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古希腊罗马伦理学家注重研究个人德性、个人与城邦、国家的统一.在中世纪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表现为世俗的人与神的关系,强调神、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完全否定了个人体和个体利益.近代资产阶级伦理学家走向另一个极端,强调个体价值,用利己主义来调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道德的基础是利益,科学地论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体与集体才能达到真正的统一,并用集体主义原则来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孔繁森具有许多人所不具备的坚强、纯洁的党性。 共产党员坚强、纯洁的党性突出地表现在个人与组织、个人与整体、个人与大局的关系上。孔繁森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时时处处首先想到把党的利益、大局利益摆在前面,把个人问题、个人困难乃至个人生死安危摆在服从的地位,这种党的利益高于一切  相似文献   

3.
信息社会的本质是能够产生个人信息法律关系,信息流是解构个人信息法律关系的关键,也是个人信息法律关系产生的直接动力.个人信息法律关系的主流构造分别以信息自决、隐私和人格权益为基础,其中,国家利益成为个人信息法律关系构造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三种构造模式分别体现出个人与企业,个人与国家,个人、企业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平衡.由于利益平衡体现出的幸存者偏差效应,个人信息法律关系的构造以主体场域信息自治为中心,具有合理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思想道德建设的实现目标与客观现实之间存在的一系列矛盾,使它们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是我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从当前社会上的某些负面现象与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关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继承传统美德的关系、树立艰苦创业精神与提高生活水平的关系、获取个人正当经济利益与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关系等方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道德建设做了一定程度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5.
公民身份来源于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具有私法上的效果.现代国家负有社会保障功能而为个人提供生活利益,公民身份成为区别是否有资格分享国家福利的依据.与政府福利机制对接,公民可以依据"公民有获得救济的权利"而从国家取得法定财产,弱势群体通过政府各种方式的补助而维持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6.
权利与义务语境下的道德责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人们的"责任观"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其直接原因是人们对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对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这两对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中国目前在道德建设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但中国社会仍然存在着无法回避的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矛盾,道德责任缺失问题异常突出。这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条件,互为因果,个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所以,个人不仅应该致力于满足个人的利益和实现自我发展,更应该承担起为社会和他人服务的神圣职责,而且只有在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其个性的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理论上廓清了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些带历史规律性的重大关系问题.这就是:如何处理经济建设领域中的先进生产力与落后生产方式的关系;如何处理文化建设领域中的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文化指导思想的主导性与文化形态的多元性发展等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政治建设领域中的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与部分人的利益、先富与后富、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这些论点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向我们展示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辩证法的崭新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8.
通过人民公社大公社时期《人民日报》的言论,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对此时期关于个人自由问题进行解读,可知此时期国家政策的制订,以及言论的关注点,在理论思想上来说是基本正确的,充分地考虑到了社员个人的利益诉求,个人生活的自由以及对家庭生活进行了肯定,其看法是辩证统一的,在个人与集体、个人自由与集体生活关系的认识上也是正确的,充分地认识到了个人正当合理的自由。  相似文献   

9.
利益冲突与博弈的个体化、群体化产生了群众利益诉求的需求.群众利益诉求要求法制化,但在法制化过程中却面临着实现公平的促进机制不足、诉求机制不足、运行机制不足和保障机制不足等问题.为此,群众利益诉求法制化应立足于三个关系:权利与义务关系、秩序与效率关系、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的关系,从利益公平、利益协调、利益表达、利益援助等方面实现群众利益诉求的法制化.  相似文献   

