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新农村法治主体的文化生成是法律文化创新的逻辑使然.法治主体的文化创造性、法治实践的文化限制性与法治建设的文化发展性构成了新农村法治主体文化生成的基本缘由;历时性概念的"传统与现代"、区域性意义的"先发与后至"与结构层面的"显性与隐性"形成了新农村法治主体文化生成的现实语境;制度建构中的文化继承与更新、法律教育中的文化传播与接受及法律实践中的文化创造与超越是新农村法治主体文化生成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
姜克银 《社科纵横》2010,25(6):155-158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纳家户村开展了以创建“科技型农业”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然而,该职业教育不能充分满足当地回族穆斯林群众受教育的需求,增强农民转业和就业能力。本文通过剖析导致纳家户职业教育陷入困境的原因,提出将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内容纳入到纳家户职业教育中,将会对调动穆斯林农民学习的积极性,纳家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钟声 《创新》2008,2(2):83-86
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作为研究对象,对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成就、出现的一些问题做深入分析,提出当前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新农村和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农村社会环境中,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和谐新农村,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孝文化在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网络中的特殊纽带作用的考察,并结合部分农村现实情况,探讨了传统孝文化在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中值得挖掘与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功效。  相似文献   

5.
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落后,导致农村成了滋生邪教组织的温床。必须正确认识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与反邪教的关系,构建反邪教的农村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法律文化表现出传统法律文化与法治文化并存的二元格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在整合传统法律文化的过程中实现法治文化的社会化.而新农村法治文化的社会化应以政府为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7.
江颉 《创新》2013,(6):102-104,111
加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从当前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背景下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意义、影响培育新型农民的因素入手,探讨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视域下培育新型农民的对策建议,以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法律文化创新是在社会转型期的后农业税时代背景下展开的.以开放性、流动性、契约性为场域的转型空间,以新视阈、新范式、新机制为特征的知识命题,以"二元视线"及"多元进路"为维度的图景样式,共同构成了新农村法律文化创新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9.
王彩梅 《社科纵横》2007,22(7):27-29
搞好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目前陕西农民文化素质低下,农民的文化意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文化设施缺乏、利用不足。为此应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陕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0.
王毅 《社科纵横》2013,(2):248-250
文化建设的根基在基层,基层文化得不到加强,就谈不上文化的整体进步,更谈不上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本文以江安县大井镇铜锣村为载体,立足西南地区实际,分析了当前西南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困境及原因,并提出了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西部地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思路和创新举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显现。西部地区农村由于受思想观念等多种条件限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落后于经济、政治和城市的建设。基于此,笔者通过对西部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公共文化需求的分析,探索适合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思路和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法律文化创新是在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民阶层明显分化、城乡二元结构渐趋弱化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法律文化理念的背离、法律制度选择的冲突及法律发展方式的相向等方面.目前,中国农村正处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传统的乡土文化还没有消弭,现代的法律意识尚未生根,农民信仰法律缺乏物质、文化与制度基础.遵循法律文化的生成规律、奠定法律文化的经济基础、完善法律文化的运行机制、建立法律文化的保障措施是新农村法律文化创新的系统路径.  相似文献   

13.
纪永贵 《阅江学刊》2014,(1):129-138
杏花村意象是杏花意象与村意象相结合的产物,首先出现于晚唐。现存许浑、杜牧、温庭筠、薛能的四首诗不约而同地创设了杏花村文学意象,其中只有杜牧《清明》诗与酒家义项相关。明中叶之后,贵池杏花村被认定为杜牧当年吟咏《清明》诗的地方,从此,贵池杏花村与杜牧、《清明》诗的关系确定,地方风物也日渐丰富起来。康熙二十四年,贵池邑人郎遂编成《杏花村志》十二卷,后被《四库全书》存目书收录。民国四年,贵池人胡子正编成《杏花村续志》三卷。杏花村作为地方文化资源不断地被保护开发。杏花村意象包含四种文化形态,即村诗文化、村酒文化、村落文化和村游文化。  相似文献   

14.
唐喜政 《社科纵横》2010,25(1):149-150
本文认为,应从思想认识、基础设施、文化活动、队伍建设、管理引导等方面入手,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视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揭示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了这三种形态文化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既是物质文化建设的目标,又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的前提;“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作为精神文化建设目标,既是物质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联结的纽带;“管理民主”作为制度文化建设的目标,既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又是巩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成果的充分保证。在新农村建设中,增强广大农民对科学发展观的认同和理解,教育必须先行。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进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增强农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同时,要把教育科技事业与思想道德建设统筹规划,共同实施,使新型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与科技文化素质同步提高,为农民自身和农村经济以及社会事业的协调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只有把先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其他社会事业建设融合起来,新农村的建设成果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5,(5):130-133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是发展与繁荣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精神支撑。农村特色文化建设需要创新保障机制:在舆论引导机制方面,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农村特色文化保护意识;增强文化自觉,提升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在财力保障机制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制度;拓宽筹资渠道,制定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援助计划。在人力保障机制方面,积极保护民间艺人,巩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实施专业辅导,构建地方高校送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此外,还要加强领导、监管与协调,切实加强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组织与管理;健全考核机制,合理评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收益。  相似文献   

17.
十七大报告中在谈到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说,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笔者认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这9个字,发展了我们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总的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进一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解决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6,(6):158-161
作为乡村知识群体的农村教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角色,他们除了承担日常的教育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重要的社会文化责任。农村教师践行文化责任的有效路径主要有:引领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培育农民核心价值观;推广农业科技培训,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农民;进行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重构新农村法治文化;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传承与创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关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共同社会行动问题,基于辽宁省S村实地调研,探讨农民共同社会行动的缺乏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分享、抵御风险以及村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具体表现。由此尝试以类型划分为解释视角,指出新农村建设中多数共同社会行动的内向型和新生型特点是农村共同社会行动缺乏的原因。本文最终建议,新农村建设应该尝试走"确立农民主体地位——培育合作型新农民——建设新农村"这样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国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郎雪霞 《社科纵横》2006,(11):16-1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内容。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教育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还相当艰巨。加快发展民族地区农(牧)村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培养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增强物质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