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没有一种歌唱,脉管里流着真的血液,心里有了真的热情而它的灵感却不是从民族的胸襟里发出来的。——(英)伏昂·威廉斯《民族音乐论》在我国音乐界,对声乐的民族性和民族化问题,一直进行着热烈的争论,可谓旷日持久了。但是,迄今为止,似乎对什么是民族性,什么才算是民族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还存在着不同看法,尚难取得比较一致的认同。本人不揣浅陋,也想在这里发表一已之见,对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国声乐艺术民族化历程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五四时期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为民族化美学内涵的初探和发展,其中遭遇了全盘西化文化守成和中西结合思想和观念的交锋和较量,最终确立了中国声乐艺术民族化大众化的发展道路;第二阶段是在改革开放语境中,中国音乐文化因全球化文化多样性等因素的介入,声乐艺术民族化的探索因此得到进一步深化,其内涵也由此更加多元并富有个性;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文化格局发生深刻改变,中国声乐艺术需要在世界音乐文化格局中审视自身,继续细化和发扬民族化的内涵,使中国声乐艺术尽快成为有高度辨识度的艺术形式,从而在世界声乐艺术之林有着话语权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3.
今天晚上,一家人在餐桌上边吃饭边各自诉说着当班干部的滋味。妈妈以前是学习委员,后来当班长,我的爸爸是一个老班长了,我是一个新班长。妈妈总结说:“真是‘土班长’和‘洋班长’汇聚一堂。”“土班长”和“洋班长”这话从哪儿说起呢?先说“土班长”怎么“土”吧,爸爸在谈话中比了  相似文献   

4.
声乐是以人体发声器官的乐器功能所表现的乐音形式,它和任何乐器一样,所表现的是声音艺术的纯音乐属性──抽象性。歌唱艺术则以人声为载体,融汇了语言文学的表现特性──具象性,是人声乐器和语言文学的综合体,故人声艺术更具感染力,是纯音乐表现的延伸和扩展。  相似文献   

5.
声乐是人类特有的用声音和旋律结合起来揭示情感、表达思想的艺术形式。本文以“声情并茂”为审美原则,通过对声乐表演艺术中“声”与“情”的作用论述,综合阐述了“声情并茂”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从艺术学本体出发,对国内动漫进行审视与反思,通过实例列举、比较研究、回顾历史等方法,发掘问题,并提出国内动漫如何在民族化与国际化问题上进一步结合的具体观点.要实现这个目标,远非改造动漫创作的外部环境那么简单.首先要改变的,是所有动漫人的观念态度:即应当首先将其视为艺术创作而非商业制作,要使作为审美对象的动漫作品体现出其根本性的价值———即满足人们内心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美学强调文品与人品的统一,认为文品是人品的投射与镜子。但是,文品与人品在很多情况下难以统一和协调,两者分裂与相互矛盾的情况在古今中外屡见不鲜。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在作者及其作品之间存在一个中间环节,即“隐含作者”的形象。“隐含作者”与实际作者有时距离较近,但有时却差距甚大。“隐含作者”的艺术真实性是在读者与作者的双向交流中,不断超越双方的狭隘与局限而得以生成的。这个过程就是作者超越功利自我向审美自我生成的过程。而且,作者的这种超越,要经过内心的搏斗与灵魂的苦痛。因此,我们在分析文学作品的艺术真实时,既要看到作品对现实生活形貌的超越,又要看到作品对作者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纯艺术”观的核心是反对艺术实践中的任何功利目的。这种思潮初发时,是对资产阶级社会成规的一种革命,有其积极作用。其强调艺术本身固有规律和特点的一面,至今仍不无道理。但“纯艺术”观把艺术目的与社会现实生活完全割裂,把艺术的形式与内容完全割裂,则属谬误  相似文献   

9.
从语义学角度对“跨界”进行了词源分析,揭示了“跨界”的内涵与本质,进而引向“声乐跨界”这一话题。通过对我国声乐跨界历史脉络的梳理,找到当代语境下声乐跨界的理论根基及其在当代的表象。依据我国当前的文化发展态势和艺术发展规律,洞见我国声乐的发展趋势,以利于理解声乐审美观念和声乐艺术行为。  相似文献   

