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康德美学所提出的“审美无利害性”概念在理论上给当时的文学艺术极大的启发,文学艺术转向自身的价值追求,开创了西方现代批评的先锋。文中通过分析康德对审美无利害性的阐释,以及唯美主义思潮是如何吸收康德美学思想、进而提出“艺术无功利”和“为艺术而艺术”等惊世骇俗的理论口号,并厘清它与康德美学的关系,从而更准确地把握这一文艺思潮的历史意义,及其在文学史中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时尚词语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尚词语”在语言研究中一直未能明确界定,时常与“新词语”、“流行词语”混淆。其实这三类词语在语言使用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过分析比较,本文将“时尚词语”界定为:反映社会热点、时代风貌,具有某些特殊的文化底蕴,能体现人们求新求异社会心理,并能代表一定阶段语言潮流的通用的新潮词语就是时尚词语。它们在社会某一时限内高频使用,高度知晓,高速流布。它包括三类:点击社会热点的新造词语;体现人们尚新心理的新形词语;代表时尚事物的寻常词语及它的时尚组合——词群。  相似文献   

3.
启蒙是一个具有永恒价值的题目,但启蒙并不独属于哪个时代,它贯穿整个人类历史,由蒙蔽到启蒙,再到时代精神的确立,这是它的基本逻辑.就西方近代启蒙运动而言,它的内在逻辑应当是“基督教的蒙蔽”——“感性启蒙与理性复苏”——“理性主义主导下的自主精神”,这一过程使得“自主”成为这场运动塑造的真正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中,时尚以其“常变常新”的瞬间性满足人们多变的身份认同需求。时尚总是短暂的,它的变化总是非理性的。但是在“非理性变化”的表象下,看似紧迫时间的时尚,实际上并非被现实的时间所左右;看似只为“曾经拥有”的时尚,在其瞬间性背后潜藏着大众对“天长地久”的永恒性的渴望与追求。由此启发我们通过分析时尚的短暂性,洞悉时尚在其瞬间性表象之下所具有的永恒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是时代的需要和时代精神的理论表达。每一哲学都是时代的哲学,它满足它的时代要求和兴趣。马克思主义哲学充分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是它的时代感,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步,是让它置身于时代的洪涛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一成不变的终极真理,而是处在不断变革和创新状态中,绝不因为它的革命性和科学性就不变革和不创新。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比传统哲学更富有变革和创新性的哲学。纵观哲学史,以往的哲学家们却醉心于建立永恒的真理体系,总要去追求某种终极性质的实在,例如柏拉图的“至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不动的推动者”、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等。这样就造成了传统哲学的矛盾本性,使它只能以体系更迭、派别更替的形式去实现变革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和创新首先表现在,它勇于突破和否定传统哲学对永恒不变终极真理的追求。它的变革和创新更富于自觉性。马克思是把自己创立的哲学奠定于自觉变革基础上的第一个伟大思想家,马克思看透了哲学的本性,深深懂得哲学只有不断地自我更新,才能保持同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使它具有无限的生命活力。因此他自觉地以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作为哲学的最  相似文献   

6.
时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由个别人物的倡导和示范,先在少数人中流行,然后迅速蔓延到社会.多数人出于新奇与从众心理而仿效.对于它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把握这种社会现象的产生与蔓延过程,深入认识和控制它的发展.由于它的复杂多样性,当前还缺乏对它的定量分析与研究.论文利用基于智能主体的仿真方法,分析了时尚的涌现过程.文中建立了两种模型,用于确定公众能否接受某种时尚的临界值.一种模型基于公众能获取全部信息,另一种则基于个人只能获取邻近信息.  相似文献   

7.
时尚,是青春的翅膀,它使青春变得更缤纷多彩;时尚是美丽的浪花,一波不去,另一波又紧跟着来了;时尚,是海滩边的细沙,你总是很难去抓住它的全部。时尚,是一种艺术,它会让你有“蒙娜丽莎”般的美丽。或许,你是时尚的“追求者”,你总想赶上它的步伐,与它同行。但它又好像一直让你落在后面。时尚,是一种创新,它会使你失去原先的自己,而创出新的“自我”。或许,你是时尚忠诚的“维护者”,在家长指出你某个地方的不对时,你会说:“这是时尚,是个性,你不懂”。时尚,是一种“痴迷”,它会使你的心灵失去理智。或许,你是时尚的“迷恋者”,你被它所摆布,…  相似文献   

8.
时尚的伦理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尚是人们根据自己的要求和欲望所创立的、以一定的社会心理为基础的,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影响的行为原则、方式、状态和规范。时尚也是一种影响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客观力量。时尚对道德产生不同的影响:时尚的正向伦理维度在于它促进民主自由,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弘扬人的主体地位;时尚的反向伦理维度就在于由它的非理性所导致的一味地追求物质刺激,形成消费人格,从而导致道德颓废。  相似文献   