10.
建国毛泽东农民利益保障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帮助农民科学种田,发展农业生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业稳定增产;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农民个人的关系,切实维护农民经济利益;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既实现农民眼前利益,更着眼于其长远利益;调整城乡关系,巩固工农联盟。毛泽东的农民利益保障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方学者在政府规制中的公共利益理论与部门利益理论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同时也各有不足,我们必须借助两者进行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2.
房屋拆迁与社会公共利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房屋拆迁是以国家权力为后盾对私人房屋所有权进行干涉的行为.世界各国对房屋拆迁都规定了严格的限制条件,其中的目的性条件为"社会公共利益",只有符合公共利益,拆迁行为才合法.由于我国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对拆迁的目的性条件规定不明确,在现实中,经常出现政府滥用拆迁权,侵害被拆迁人的合法权利的现象.因此,我们应确立社会公共利益作为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行为的目的性条件.  相似文献   

13.
公共政策的问题从本质上说是公共利益的问题,而公共利益内部又孕育着政府利益,本文从公共利益与政府利益的相互关系开始分析,进而分析政府利益扩张的根本原因,最后提出了克服政府自利性行为的有效途径。强调政府的根本职责是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公共政策以实现公共利益,探索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实现公共利益与政府利益互惠与公正的基本路径,规避不适的政府利益对公共政策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乌坎事件这类以公共利益之名侵害个人利益的情况不断在民众面前上演,利益的次序被不断模糊,行政法的解释面临正当性的挑战。实践的理性要求行政执法和司法机关更多考虑社会效果,将各方面因素综合考量后对法律作出合乎中道的解释和运用,即须进行利益衡量。它对行政法解释中的价值补充、法律漏洞和狭义的法解释方法不可或缺,需要在法解释实践中得到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5.
欧阳修心存天下,倡导学以致用,从事文献收藏、整理和研究,目的是“求国家之治”。因此,为了复兴儒学,他一方面痛斥“千年佛老贼中国”,另一方面黜伪说,“志古明道”,并表现出大胆追求真理的求实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执着精神。  相似文献   

16.
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就是以保证股东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为前提的一套有关公司治理的权利安排、责任分工以及激励约束的制度安排。文章重新界定了公司治理,分析并比较了三种典型公司治理结构的区别与联系,指出在公司治理中存在一些认识误区,进而对"股东中心型"和"利益相关者模型"两种公司治理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与评价,得出"利益相关者模型"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必然会逐渐代替"股东中心型"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内容: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农村因要素市场化与利益集聚不断冲击着原有的乡村治理体制,基层治理中呈现的“内卷化”与合法性危机成为主要问题。然而农村社区治理主体所产生的变异并没有造成大规模的治理矛盾和冲突,其原因在于“富人治村”或者说灰色力量的渗透是有其村庄治理的运作策略,他们的行动策略也会构建一定的治理结构。富人和灰色力量通过利益网络化的策略进入村庄治理结构,在获得村庄治理主体位置的时候又反过来通过利益网络支配村庄治理格局。利益网络化运作是一种双向流动的过程,既是富人得以维持其地位的支撑结构,同时也是他们得以支配村庄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十多年来,在保护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现行的《妇女权益保障法》的规定及其贯彻实施确有许多不足之处.若干立法上的空白需要填补,原有的某些规定已经滞后,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保护妇女权益的需要.许多规定过于原则,不够具体,保护措施不到位,制裁办法力度不够,凡此种种都是在修法工作中应当认真研究加以改进的.  相似文献   

19.
行政法通说认为,反射利益是公法权利的"余数".通过检讨反射利益与公法权利的概念生成史,探索反射利益的利益法学背景,就可发现反射利益的独立价值.在充分认识反射利益的性质、类型与功能的基础上,中国行政法上的反射利益问题就可获得更好的理解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环境利益表现为在一定社会关系下人们对环境的需要,资源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各种环境利益。中国的环境利益现状表现为耕地面积不足、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与草原退化严重、矿产资源供需矛盾严峻、环境污染严重等。形成该现状的原因有内外两方面因素,外因为中国对外贸易关系中的环境利益不等价交换、外商直接投资的污染产业转移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环境利益的负面影响;内因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对环境的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治理投入的不足。因此,要维护中国的环境利益不受损失,应该从各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