10.
﹃减负﹄任重而道远对民族地区农民负担问题的再思考刘晓兰王永阳减轻农民负担是个老话题,而减轻民族地区广大农民的负担更是关系到党在民族地区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民族团结与社会安定的大问题。本文依据翔实的统计资料和专项调查资料,对新疆民族地区农民负担现状、成因...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中的“传承”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它无论从表演的内容,还是从演唱的技巧方面,都是依据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人民群众的审美标准发展而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族声乐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传承"传统民族声乐之精粹,"借鉴"美声唱法的科学理论和发声技巧,体现着"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的特征。因此,它才能服务于人民大众,体现其自身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终其毕生以艺术实践反对泥古,主张革新,并以第一个明确提出“用以慰天下之劳人”的艺术创作目的而闻名于画史,其艺术风格与思想影响至今。但是,郑板桥并没有专文论述过自己独到的文艺思想,他的艺术见解大多在题画、家书之中简洁地阐述,意义深远。因此,文章就以板桥题画、家书作为出发点,从思想、社会、文学、哲学的角度再次深入诠释郑板桥“画以慰天下劳人”这一伟大艺术观产生的原因,并对其历史价值及影响作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从研究声乐演唱音色的艺术表现功能及音色审美差异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合式"的声乐演唱音色观。在声乐演唱实践中,根据不同作品、演唱者等因素的实际需要,运用变化的音色去表现声乐作品,至关重要。对声乐演唱实践中的音色具体运用,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浅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科学性和民族性上的美学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字行腔、以字带声、以字传神、以字传情,唱声唱情、以情动人是中国民族声乐特有的美学品格."声乐民族化"应该作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方向,我们应借鉴科学的美声演唱方法,不断寻求科学性与民族性的完美结合,形成一种既具有科学发声方法之长,又能彰显民族特色与风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训练体系.  相似文献   

15.
文学语言作为普通语言的提升与强化.是作为文学作品的机制而存在的.它从作者面对审美体验时的"语言痛苦"升华而为艺术.以其深层特性突破"言不尽意"的困境.形成独特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对国民经济学展开了批判,以新的实践观为理论内核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发展异化理论。厘清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真实内涵,对于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正确理解人的存在、发展状态,从而在理论上走出误区,澄清人生存的本质和价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艺术的源泉问题是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毛泽东在这一问题上的贡献在于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对现实生活的性质和内涵做了具体的、科学的、深刻的阐释和界定.突出现实生活的当代性以解决文艺和时代的关系,突出现实生活的人民性以解决文艺和群众的关系,突出现实生活的阶级性以解决文艺和政治的关系.这就是毛泽东"艺术源泉"观的三个主要特色和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对“民族化”的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民族化”的界说袁良智长期以来,关于民族化的讨论一直众说纷纭。把民族化和“民族性”、“民族精神”等同的,有之;把它与“民族特色”、“民族风格”作为同义语用的,有之;把它解释为“化你为我”、“化无为有”,表示借鉴外来艺术的,有之;把它解作继承与借鉴两...  相似文献   

19.
理论的“语句观”与“谓词观”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对科学理论的逻辑重建的方法。“语句观”把一个理论看成是一个语句系统,而“谓词观”通常是指定义一个集合式谓词来对理论公理化。本文就此提出一个论点,即理论的逻辑性质与谓词的逻辑性质相似,并据此重新考查了理论与经验证据的关系,进而表明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一综合范畴对于科学理论的逻辑性质的分析是不适当的。  相似文献   

20.
音乐的起源问题归根到底是声乐的起源。声乐起源于人类宣泄、表达和沟通的社会本能。声乐艺术的自然科学属性和人文社会属性是一种交融关系。我们应分析声乐艺术界在某种程度上回避甚至无视人声的自然科学属性的现状和原因。以便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