9.
试论精神分析批评法在我国传播的社会文化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神分析批评法之所以自 2 0世纪初引入我国后便广为传播 ,绝不是偶然的。它既与我国传统文化中崇尚男女性爱乃“人之大欲”、“人道之大伦”、“人伦之大节”、“至道之际”有着必然联系 ,又与我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中强调文学艺术必须表现真情实感分不开 ,而且还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精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在追求健康、崇尚运动的今天,拥有一双好看又耐穿的运动鞋是很多年轻人追逐时尚的标志。耐克气垫鞋,就为不少喜爱运动的青年学生所青睐。耐克鞋之所以受到人们追捧的原因之一,是它的创始人菲尔·奈特赋予了它生命与灵魂,那就是“Just do it”——想做就做、勇于尝试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延安文艺界所开创的文艺创作方向作为建国后的文艺主潮一直延续到“文革”时期。在这一长达近四十年的文艺实践过程中,左翼文艺界为了在文学艺术中创造一个“绝对无我”之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文化战略目标,追求一种“绝对的纯粹”。从20世纪40年代的歌剧《白毛女》到60年代的舞剧《白毛女》,就很好地反映了革命激进文学派别的这种乌托邦冲动,即以“净化”的方式修改一些“具有一定思想基础”,但又有可能模糊政治伦理观念的“复杂性”作品,展开对自我、阶级本质等想象,以建立一个全新的文艺形态。  相似文献   

12.
基因科学的有关研究成果已经证明,基因不仅决定了人类的生理机制,也在影响着人类的心理活动.据此可知,文学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也必与基因相关.基因信息,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源泉,也会影响其创作才能、艺术个性等等;不仅决定了艺术形式或某些形式要素的生成,同时也在维系着某些形式规则的稳定性.此外...  相似文献   

13.
将曹丕《典论·论文》论述的问题作为整体理解,并将它放在具体的时代文化背景中来认识,不同意学界将《典论·论文》看作“文学的自觉性的表现”的观点,也不同意将“文学的自觉”与“为艺术而艺术”作不同质的理解,认为“文学的自觉”在本质上就是“为艺术而艺术”,《典论·论文》是“人的自觉性的表现”,同时也为“文学的自觉”揭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14.
胡风的文艺批评和文艺理论活动中孕育着新的超前的观念 :这就是主体性实践论的文学观。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 ,它的实践依据是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和作家们的创作实践 ;它是对五四传统、鲁迅精神的继承发扬 ,是对文艺界的“左”的教条主义、形而上学的反拨。胡风的文学观以前虽被视作“异端” ,却至今仍有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学是什么"是文学界一直关心并力图加以解决的问题.然而,这一问题在文学研究领域和文学史研究领域,其意义和价值是有所不同的.文学研究应该注重理论创新,大胆地回答"文学是什么",以推动文学思想的发展;文学史研究则应该讲求实事求是,小心地考察"什么是文学",以描述文学发展的本来面貌,20世纪有关研究的经验教训给予我们许多启发.中国文学史研究与文学研究都多少有些模糊了自己的研究对象,都多少采用了一些本该主要由对方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使得文学研究缺乏足够的理论创新,而文学史研究又多了一些主观的成见.如果我们能够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适当做一些分理,鼓励文学研究者大胆进行理论创新,而不止于阐释前贤,同时也鼓励文学史家更多地尊重古人,而不要强迫古人服从自己,文学领域的学术研究面貌也许会有新的改观.  相似文献   

16.
文艺学的身份认同在后现代语境下出现了危机,“建构新世纪的文艺学”成为当前文艺学界的集体呼求和深层焦虑。在如何重建文艺学的身份意识上,当前文论界存在着“以中化西”和“以西释中”两种极端倾向。因此。建构新世纪的文艺学应从话语重建的基点、建构策略等方面入手,寻找某种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论近年来新历史小说创作的转型与回归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新历史小说创作呈现出转型与回归趋向:由原来突破现实主义创作成规转向回归现实主义,出现线性完整叙事回归、史诗性艺术追求及确定性价值意义重现等,体现出与同时期的理性历史叙事(即传统历史小说与新革命历史小说)相整合的趋向。这是现实社会和文学秩序重构努力的结果与体现,与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的再次转向及读者阅读心理定势有关,但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纯文学”观取代“杂文学”观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纯文学”观在与“杂文学”观的冲突中日益彰显;“五四”前后,“杂文学”观受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猛烈的冲击,“纯文学”观的权威地位在学术界初步确立,但仍表现出“新旧杂糅”的特征;20年代末尤其30年代,“纯文学”观才被学术界完全接受,进而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节奏、韵、平仄等韵律要素构成的诗学效果,中西文艺理论通常称为"音乐性".但细考发现,节奏是一种早于音乐、诗歌的自然或生命属性,音乐进一步改造成更鲜明、精确的"音乐节奏";语言则通过语音组合构成不完全"等时"的"语言节奏"或诗歌节奏,它与"音乐节奏"并不等同.韵、平仄则原本就是语言的属性,也是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尤其是诗歌的特性:不同国家诗韵的差异只与该国语言有关,而与该国音乐的差异无关.这一性质认定意味着,"废韵律"失去的不是"音乐性",而是"诗性".  相似文献   

20.
论王维的佛教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学品鉴的角度讲,山水诗与佛教诗,是王维奉献给时人与后人的两道文学盛宴。王维现存佛教诗40余首,大致可分为佛理诗、佛语诗、禅趣诗三类。佛理诗以宣扬佛学理念、言谈佛理为主,佛语诗是"佛家语"与"文学语"互为结合的产物,禅趣诗在艺术与审美上则是佛教诗的最高境界。王维的佛教诗不仅对于佛教文学的的开拓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于唐诗内容的丰富,典故艺术的创新,以及将山水诗推向艺术的巅峰等,都是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与影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