首见.此外,本文还对这些服饰所涉及的西周社会制度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10.
康德的“先验”与“超验”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康德哲学中的"先验的"(transzendental)和"超验的"(transzendent)这两个历来颇有争议的术语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并结合相关概念如"先天的"(a priori)、"经验的"(empirisch)、"内在的"(immanent)等术语作了细致的区分,说明康德使用这几个词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严格限定的、不可取代的含义的,以为康德对这些词的使用存在"混乱"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文章后面还对Kemp Smith以及牟宗三在这个问题上对康德的误解和批评进行了逐条反驳,维护了康德思想的一贯性和严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